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冠状动脉造影 (CAG)、左室造影 (LVG)以及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ER NA)的相位分析和心功能检测技术 ,对比研究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和补救PCI对左前降支冠状动脉闭塞伴有左室心尖部室壁瘤 (leftventricularaneurysm ,LVA)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室收缩同步性 (VSS)和左室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科住院首次AMI合并LVA分别接受直接PCI或补救PCI治疗患者 2 1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9)岁。所有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①连续胸痛超过 30min ;②心电图超过 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 ;③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增高和 (或 )肌钙蛋白阳性。④经LVG和ERNA证实存在LVA。排除标准 :有陈旧心肌梗死者 ;术前溶栓再通者 ;存在房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有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 ;中重度肾功能不全 ;心功能KillipⅣ级及心原性休克者。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 2~ 4 8h内行CAG和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直接或补救PCI治疗。LVA的诊断依据CASS及Hairi的诊断标准。于PCI术后第 2周和第 2 4周行ERNA相位分析及心功能检测 ,评价VSS及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结果 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高血脂、吸烟史、C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2010年在发病24h内成功进行急诊PCI的534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分为4组:A组(n=260),未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B组(n=96),进行溶栓治疗;C组(n=143),进行血栓抽吸;D组(n=35),联合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相关资料以评价联合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对无复流的影响。结果在534例患者中,发生无复流138例(25.8%),A、B、C、D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2.7%(85/260)、20.8%(20/96)、21.7%(31/143)和5.7%(2/3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联合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可显著降低ST段抬高型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接与静脉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STENTIN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31例AMI患者随机分入静脉溶栓后即刻PTCA/STENTING组15例(A组)与直接PTCA/STENTING组16例(B组).入院后均即刻给予水溶性阿司匹林、抵克力得及肝素钠等常规术前处理.A组静脉溶栓治疗为天普洛欣150万U 12例,思凯通150万U 3例,开始溶栓时间为发病后(3.5±1.2) h,90~120 min后开始介入治疗;B组入院后(1.2±0.3) h方开始介入治疗. A、B两组均于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用χ2或t检验方法对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1)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点如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相关梗塞动脉(IRA)、植入支架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可比.(2)首次造影IRA再通率A组溶栓治疗显著高于B组的自发性再通(P<0.05),A、B两组介入治疗后(为100%达TIMI 3级血流)显著高于A组介入治疗前的溶栓治疗(为66.7%达TIMI 2~3级血流,P<0.01);两组 PTCA/STENTING成功率分别为100%/93.3%与100%/93.8%.(3)心肌酶学峰值(CK/CK-MB)出现时间、出血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再发心肌缺血(心绞痛)事件、3月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比率、6月内再狭窄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例数少有关);A组1例因思凯通溶栓后血小板活化致心源性休克而补救性PTCA失败,于术中死亡,B组1例于1月后猝死,两组间1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静脉溶栓后即刻PTCA/STENTING较直接PTCA/STENTING能使更多病人迅速恢复前向血流,有利于心功能的快速恢复,直接PTCA/STENTING存在明显的IRA开通时间延迟;(2)溶栓后出现溶栓剂致血小板活化而使病情加重者,可能不宜过早作补救性PTCA/STENTING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静脉溶栓组(48例)、颈内动脉溶栓组(43例)及局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静脉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18.8% (9/48)、39.6%(19/48)、45.8%( 22/48),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39.5%( 17/43)、53.5% (23/43)、58.1% (25/43),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治疗后2、24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78.0%(32/41)、85.4% (35/41)、87.8%(36/41),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2、24h及2周有效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溶栓组(x2值分别为12.809、9.979、9.289,P值均<0.01)与静脉溶栓组(x2值分别为31.295、19.425、17.161,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h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801,P<0.05),24h、2周有效率与静脉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65、1.375,P值均>0.05).静脉溶栓组、颈内动脉溶栓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术后2周出血率分别为14.6%( 7/48)、14.0%( 6/43)、7.3% (3/41),病死率分别为6.2%( 3/48)、4.6%( 2/43)、2.4%( 1/41),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28、0.786,P值均>0.05).结论 血栓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起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帧数 ,结合IRA长度测定血流速度 ,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心功能 ,观察帧数、血流速度和心功能、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IRA帧数为 2 9.78± 16.3 2 ,血流速度为 13 4.5 8± 47.5 7mm/s ,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IRA帧数呈负相关 (r=-0 .64 ) ,LVEF和IRA血流速度正相关 (r =0 .74)。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间IRA帧数和血流速度有统计学差异 (2 5 .7± 7.8和 5 1.9± 18.2 ;167.2± 3 6.7和 10 5 .8± 3 0 .8)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IRA帧数及血流速度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73 ,95 %CI=-1.3 4~ -2 .2 3 ,OR =2 .41,95 %CI =1.95~ 2 .83 )。结论 :计帧法测定IRA帧数和血流速度是一种简单、客观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99Tcm-MIBI MPI评价通心络(超微粉剂)对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心肌无再流的效果.方法 38例急诊入院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18例和通心络组(常规治疗+通心络)20例.2组患者均分别于急诊PCI治疗后7d及180 d行99Tcm-MIBI MPI.将左室心肌分为17个节段,对心肌摄取99Tcm-MIBI的程度进行评分,分别统计2组第7天及第180天心肌稀疏缺损节段数及两者相减的节段数,并分别计算2组第7天和第180天心肌显像的总积分及两者相减的积分.使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通心络组急诊PCI治疗后7dMPI稀疏缺损节段数共59个,180 d时显像示改善的节段数为37个(62.7%,37/59);常规组急诊PCI治疗后7 d MPI稀疏缺损节段数共64个,180 d时显像示改善的节段数为26个(40.6%,26/64);2组改善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4,P<0.05).通心络组与常规组急诊PCI治疗后7d心肌显像的总积分分别为6.2±8.4和7.4 ±6.9(t =0.5,P>0.05);180 d心肌显像的总积分分别为3.4±4.6和6.8±5.9(t=2.1,P<0.05);2组2次心肌显像总积分的差值(即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情况的积分)分别为2.9±5.7和0.6±3.3(t =1.5,P>0.05).结论 通心络(超微粉剂)能够缩小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无再流面积,对心肌无再流现象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ⅡA)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后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5例首次前壁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5例、卡托普利治疗组30例、缬沙坦治疗组30例,并于AMI后1和28周分别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左室整体收缩功能(LVSF)和左室局部射血分数(LrEF1~9),了解2种药物对AMI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组间及自身前后比较行t检验.结果 (1)AMI后28周时,缬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59.4±8.6)%与(44.9±8.4)%,t=3.87,P<0.01],左室峰射血率(LPER)升高[(3.89±1.01)舒张末期容积(EDV)/s与(2.84±1.05)EDV/s,t=4.16,P<0.01],LPER时间(LTPER)下降[(116±16)ms与(137±20)ms,t=2.16,P<0.05],而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1.09,1.77,P<0.05).(2)AMI后28周与1周比较,缬沙坦组不同部位左室局部射血分数LrEF2、LrEF4、LrEF5和LrEF6均明显升高[(71.6±18.8)%与(57.0±11.4)%,t=2.11 (78.1±16.8)%与(68.9±21.0)%,t=2.06 (70.5±16.9)%与(59.9±23.4)%,t=1.99 (58.1±9.0)%与(46.0±18.9)%,t=2.43 P均<0.05].AMI后28周时,缬沙坦和卡托普利组LrEF2、LrEF3、LrEF4、LrEF5、LrEF6、LrEF7较常规治疗组均有所提高(t=1.96~2.27,P均<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1.77,P均>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明显减轻前壁AMI后LVSF和LrEF的下降,且其效果与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直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内支架置入和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42例急诊入院AMI患者,随机分为冠脉内支架组23例,静脉溶栓组19例。两组患者均于梗塞相关动脉(IRA)再通治疗前和后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治疗AMI直接PCI 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 常规方法 进行AMI直接PCI术,对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患者,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100~200 μg/次,总量不超过600 μg,造影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和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CTFC).对比分析术后 30 d时梗死相关血管同为前降支发生无复流组和未发生无复流组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 结果 33例AMI直接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后冠状动脉血流明显改善.TIMI血流:(0.85±0.64)级vs (2.24±0.75)级(P<0.01) ;CTFC:(76.43±13.85)帧vs(37.53±9.81)帧(P<0.01).术后30 d时梗死相关血管同为前降支者,发生无复流组较未发生无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46.56%±5 .6%) vs (50.34%±4.76%)(P<0.05).结论 维拉帕米冠状动脉内给药治疗AMI直接PCI术中无复流现象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探讨CD154与患者炎症状态、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①32例2010年4—10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SLE患者,男2例,女30例。②给予心脏彩超测定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前后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Y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检查,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K—MB、肌钙蛋白(cTnI),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154的表达水平。③根据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CK—MBII、肌钙蛋白结果,将有心肌损伤指标阳性的患者分为A组(20例),心肌损伤指标阴性的患者分为B组(12例);2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④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Spearman相关法,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为(29.1±10.8)%、CRP为(68.4±12.2)mg/L均明显高于B组(11.9±8.2)%、(36.9±11.5)meCL,P〈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5.9±2.2)%显著低于A、B组,P〈0.01。②A组CK-MBⅡ为(9.7±3.6n)ng/ml、cTnI为(0.43±0.21)n加nl、IVST为(11.8±3.2)mm、LVMI为(110.51±18.64)g/m^2显著高于B组CK—MBⅡ为(2.3±0.8)ng/ml、cTnI为(0.22±0.09)ng/ml、IVST(9.6±1.1)mm、LVMI(90.78±9.53)g/m2(P〈0.01);A组LVDd(50.3±6.6)mm、LAD(32.4±5.4)mm、亦高于B组LVDd(46.4±3.1)mm、LAD(28.2±4.6)mm(P〈0.05);A组LVEF(56.2±14.8)%显著低于B组LVEF(64.7±10.3)%(P〈0.01)。③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与CRP、CK—MBII、cTnI、LVDd、LVIMI、IVST、LAD呈正相关[γ=0.343,γ=0.315,γ=0.437,γ=0.364,γ=0.448(均P〈0.01);γ=0.266,γ=0.216(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346,P〈0.01)。结论SLE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5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肌损伤患者,并与炎症、心肌损伤明显相关,提示CD154在SLE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能会成为SLE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指标,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SLE心肌损伤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8F-FDG和11C-乙酸盐(AC)PET/CT单独和联合显像对HCC及复发与残留灶检测的价值.方法 对14例初诊和12例经治疗的HCC患者行PET/CT全身18F-FDG和上腹部11C-AC显像,分别计算二者肿瘤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SUVmax比值(T/L),以病理学诊断或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分析不同分化程度HCC对18F-FDG和11C-AC的摄取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单位,18F-FDG PET/CT、11C-AC PET/CT和二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57.7%(15/26)、61.5%(16/26)和92.3%(24/26),联合检查明显优于二者单独检查(x2=7.11和6.13,P均<0.05).高(10例)、中(16例)、低(8例)分化的HCC病灶18F-FDG摄取指标T/L比值分别为0.98±0.08(0.8~1.1)、1.59±0.92 (0.8~3.7)和2.12±1.03 (0.7~3.7),F=4.52,P=0.02;11C-AC摄取指标T/L则依次降低,分别为1.69±0.85 (0.9~3.7)、1.58±0.47 (0.5~2.2)和0.94±0.42 (0.5~1.8),F=4.17,P =0.03.18F-FDG对高、中、低分化HCC的检出率依次增高,分别为0(0/10)、50.0%(8/16)和87.5%(7/8)(x2=14.23,P<0.05),11C-AC对高、中分化HC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分化HCC,分别为70.0%(7/10)、81.2%(13/16)和25.0%(2/8)(X2=7.56,P<0.05).对高分化HCC的检测,11C-AC明显优于18F-FDG(P<0.01),对中、低分化HCC的检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和0.06).结论 18F-FDG和11C-AC PET/CT单独检查对初诊和经治疗HCC检测的灵敏度均不够高,但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对HCC原发灶、残留及复发病灶的检出率,并能预示HCC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心室收缩同步性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及左心室造影(LVG)确定合并室壁瘤者共326例,根据PCI施行的时间分为4组:A组32例(〈3h)、B组89例(≥3h且〈6h)、C组129例(≥6h且〈12h)、D组76例(AMI后1周),4组患者于PC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RNA),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功能参数及反常室壁容积指数(PVI);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测定上述参数,并随访3年,记录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8h,第5天及24周测定血浆BNP质量浓度。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检验。结果AMI后6个月随访时,A、B、C3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D组明显增高(F=5.81,P〈0.05),而相角程(PS)、半高宽(FWHM)明显降低(F=5.90和6.80,P均〈0.05);A组反常容积消失病例数明显高于B、C、D组,且A组PVI明显低于B、C、D组[分别为(12.08±2.07)%、(15.43±2.39)%、(16.49±2.47)%、(20.41±3.68)%,F=4.32,P〈0.05]。D组发病后18h、第5天和第24周血浆BNP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12.30±2.24)彬L与(9.85±2.60)μg/L,(9.47±1.95)μg/L与(6.65±1.56)μg/L,(5.36±1.43)μg/L与(3.27±1.12)μg/L,F=5.19,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9,P〈0.05),但均低于D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年随访A,B,C3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3年随访时死亡率[6.25%(2/32)与3.12%(1/32),8.99%(8/89)与5.62%(5/89),9.30%(12/129)与7.76%(10/129]均低于D组[21.05%(16/76)与17.11%(13/76)]∥分别为91.3和10.05,P均〈0.05。结论对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开通越早、越充分,才能越有效地抑制并逆转LVA的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ET/CT联合高分辨超声(US)对甲状腺偶发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3个PET/CT检出的甲状腺偶发病灶病理确诊前PET/CT和US诊断意见按3分法(0分,良性可能;1分,无明确定性;2分,恶性可疑)分类,并测定病灶长径和SUVmax.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SUVmax、PET/CT、US、PET/CT联合US( PET/CT+US)对恶性病灶的检出效能.统计学检验包括t检验、Z检验、x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73个甲状腺偶发病灶病理确诊恶性病灶占59%(43/73),良性病灶占41%(30/73).恶性病灶SUVmax (7.0±8.1)高于良性病灶(4.1±3.8;t=2.062,P=0.043),长径小于良性病灶[(2.0±1.1) cm比(2.7±1.4) cm;t=2.628,P=0.011].SUVmax、PET/CT、US及PET/CT+ US诊断恶性病灶的ROC AUC(95%CI)分别为0.580(0.448-0.713)、0.763 (0.647~0.878)、0.905(0.826~0.983)和0.909(0.840~0.979),PET/CT AUC明显大于SUVmax(Z=2.033,P=0.042),US、PET/CT+US也明显大于PET/CT(Z值分别为1.992和2.112,P均<0.05)和SUVmax(Z值分别为4.120和4.276,P均<0.001).最佳阈值下,SUVmax、PET/CT、US、PET/CT+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2%(18/43)、83%(25/30)、59%(43/73)、78%(18/23)、50%(25/50),79%(34/43)、80%(24/30)、79%(58/73)、85%(34/40)、73%(24/33),84%(36/43)、90%(27/30)、86%(63/73)、92%(36/39)、79%(27/34)和98%(42/43)、67%(20/30)、85%(62/73)、81%(42/52)、95%(20/21).与病理诊断比较,SUV.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29,P=0.023),PET/CT的一致性中等(Kappa=0.582,P<0.001),US和PET/CT+US的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668和0.674,P均<0.001).PET/CT+US与PET/CT比较,灵敏度从79%(34/43)提高到98%(4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25,P=0.008),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80%降低到67%;x2=2.250,P>0.05).结论 联合高分辨US能明显提高18F-FDG PET/CT对甲状腺偶发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涡流状态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检查者25例(正常对照组)和AMI患者30例(AMI组),分别对健康检查者和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三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分析左心室收缩期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位置及最大向量速度,比较涡流在正常对照组、AMI组术前、术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早期涡流纵径增大[分别为(27.08±4.37)和(21.64±5.41)min,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小[分别为(25.23±8.42)和(32.83±12.23)cm/s,P〈0.05]。术后1个月AMI组涡流流量、强度、最大向量速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健康成人左心室收缩期涡流遵循一定的规律,AMI患者左室收缩期涡流不规则,导致能量的损耗,PCI术后患者的涡流状态有所改善。VFM技术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PCI术前、术后心腔内血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脉搏血氧饱和度(pSO2)、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未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休克常规组),2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选择了急诊PCI治疗(休克PCI组),61例无心衰及休克并发症患者同期接受了急诊PCI治疗(无休克PCI对照组).分别监测入院时、急诊PCI后、入院后第4天、第8天心肌梗死患者的pSO2 、MAP和LVEF的变化.统计发病后1周内的死亡病例数.结果 入院时,休克常规组和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均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P<0.01).急诊PCI治疗后,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 、MAP、LVEF有明显提高,入院后第4天、第8天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仍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但好于休克常规组(P<0.05).发病后24 h、72 h和1周内病死率分别是,休克常规组:48.7%(19/39)、56.4%(22/39)和61.5%(24/39);休克PCI组:17.9%(5/28)、28.6%(8/28)和42.9% (12/28);无休克PCI对照组:1.6%(1/61)、4.9%(3/61)和6.6% (4/6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预后不良的最强信号,心源性休克与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关动脉受累程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相关.急诊PCI能直接开放和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肌顺应性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术前18F-FDG 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肺癌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及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分期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68例患者共切除纵隔淋巴结222枚,其中84枚(37.8%)病理检查证实为转移.18F-FDG PET/CT与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60/84)、66.7%(92/138)、68.5%(152/222)、56.6%(60/106)、79.3%(92/116)与48.8%(41/84)、49.3%(68/138)、49.1%(109/222)、36.9%(41/111)、61.3%(68/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96、8.57、17.19、8.43及8.88,P均<0.05);18F-FDG PET/CT与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率分别为73.5%(50/68)及41.2%(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5,P<0.01);其中18F-FDG PET/CT对N1及N2期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66.7% (10/15)和79.2% (19/24),明显高于CT的13.3% (2/15)和45.8%(11/24)x2=8.89和5.69,P均<0.05.淋巴结短径≥10 mm组SUVmax明显高于短径<10 mm组(5.5±2.8与2.2±0.9,t=5.17,P<0.05).结论 术前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和分期优于CT,其对适宜手术病例优化治疗决策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经急诊绿色通道(急诊一导管室或CCU室)人院的AMI患者与经传统通道(门诊一病房一导管室或CCU室)人院的患者,比较血运重建及预后的优劣。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巴州人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105例。经急诊绿色通道人院的患者64例,与经传统通道入院的患者41例进行对照.探讨两组血运重建及预后的优劣。结果急诊绿色通道组血运重建的时间,PCI组为(98.6±6.26)min,溶栓组为(45.25±5.68)min,经传统通道PCI组为(142.6±7.76)min,溶栓组为(71.68±6.02)min,急诊绿色通道组的AMI患者相比较传统通道组,具有更少的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转运AMI患者,具有更快的血运重建时间及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