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既定动作的广场舞训练对轻至中度帕金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收集80例轻至中度帕金森患者,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且每半个月提供一次时间为1 h的非运动性健康教育课程。治疗组患者学习特定动作,按规定时间进行训练;对照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干预前后均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认知状况进行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MoCA得分(23.23±2.17)、MMSE得分(23.25±2.34)分别高于干预前(19.93±2.97),(19.95±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oCA得分、MMSE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定动作的广场舞训练对改善帕金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天津市部分老年高知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问卷(MoCA),对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来院体检的2105名老年高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5名天津老年高知人群平均MoCA得分为26.81±1.85,MCI检出402人,检出率为19.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21.23,P<0.01)和甘油三酯异常(χ2=5.84,P<0.05)对老年人MCI的检出均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29,95%CI:0.42~0.70)、未饮用葡萄酒(OR=0.63,95%CI:0.40~0.99)、甘油三酯异常(OR=1.34,95%CI:1.09~1.71)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 影响天津市老年高知人群MCI检出的因素中女性、未饮用葡萄酒是保护因素,甘油三酯异常是危险因素,可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研究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手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 选取266例出血量在20~40毫升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208例采用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血肿腔手术(穿刺组),58例患者行微创开颅手术(开颅组)。两组病人从住院天数、水肿期意识加深情况、再出血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穿刺组11.53±0.418天VS开颅组11.30±0.778天)、入院3天GSC评分下降(穿刺组1.53±0.160分VS手术组1.48±0.232分)及再出血率(穿刺组1.92% VS开颅组1.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院时NIHSS评分提高方面,穿刺组较开颅组提高更显著(穿刺组2.98±0.247分VS开颅组2.05±0.186分,P<0.05)。结论 对于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患者,血肿腔穿刺手术和微创开颅手术比较,前者预后改善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并分为L组和D组,每组50例,L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控制在45~60,D组BIS控制在30~45。记录患者诱导前(T0)、置入气管导管前(T1)、切皮时(T2)、缝皮时(T3)、定向力恢复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L组和D组T1~T3时MAP、HR显著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术后第1、3天MMSE评分明显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幕上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术中BIS值维持在30~45对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和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组(观察组)。治疗后第14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ESS评分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患者E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86例,实施改良大骨瓣减压术43例(观察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减压术4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3%、9.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77%、27.9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水肿和血清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84例急性脑出血,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HBO治疗。参照2004年我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评估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改善)/总例数×100%。治疗前和治疗后1、3、4周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治疗前后应用MRI 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脑水肿,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1、3、4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但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脑水肿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HBO治疗能有效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营养管理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39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患者42例,给予护士主导的MDT营养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NRS20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率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实施时间低于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护士主导的MDT营养管理模式可规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实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23c对胶质瘤细胞U87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初步机制。方法 将miR-23c mimics转染于U87细胞中,用miR-无关序列转染于U87细胞做为Control组,采用MTT法、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miR-23c对U8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23c潜在的靶基因;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3c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在转染miR-23c mimics的基础上同时转染MTDH质粒,通过MTT法、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转染MTDH对miR-23c抑制U8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miR-23c组U87细胞的OD值为(0.668±0.032),明显低于Control组的(1.031±0.060)(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iR-23c组细胞划痕愈合率(0.35±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9±0.03)(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miR-23c组U87细胞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153.2±8.30)明显低于与对照组的(348.4±12.12)(P<0.01);Western blot、RT-PCR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MTDH是miR-23c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TT实验显示,miR-23c+MTDH组U87细胞的OD值为(1.025±0.059),明显高于miR-23c组的(0.672±0.024)(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iR-23c+MTDH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为(0.45±0.04),明显高于miR-23c组的(0.31±0.03)(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miR-23c+MTDH组U87细胞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260.9±10.23),明显高于miR-23c组的(148.4±9.4)(P<0.01)。结论 上调miR-23c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TDH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15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25%硫酸镁注射液1.25 g静脉滴注1 h,每周一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决定治疗次数,一般为1~3次。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2月、4月、末次随访疼痛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9.7(8~35)月。治疗前NRS评分为(8.9±0.7)分,治疗后1周(6.1±1.9)分,2周(2.6±1.3)分,4周(2.1±1.7)分,2月(2.2±1.6)分,4月(2.1±1.7)分,末次随访(2.1±1.8)分。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4周、2月、4月、末次随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00%、100%、100%、100%、93%。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除治疗后1周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在静滴过程中,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不适。结论 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患者版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一种医患共同参与的临床路径工作模式。方法 将70例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发放患者版临床路径表并由责任护士或主管医师按路径表进行相应指导;对照组医生、护士实施常规的临床路径方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00%和96%,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分别为(88.6±7.2)分和(74.3±10.7)分,住院时间分别为(8.3±1.3)d和(9.2±2.1)d;两组对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和住院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患者版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缓和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意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PSH组和对照组,发病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结果(按照Synek标准分级)、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和GOS评分的差异。结果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6.19%(33/126)。在随访成功的83例患者中,PSH组26例,对照组57例;PSH组患者年龄(35.19±13.11)岁较对照组(42.86±16.17)岁年轻、GOS评分(1.88±0.99)分较对照组(2.53±1.36)分低、意识恢复的患者(6例,23.08%)较对照组(28例,49.1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机制、GCS评分、CRS-R评分、脑电图分级和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年龄相对年轻,PSH的出现会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采用体重、摄食量、旷场试验评定大鼠抑郁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ToR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实时定量RT-PCR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后,模型组体重、摄食量、垂直运动次数和水平运动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3-MA组经药物治疗后以上指标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显著升高,mTo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3-MA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下降,mToR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氟西汀可能通过改善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区beclin1、LC3-I、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CEF)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12)、对照组(n=24)、CEF低剂量治疗组(n=8)和CEF高剂量治疗组(n=24)。采用枕大池双次注血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SAH后3 h经小脑延髓池缓慢注射100 μl CEF(高剂量组浓度为100 μmol/L,低剂量组浓度为50 μmol/L),对照治疗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 Caspase-3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EF治疗组SAH后动物的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逸时间显著减少(P<0.05),大鼠海马组织中EAAT2的表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CEF对SAH后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CEF治疗可能通过上调星形胶质细胞EAAT2的表达逆转SAH诱导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Rβ1)和非典型脑膜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通过real-timePCR和免疫组化分别对良性脑膜瘤和非典型脑膜瘤中的TRβ1进行检测;同时我们在体外进行原代脑膜瘤细胞培养,并通过MTT检测TRβ1对非典型脑膜瘤细胞的影响。结果 TRβ1mRNA在非典型脑膜瘤中的表达低于良性脑膜瘤,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Rβ1阳性细胞在非典型脑膜瘤为平均40.75个/mm2低于良性脑膜瘤93个/mm2,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外实验中,T3干预可有效抑制非典型脑膜瘤细胞的增殖,在浓度为20 ng/ml时MTT OD值由对照组0.24±0.028下降到0.17±0.008,抑制作用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siRNA沉默TRβ1蛋白的表达后,可有效减弱T3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 TRβ1在非典型脑膜瘤上的表达下降,在被其配体T3激活后可有效抑制非典型脑膜瘤细胞增殖。提示TRβ1可能在非典型脑膜瘤的发生及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脓肿不同时期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化脓期引流术组14例,化脓期切除术组13例,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10例,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15例。术后随访60 d,分析各组疗效、病死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神经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4组性别比、年龄分布、入院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住院天数较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与化脓期引流术组、化脓期切除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化脓期引流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神经症状缓解时间最短(P<0.05)。>结论 脓肿形成期引流术后住院天数较长,但神经症状缓解较快;化脓期出现脑疝征象时,应积极手术干预,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金刚烷胺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 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支持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给予金刚烷胺(100mg/次,2次/d),连续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残疾评定量表(DRS)评分及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DRS评分及CRS-R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用药过程中,对照组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观察组有6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癫痫发作,观察组有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能耐受药物。结论 金刚烷胺对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发生剂末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剂末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剂末现象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教育年限、体重、毒药物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蛋白饮食、脑血管病史无关(P>0.05)。发生剂末现象的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长,左旋多巴起始、终点剂量高,左旋多巴用药时间长,疾病进展阶段(H&Y分期)高,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高,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评分高(P<0.05)。其中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H&Y分期、焦虑是发生剂末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H&Y分期、HAMA评分、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P<0.05)。H&Y分期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0.9%)。随治疗时间的增长,中晚期患者剂末现象发生风险高(P<0.05)。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左旋多巴临床治疗中发生剂末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伴与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MB)、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关于PD与RBD相关性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09月01日。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7项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共计PD患者30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伴RBD的PD患者相比,伴RBD的PD患者年龄更大(SMD=0.26;95%CI 0.19~0.34;P<0.00 001)、病程更长(SMD=0.29;95%CI 0.21~0.37;P<0.00 001)、Hoehn-Yahr分级更高(SMD=0.22;95%CI 0.11~0.33;P<0.00 001)、UPDRS-Ⅲ评分更高(SMD=0.25;95%CI 0.15~0.36;P<0.00 001)、左旋多巴剂量更大(SMD=0.17;95%CI 0.08~0.26;P<0.00 001),更易出现症状波动(OR=1.65;95%CI1.34~2.03;P<0.00 001)、异动症(OR=2.24;95%CI 1.74~2.88;P<0.00 001),MMSE评分更低(SMD=-0.23;95%CI-0.40~-0.06;P=0.008),幻觉(OR=3.15;95%CI 2.06~4.80;P<0.00 001)更多见,而性别(OR=1.15;95%CI 0.99~1.35;P=0.07)、发病年龄(SMD=0.09;95%CI-0.01~0.19;P=0.08)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PD患者中RBD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有关,且伴RBD的PD患者需要更高的左旋多巴剂量、更易出现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更明显,提示伴RBD的P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程度更严重、损害范围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