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是新型的血管特异性炎症标志物,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不稳定性及破裂的各个阶段,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本质作用[1]。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相似文献   

2.
早期发现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产生预防作用。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提示甲状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并报道了甲状腺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现就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检测心肌损伤最敏感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群体常伴有c Tn升高的现象,且与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血转化、认知功能受损及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背景下cTn升高的机制、应用价值、临床意义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及cTn在缺血性脑卒中未来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肾功能不全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是目前检测肾功能的灵敏指标。cys C作为最主要的内源性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参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预后,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广度、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但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cys 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还是保护因素目前仍存在争议。明确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系,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比例的80%。microRNA( miRNA) 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现对 miRNA 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inlowerlimb,LDVT)是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nfarction,CI)严重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CI并发LDVT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文献报道,CI患者LDVT发生率为22%-75%不等。LDVT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常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CI患者LDVT发生,是降低CI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也是近年来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影响脑卒中再发率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的研究已成为时下热点。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以及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早期溶栓、保护脑细胞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极早期的溶栓治疗,但是很少有患者受益.近年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1],使其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关于其机制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各类生长因子及营养因子,而对于信号转导系统方面未见报道.故本研究欲观察BMCs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4—2013-01收治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各项指标,总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5例(26.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IHSS评分高、糖尿病、颈动脉狭窄≥50%、心房颤动以及高血压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NIHSS评分高、糖尿病、颈动脉狭窄≥50%、心房颤动以及高血压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合并以上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干预治疗,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同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相比,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相对复杂。研究表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青年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通常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年龄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然而相当一部分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并无这些传统危险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先天性卵圆孔未闭、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遗传性单基因病等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亦不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卒中护理观察量表对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现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约1/3,入院时高血压、糖尿病史和空腹高血糖、体温升高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为临床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测量计算踝臂指数(ABI),ABI<0.9定义为异常。分析研究对象ABI异常的发生情况及与其相关的脑血管危险因素。结果血脂紊乱史、糖尿病史在ABI正常组和ABI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G、LDL-C及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踝臂指数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踝臂指数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  相似文献   

13.
213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期早期对因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213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按年龄分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Ⅰ组在大动脉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病因方面低于青年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它原因、心源性栓塞方面青年Ⅰ组高于青年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青年Ⅱ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管炎、夹层动脉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是青年Ⅰ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年龄段其病因及危险因素仍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35岁以下的病例应尽可能寻找其临床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病例的70%。找出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除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传统卒中危险因素,空气污染等环境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并且空气污染会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现就国内外关于空气污染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等研究证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动脉栓塞的直接原因,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众多生物标志物通过不同机制参与易损斑块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及早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年龄匹配的青年健康对照组;59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年龄匹配的老年健康对照组的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含量低于青年对照组(P<0.05)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HDL-C降低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低,但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产妇的自身疾病关系密切,已有报道[1]证实,妊娠期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畸形等疾病均是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原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特别是无创诊断方法,作者采用ELISA法检测了妊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妊娠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为加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及145例对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TG及TC等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6,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吸烟、糖尿病、TG、T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评价效果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探讨下肢空气压力泵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上的效果,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1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并发静脉血栓分为两组,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因素;在空气压力泵与低分子肝素干预下,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并发静脉栓塞的情况,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高龄、高血压病及卧床时间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静脉栓塞的高危因素,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P<0.05);空气压力泵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上效果最好,而下肢空气压力泵及综合治疗在预防肺栓塞上优于低分子肝素。结论长期卧床时间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发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较其他因素可以有效改善,认为早期下肢空气压力泵能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预防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国内外脑卒中组织制定了不同国家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自2002年开始修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并且强调了抗栓治疗的重要性。随着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小板精准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提出了抗栓精准治疗策略。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形成机制及抗栓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