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腺癌53例,胃黏液腺癌30例,胃印戒细胞癌15例,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1)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神经侵犯及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癌栓、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有关(P0.05),胃黏液腺癌患者的预后与手术根治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及p TNM分期有关(P0.05),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及p TNM分期有关(P0.05)。(3)将与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因素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P=0.016)、区域淋巴结转移(P=0.042)、侵犯深度(P=0.021)及p TNM分期(P=0.009)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肿瘤侵犯深度(P=0.032)及区域淋巴结转移(P=0.002)是影响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随访时间60个月,胃腺癌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胃黏液腺癌患者为43个月,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为23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胃腺癌患者为30.2%,胃黏液腺癌患者为23.3%,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为26.7%。三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13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也不同,但是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3种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共同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方法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1994-2007年收治的208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中的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黏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5.45%,印戒细胞癌占1.19%;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相比, 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更年轻, 女性易发病, 黏液腺癌好发于结肠而印戒细胞癌好发于直肠(P<0.01);但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和浆膜浸润﹑脏器侵犯﹑根治性切除率﹑中晚期比例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根治手术组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是生物学行为相近而且具有独特的癌变机制的肿瘤,结直肠黏液癌尤其是印戒细胞癌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与其发生部位和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为腹腔镜胃癌缩小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96例早期胃癌患者,对比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其他类型腺癌相比,早期印戒细胞癌更常见于女性,肿瘤部位常见于胃体中部,印戒细胞癌患者通常是小于50岁的患者(P0.001),隆起型、混合型少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黏膜下入侵的发生率、淋巴管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印戒细胞癌与高分化腺癌相似,但与中、低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低分化腺癌,肿瘤直径≥20 mm,黏膜下入侵,淋巴管肿瘤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20 m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黏膜内印戒细胞癌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0 m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黏膜内印戒细胞癌表现出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印戒细胞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黏膜下入侵率与高分化腺癌相似,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胃癌患者可行腹腔镜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外科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根治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9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脉管癌栓、合并溃疡等数据,探索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外科手术指征。结果91例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均接受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均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675,P=0.012)、浸润深度(OR=3.886,P=0.015)及脉管癌栓(OR=8.711,P<0.001)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的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癌栓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能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浸润深度T1、T2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癌结节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对260例伴/不伴系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统计分析,对侵袭前沿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行单变量或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共入选260例T1、T2结直肠癌病例,其中无系膜转移者218例,阳性淋巴结和(或)癌结节者42例。出现系膜淋巴结转移或系膜癌结节者,3年无病生存期DFS和5年总体生存期OS均低于阴性组(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女性、组织低分化、神经脉管浸润、术前CEA水平〉5μg/L为转移危险因素,CD80在无转移组侵袭前沿表达高于系膜转移组。结论系膜淋巴结转移或癌结节为T1、T2结直肠癌预后不良因素,结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须谨慎选择病例,女性、组织低分化、脉管神经浸润、术前CEA增高为发生系膜转移危险因素,CD80在侵袭前沿的高表达为一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医科院肿瘤医院1988-2006年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8例结直肠黏液腺癌、55例印戒细胞癌和281例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7,38.4,86.0,14.5,93.7,17.3,62.1,24.4,56.17,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P<0.05).结论 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不同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印戒细胞癌的恶性度最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4年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9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40例(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CEA水平、CA19-9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及合并糖尿病情况均是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5岁、肿瘤直径≥5 cm、CEA水平增高、CA19-9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同时性腹膜转移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A水平、CA-125水平、T分期、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及病理学类型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T分期越晚、低分化(相对于高分化)、黏液腺癌(相对于腺癌)及合并糖尿病者的腹膜转移率较高。结论 CEA水平增高、CA-125水平增高、肿瘤T分期、低分化、黏液腺癌及合并糖尿病均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切除原发灶、病理证实和完成随访的3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法,将患者分为肝转移和无肝转移两组,选择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长径、浸润周径、浸润深度、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位置、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组织学类型等因素,用SAS6.12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浸润肠管壁的周径(P=0.022)、浸润深度(P=0.001)、静脉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位置(P=0.001)和肝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癌栓(P=0.005)和淋巴结转移位置(P=0.001)和肝转移相关,静脉癌栓和淋巴结转移位置无交互作用。结论肿瘤浸润周径、浸润深度、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与发生结直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术后病理检查发现伴随有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性较大,而癌肿部位、大体类型、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组织学类型与肝转移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T1~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T1~2期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本组T1~2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1和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CEA水平、肿瘤直径均与其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淋巴结转移和术后随访过程中远处脏器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影响T1~2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但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腺癌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5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每例取淋巴结28.62个,共46 227个,其中有转移的10 173个,平均转移率22.01%;1 615例胃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1 046例,转移率为64.77%.其中TNM分期T1(M),T1(SM),T2,T3的转移率分别为2.78%,13.61%,55.59%和84.84%;组织学高分化癌转移率50.25%,低分化癌转移率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胃腺癌的转移率与组织学分类有关;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转移的危险性呈梯度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间行根治性切除并侧方淋巴结清扫的203例中低位直肠癌(距肛缘10cm以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共清扫侧方淋巴结3349枚,平均清扫17枚/例,阳性淋巴结数221枚。侧方淋巴结转移度为6.6%(221/33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肿瘤长度、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周径、术前CEA、脉管癌栓、上方淋巴结转移与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低龄、低分化、浸润型、T4期及存在上方淋巴结转移是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低龄、低分化、浸润型、T4期及存在上方淋巴结转移等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由于具有较高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概率.采用选择性侧方淋巴清扫的手术方案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胸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87例T1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1例、女106例,中位年龄60(41,80)岁。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77)和非转移组(n=310),分析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87例T1期食管癌患者中,77例(19.9%)发生淋巴结转移,T1a期淋巴结转移率为8.4%(8/95),T1b期淋巴结转移率为23.6%(69/29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脉管有无癌栓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OR=2.456,95%CI(1.104,5.463),P0.05]、脉管癌栓[OR=15.766,95%CI(4.880,50.938),P0.05]是T1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时间41(12,66)个月,失访20例(5.2%),死亡51例。T1期食管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1%、89.67%、86.82%。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之间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3.794,95%CI(2.109,6.824),P0.05]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1期食管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或存在脉管癌栓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T1期食管鳞癌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癌根治术后区域性化疗与全身性化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0月至2001年10月,我院对胃肠道癌根治手术后常规进行区域性置管皮下埋藏化疗泵化疗,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520例,男380例、女140例;年龄25~75(平均46)岁。其中胃癌428例,结直肠癌92例。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T2N1M0145例,T3N2M0216例,T3N3M167例;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35例,低分化腺癌248例,未分化腺癌65例,黏液细胞癌45例,印戒细胞癌35例。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DucksA期5例,B期23例,C期58例,D期6例;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46例,未分化腺癌34例,印戒细胞癌4例,息肉恶性变8例。根治术式:D2447例,D373…  相似文献   

14.
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1998年1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268例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浸润深度在T1、T2、T3和T3时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53.1%、78.7%和100%,依次呈递增趋势(P〈0.01)。未分化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分化型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66.7%、77.8%、48.8%和33.3%(P〈0.01)。N0、N1、N2和N3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30.1%、9.1%和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的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两家医院102例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并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阳性组(n=21例)和阴性组(n=81例)。临床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347枚,其中阳性淋巴结占比为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类型、T分期及浸润肠壁程度与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发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浸润型、T3-4期及浸润肠壁浆膜外肿瘤是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低分化、浸润型癌、肿瘤分期T3-4及浸润肠壁浆膜外可作为判断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在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对1992年1月—200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结直肠印戒细胞癌、179例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采用χ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 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和C ox检验分别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有无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术前C EA和肝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26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4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结直肠印戒细胞癌恶性度高于黏液腺癌,病理类型和手术方式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和姑息性减瘤手术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术中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中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499例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4.4%。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的直肠癌病人,其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在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时应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以提高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7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75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70.0%),胃中部多发(46.7%).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腹膜转移等方面与进展期胃非印戒细胞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分型以BorrmannⅢ型、Ⅳ型多见(P<0.01),且浸润深度T3、T4比胃非印戒细胞癌多见(P<0.01);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44%,与其他类型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相比恶性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计有150例患者(15.7%)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57例(6.0%)、肝脏转移47例(4.9%)、肺部转移40例(4.2%)和其他部位转移6例(0.6%),中位复发转移时间18个月(2—85个月)。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8个月(1—62个月)。23例患者(15.3%)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30个月,生存超过5年者只有3例(13.0%)。低龄(P=0.024)、有肿瘤家族史(P=0.000)、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P=0.001)、CEA阻性(P=0.03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65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方式、脉管内癌栓、癌结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4月.结果 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3.1%(41/65),各组淋巴结转移中,以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频次最高,转移率分别为45.3%、32.5%、28.8%、22.5%、19.4%和8.2%;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0,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71.9%(P=0.000);早期癌(T1)和进展期癌(T2 ~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2.5%、69.0%和95.2%(P=0.000);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为45.2%,低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79.4% (P =0.009);33例患者合并脉管内瘤栓,其中28例(84.8%)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 ~45个月,平均18.8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总体生存率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存在生存优势;肿瘤分期对于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但早期肿瘤较进展期肿瘤具有生存优势.结论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相关;其中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率高,因而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及常规清扫第110组淋巴结或清扫纵隔及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对于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者,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