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PD患者作为PD组,5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分别对PD患者和健康者进行VEP、BAEP和SEP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PD组VEP的P100潜伏期(115.1±10.6)ms较健康对照组(103.2±9.0)ms明显延长(P〈0.01),P100波幅(6.25±3.02)弘V较健康对照组(7.70±2.62)pV增高(P〈0.05);PD组BAEP的I、Ⅱ、Ⅲ波的潜伏期和Ⅲ-V及I—V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D患者的VEP和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PD患者可能伴有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俜导诵略的桶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三种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60例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PCI患者(病例组),分别于入院一周之内行BAEP、BR、TSEP检查,观察BAEP波形及I、Ⅲ、V波潜伏期(PL)、峰间期(IPL),计算BR既R1、R2、R2波平均PI。、波幅及TSEP各成分PL,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病例组60例中BAEP异常35例(58%),异常主要表现为I、V波的PL、I—V波的IPL延长和I/V波幅比〉1。BR异常33例(55%),异常主要表现为R2波的PL延长,R2、R2’波幅下降。TSEP检查病例组与对照组PL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BAEP、BR两种电生理检查方法能够较好地检测出PCI患者神经功能异常,联合应用BAEP及BR能够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肛周肌电图(EMG)监测在腰骶部椎管内病变显微切除术中的作用和疗效评价。方法:对75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切除腰骶管病变术中作胫后神经刺激,在相关头皮记录SEP和腰骶部脊神经所支配的肛门外括约肌作EMG监测,并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术中SEP以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作为预警信号,EMG以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75例患者中,62例(83%)术中SEP监测异常者于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5%和(或)波幅上升超过20%;10例(13%)无明显变化;仅3例SEP监测显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术中均作成功预警,调整手术策略后,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2例明显改善。55例(73%)患者术中肛周EMG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结论:腰骶部椎管内病变切除术中应用SEP、EMG监测可以预防和减少神经损伤,并能对手术疗效进行即时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5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MS患者的磁刺激MEP、BAEP、VEP、SEP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8%(51/65)、51%(33/05)、80%(52/65)、71%(46/65)和85%(55/65)。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8%(57/65),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诱发电位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6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8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诱发电位检查可见异常。结论:MRI和各种诱发电位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20例患者VEP、SEP、BAE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MG)患者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 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新诊断的MG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VEP、SEP及BAEP。结果:与正常人比较,VEP 6例(30%)异常,其中5例双侧和1例单侧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EP 4例(20%)异常,其中3例双侧和1例单侧N13-N20波间期延长,波幅降低; BAEP 9例(45%)异常,其中7例双侧和2例单侧的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波波幅减低。结论:有部分MG患者的VEP、SEP及BAEP有明显的变化,提示他们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通路不同程度受损害,并且这三种诱发电位可能对胆碱能传递受损程度的判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对不同原因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作用,以及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关系。方法:对40例昏迷患者进行AEEG、BAEP、SEP检测。按GCS昏迷评分分为3~5分组和6~8分组,并分析其与电生理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40例昏迷患者预后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者21例,持续植物状态者7例,死亡12例。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级别愈高,临床死亡率也越高,相互之间呈平行关系。结论:临床把GCS评分与AEEG、BAEP、SEP检测有效地结合,能够为昏迷患者预后判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SCI患者进行rTMS治疗,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26例SCI患者治疗前MEP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治疗后均有明显变化,表现为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治疗SCI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小儿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BAEP检测,与正常组对照,分析BAEP各波峰潜伏期(PL)、峰间期(IPL)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小儿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组异常率为59%。表现为波形分化欠佳,Ⅰ、Ⅲ、Ⅴ波PL及Ⅰ-Ⅲ、Ⅲ-Ⅴ、Ⅰ—ⅤIPL延长。结论:BAEP有助于判定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脑干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脊髓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联合监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脊髓手术中联合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脊柱手术患者进行术中SEP和MEP联合监测,并用日本矫形学会量表(JOA)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术中SEP的P1、N1波幅有暂时性波动,潜伏期无明显变化。10例患者MEP的D1波波幅降低,但经改变手术方向后恢复正常,另8例患者MEP无明显变化。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SEP及MEP术中联合监测,其波形稳定可靠,有利于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结果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应用MEP,NCV联合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对糖尿病(DM)运动神经中枢及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50例DM病人的MEP及NCV。结果:MEP异常率82%(41/50)。表现皮层、脊髓刺激MEP潜伏期延迟、波形分化欠佳,部分伴有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异常。MEP异常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空腹血糖地MEP结果无明显影响。NCV异常率70%,主要表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结论:MEP、NC检查对诊断DM的锥体束功能损害及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有重要价值,二者结合可对DM的神经系统功能提供全面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肌肌电图(EMG)对后颅凹手术监护的价值。方法:对44例后颅凹病变的患者进行术中BAEP和面肌EMG的监护,观察其对脑干、面神经功能和有效听力的保护结果。结果:术中BAEP报警10例(23%),均发生在微血管减压组、听神经瘤组和脑干肿瘤组。脑干功能异常3例(7%),死亡1例(2%),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1年后随访,听神经瘤组面神经功能保留18例(82%),2例术前具有有效听力的患者术后听力均得以保留,1例重度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有效听力。结论:BAEP对微血管减压、听神经瘤和脑干肿瘤手术的脑干功能监护价值较大,对听力保护意义较小;EMG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但需要加强手术医生与监护者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28例临床确诊ALS、6例临床拟诊ALS、4例临床可能ALS患者进行4个区域的共8块肌肉肌电图(EMG)分析,四肢的磁运动诱发电位(MEP),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下肢胫神经F波检查,在双侧腓肠肌记录H波,四肢远端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复合运动神经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运动末梢潜伏期(DML)进行测定并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确诊ALS的神经电生理测定各值异常均高于拟诊ALS和可能ALS(P<0.05),拟诊ALS和可能ALS组比较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ALS组EMG异常率85%,MEP异常率72.4%,神经传导异常主要表现为CMAP降低36.2%,SCV基本正常,F波出波率下降33.3%,F波振幅增高26.3%,H波振幅增高26.3%。结论:EMG对ALS患者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有定位诊断价值,EMG是ALS诊断的重要依据;MEP对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有诊断价值,但特异性不高;F波、H波对ALS患者上下神经元神经损害定位有补充诊断价值,神经传导测定用于AL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刺激正中神经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22、N30波潜伏期及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30例正常对照组仅在颈部主动向右侧扭转时对双侧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SEPP22、N30潜伏期正常,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前中央区记录的双侧P22N30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P P22、N30潜伏期正常提示传导通路结构完整,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提示患者对侧大脑皮层前中央区电活动存在异常的兴奋及抑制,即抑制性减弱,兴奋性增高,N30记录的是刺激正中神经SEP中长潜伏成分,可能来源于运动辅助区,进一步提示患者存在感觉一运动整合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胫后神经(PTN)体感诱发电位(SEP)的特点及正常值。方法:对121名正常儿童进行PTN—SEP检测,分析各波的特点及各波参数随年龄变化规律。结果:PTN—SEP随年龄增长,波幅增高,使波容易辨认,波幅在个体问变异较大。左右双侧对应波的潜伏期(PL)和峰间期(IPL)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各组男女间PL和IPL无性别差异(P〉0.05)。外周神经电位的腰髓电位(LP)、马尾电位(cE)、胭窝电位(PF)等3个波的潜伏期随年龄增长PI。延长,而P40和N45等皮层电位的PL在8岁前变化则不明显(相邻组间P〉0.05),8岁后延长明显。PF-T12的IPL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相邻组间P〈0.05);而T12-P40IPL3岁组较1岁组延长,但差异不明显,以后随年龄增长而缩短,6岁组达成人值。结论:儿童PTN—SEP的正常值按年龄组划分是完全必要的。由于各波PL受身长的影响大,因此绝对PL不宜作为PTN—SEP的异常标准。PTNSEP是评价小儿躯体感觉通路、脊髓、脑干和大脑功能的客观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在后颅凹肿瘤切除术前后的监测价值。方法 :对35例后颅凹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BAEP动态监测 ,并以 10 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术后BAEP的变化和临床过程及预后是平行一致的 ;术前BAEP异常者术后早期多有V波潜伏期延长 ;术后 6~ 10天检测 ,术前异常者多有明显恢复 ;术后潜伏期的恢复较波幅的恢复明显。结论 :BAEP适用于后颅凹肿瘤切除术后监测 ;术后BAEP改变能反映脑干功能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运动功能、电生理检测方面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的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共68例PD患者,另选择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评定指标。结果:PD患者MEP的静息阈值(RMT)、中枢传导时间(CM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或缩短,而波幅(Amp)则无明显差异。〉5年患者的RMT(40.70±4.74),比≤5年患者的RMT(42.60±4.61)缩短;强直型患者的RMT(40.92±5.28),比震颤型患者的RMT(42.93±3.97)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强直型和病程长的患者病情较重,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