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判断两种术式对脑出血致残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脑外科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84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42例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微创手术组),另外42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功能恢复、影像学变化.结果 微创手术组死亡5例(11.9%),开颅手术组死亡7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0.287,P<0.05);存活72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评定,Ⅰ~Ⅱ级微创手术组多于开颅手术组(分别为23例,13例),Ⅳ、V级则相反(分别为4例,11例),微创手术组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3,4.363,P均<0.05),Ⅲ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软化灶体积开颅组(19.6±10.3)cm3,微创手术组(10.4±6.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936,P<0.05).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治疗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I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和内镜组(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每组30例。评价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情况、炎症因子、预后效果、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 内镜组手术时间、皮层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1±0.67) h、(3.06±0.57) cm、(79.71±14.07) mL、(15.15±3.31) d、40.00%,均低于显微手术组[(2.53±0.84) h、(5.14±0.81) cm、(134.90±21.08) mL、(20.12±5.11) d、73.33%],而血肿清除率为(90.42±6.28)%,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82.35±1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水平为(37.05...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89-4690
评价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应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随机将5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分别接受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照两组各项指标、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的差异。试验组术后各项指标情况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生存率为84.0%,较对照组的48.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2.0%,对照组为44.0%,试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明显更少(P<0.05)。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可有效降低颅内高压,清除颅内血肿,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及微创血肿碎吸术组。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后恢复87.8%,明显高于开颅组患者的65.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开颅组患者的致死致残率为34.3%,微创组为12.2%,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的GCS评分,微创组为12.8±2.1,开颅组为9.5±3.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血肿碎吸术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31例采用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引流管留置、ICU住院及意识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低于对照组29.03%(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缩短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且术后意识恢复快、ICU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血肿穿刺术与传统开颅清除术治疗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确诊的116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术,对照组则给予传统开颅清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脑内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入住ICU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1.43±12.58)ml]、手术时间[(1.52±0.48)h]、ICU住院时间[(7.12±1.58)d]、血肿清除率[(90.57±10.62)%]以及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52.47±43.16)ml、(3.57±0.85)h、(13.15±3.15)d、(74.82±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53.45%)、死亡率(1.72%)与NIHSS评分(10.36±3.57)明显优于对照组(29.31%、17.24%、14.36±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术在治疗老年脑出血患者时,能明显地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预后优良率及死亡率。结果C组患者术后1d、3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患者术后5d、7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肺部感染和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C组(P<0.05);A组预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相较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适应证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9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观察组予神经内镜辅助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予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血肿清除情况、神经功能评分、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GOS和ADL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GOS和AD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可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与传统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 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59例(微创组),与同期入院保守治疗患者50例(保守组)进行比较.各组出血量均为30~50 ml,微创组采用额后部入路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于手术后7、14、28 d及2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术后血肿大小、水肿体积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比较.结果 治疗后微创组NIHSS明显优于保守组[治疗后7、14、28 d分别为(9.4±4.2)、(13.7±5.3)分;(6.4±3.6)、(9.9±4.1)分;(5.2±2.1)、(7.8±3.7)分],血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3.7±4.6)、(30.1±4.4)ml;(8.6±3.1)、(20.3±3.1)ml;(5.9±2.1)、(11.3±2.6)m1]及水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4.7±4.6)、(21.3±6.1)ml;(9.5±3.5)、(12.8±5.3)ml;(5.7±3.1)、(9.6±3.O)ml]明显减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个月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30~50 ml脑出血量患者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予以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34例行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34例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3个月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3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研究组留置引流管时间、ICU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研究组血清TNF-α、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以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有效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激素补充治疗方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围绝经期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谷维素片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芬吗通治疗,连续治疗28 d。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8 d后体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骨密度以及围绝经期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骨密度和围绝经期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13.80±3.75)U/L vs.(20.21±3.95)U/L、(12.18±3.10)U/L vs.(14.50±3.50)U/L],E2、P水平高于对照组[(124.30±16.40)nmol/L vs.(99.76±16.65)nmol/L、(3.90±0.40)pmol/L vs.(2.94±0.41)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厚[(4.90±0.59)mm vs.(3.19±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脊椎、股骨颈密度高于对照组[(1.20±0.18)g/cm^2 vs.(1.11±0.15)g/cm^2、(0.90±0.19)g/cm^2 vs.(1.04±0.15)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潮热出汗、抑郁、失眠、骨关节痛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3.10±0.86)分vs.(3.89±0.85)分、(0.69±0.42)分vs.(1.15±0.39)分、(1.98±0.77)分vs.(2.65±0.76)分、(0.75±0.73)分vs.(1.06±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补充治疗方案可有效调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性激素水平,缓解临床相关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以及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设定为对照组,采用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的30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哈里斯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及帕克-帕尔莫移动评分(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手术前后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无发生特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65. 12±22. 13) min、(1 986. 52±875. 63) ml、(955. 25±520. 17) ml、(12. 98±5. 11) d]显著优于对照组[(76. 38±24. 64) min、(2 437. 42±953. 87) ml、(1 226. 44±553. 09) ml、(15. 52±5. 8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HHS及PPMS评分分别为(73. 66±16. 05)分,(8. 37±2. 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4. 46±1. 34)分、(0. 83±0. 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HHS评分及PPM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 42±14. 83)分、(7. 15±1. 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 29±6. 3)周,与对照组的(15. 03±7. 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 86±0. 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 73±1. 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患者HHS和PPMS评分明显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科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诊断为晚期(ⅢA~Ⅳ期)NSCLC的患者,男60例,女40例,年龄(58.94±12.33)岁,年龄范围为35~72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依据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分为EGFR-TKI组(n=48)、克唑替尼组(n=7)与联合治疗组(n=45),EGFR-TKI组采用EGFR-TKI治疗,克唑替尼组采用克唑替尼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淋巴细胞亚群[表面抗原分化簇3(CD3+)、表面抗原分化簇4(CD4+)、表面抗原分化簇8(CD8+)、CD4+/CD8+]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卡氏行为能力状况量表(KPS)评分]。结果 EGFR-TKI组的有效率(68.8%)、疾病控制率(87.5%)和克唑替尼组的有效率(71.4%)、疾病控制率(85.7%)高于联合治疗组[(31.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GFR-TKI组CD3+[(49.67±7.35)%]、CD4+[(42.00±5.17)%]、CD4+/CD8+(1.97±0.51)高于治疗前[(28.73±4.92)%]、[(24.16±3.90)%、(1.30±0.49)],克唑替尼组CD3+[(51.21±7.72)%]、CD4+[(40.79±4.37)%]、CD4+/CD8+(2.01±0.48)高于治疗前[(28.42±4.52)%]、[(23.85±3.73)%、(1.30±0.52)],联合治疗组CD3+[(41.05±6.37)%]、CD4+[(34.52±4.41)%]、CD4+/CD8+(1.67±0.45)高于治疗前[(28.62±5.36)%]、[(23.65±3.66)%、(1.28±0.53)],三组患者的CD8+[(16.71±1.79)%、(15.90±1.93)%、(21.28±2.40)%]均低于治疗前[(26.44±3.20)%、(26.42±3.11)%、(26.32±3.05)%];治疗后,EGFR-TKI组的SF-36评分[(84.26±6.70)分]、卡氏评分[(86.29±7.92)分]和克唑替尼组的SF-36评分[(82.85±5.72)分]、卡氏评分[(87.84±7.28)分]均高于联合治疗组[(67.19±6.33)分、(73.56±8.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胆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5例,女50例,年龄(60.25±2.65)岁,年龄范围为53~72岁。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组(n=58)与双镜组(n=47),传统组给予传统开腹结石切除术治疗,双镜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结石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前与术后免疫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双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3.58±5.17)ml]、手术时间[(104.22±16.50)min]、术后排气时间[(26.44±8.21)h]、切口长度[(2.45±1.04)cm]、术后住院时间[(6.54±1.46)d]均少于传统组[(71.02±6.14)ml、(128.75±20.57)min、(35.10±6.58)h、(9.26±1.58)cm、(11.56±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1 d的表面抗原分化簇4(CD4+)为[(30.15±1.08)%]、表面抗原分化簇8(CD8+)为[(24.54±1.60)%]、免疫球蛋白G(IgG)为[(10.28±1.63)g/L]、免疫球蛋白A(IgA)为[(2 556.43±62.89)mg/L]、免疫球蛋白M(IgM)为[(1 510.56±114.35)mg/L]水平均低于术前1 d[(35.62±1.17)%、(25.75±1.32)%、(11.59±1.62)g/L、(2 762.58±60.85)mg/L、(1 574.25±121.5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患者术后1 d的CD4+[(30.24±1.17)%]、CD8+[(24.47±1.57)%]、IgG[(10.35±1.59)g/L]、IgA[(2 571.02±60.55)mg/L]及IgM[(1 507.74±109.88)mg/L]水平均低于术前1 d[(35.68±1.09)%、(25.64±1.26)%、(11.63±1.54)g/L、(2 751.42±61.74)mg/L、(1 580.96±115.4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CD4+、CD8+、IgG、IgA及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围术期指标更好,不会对免疫功能指标造成较大的影响,术后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肝切除术下展开肝主流阻断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且未中转开腹患者162例,其中采用全入肝血流阻断技术52例为A组,半肝血流阻断技术54例为B组,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56例为C组。比较3组疗效指标[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治愈率]和安全性指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组术中出血量[(148.77±31.33)mL]、术中输血率(3.57%)低于A、B组[(198.02±40.14)mL、9.26%;(229.63±48.36)mL、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B、C组ALT、AST、TBIL水平[(90.35±38.87)U/L、(85.56±20.11)U/L、(22.12±3.96)μmol/L;(88.98±35.46)U/L、(87.74±20.13)U/L、(21.37±4.01)μmol/L]均低于A组[(201.03±58.62)U/L、(129.99±34.58)U/L、(36.63±4.5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2.41±3.54)h、(9.03±1.06)d、(10.11±2.06)d;(20.55±3.48)h、(8.77±0.98)d、(10.02±2.03)d]低于A组[(30.22±4.65)h、(9.96±1.22)d、(11.54±2.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愈率(81.48%、87.50%)高于A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死率分别为1.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A组(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法可有效保护残肝肝功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治愈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学科模式下新辅助放化疗联合高压氧序贯治疗对直肠癌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于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新辅助放化疗,同时结合高压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浆P物质(SP)浓度及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莱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男43例,女39例,年龄(6.52±2.36)岁,年龄范围为3~11岁,采用电脑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每组41例。单药治疗组行布地奈德治疗,联合治疗组行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ICAM-1、SP浓度、唾液sIgA、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ICAM-1[(218.25±2.13)μg/L]、SP浓度[(41.44±2.21)μg/L]低于单药治疗组[(234.65±2.18)μg/L、(49.73±2.26)μg/L],唾液sIgA[(17.39±1.12)μg/L]高于单药治疗组[(13.56±1.23)μg/L],联合治疗组FVC[(3.53±0.25)L]、FEV1[(2.72±0.23)L]高于单药治疗组[(2.61±0.32)L、(2.24±0.3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4/41)]与单药治疗组[7.3%(3/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可有效降低患儿ICAM-1、SP浓度、提升唾液sIgA水平,改善患儿肺功能,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SkillsModel,IMB)引导分级阶梯式康复护理对抑郁症的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IMB引导分级阶梯式康复护理。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抑郁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活力、情绪角色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76.25±7.57)分、(73.48±6.23)分、(80.97±5.10)分、(78.31±6.3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38±7.52)分、(65.79±6.22)分、(74.55±5.09)分、(70.92±6.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HAMD抑郁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11.81±1.9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44±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服务理念、护理质量、护理技术、沟通方式的满意度评分[(76.23±7.54)分、(73.46±6.19)分,(8 0.9 5±5.0 6)分、(7 8.2 7±6.2 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 5.6 0±7.5 6)分、(6 5.7 7±6.1 8)分、(74.54±5.07)分、(70.89±6.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B引导分级阶梯式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联合置管引流术对急性脑出血伴脑室破入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颅内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伴脑室破入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B组(40例)及C组(40例),分别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显微镜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比较3组患者手术用时、置管时间、随访血肿清除率、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B和C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C组患者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和B组(P0.05);3组患者随访脑实质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随访脑室内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A和B组(P0.05);C组患者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A和B组(P0.05);同时C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和B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脑室外引流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联合置管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脑出血伴脑室破入,可有效缩短置管时间,提高脑室内血肿清除效果,改善临床预后,并有助于预防颅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8例。观察组予以阿立哌唑、利培酮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培酮,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L-BREF)、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认知功能。于治疗前、治疗后2、8周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2组患者攻击行为,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阳性症状(12.6±2.7)分,阴性症状(13.5±2.4)分,一般精神病理(21.7±2.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3±2.4)、(15.6±2.3)、(23.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2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观察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依次为(53.2±4.8)、(63.6±5.1)、(56.5±3.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4.6±3.7)、(58.2±4.6)、(48.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生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认知功能中言语评分(103.5±14.6)分,与对照组[(99.7±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操作评分(102.7±9.4)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96.5±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财产、自身、体力等暴力攻击行为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各项暴力攻击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改善其暴力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