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医学脾肾相关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脂肪的内在关系,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脂肪Crosstalk”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笔者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脂肪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脾肾相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是治疗SOP“骨脂代谢失衡”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老年全身退化性骨病,以致骨的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风险较高。SOP属于祖国医学中"骨痿"、"痿证"、"骨枯"等范畴,该病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脾肾两虚证是SOP较为常见的证型。目前关于脾肾两虚型SOP是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健骨成为主要治法,而从脾胃方面论治本病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首次从"治痿独取阳明"角度论治脾肾两虚型SOP,补益中焦脾胃以益肾,并滋养脏腑,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为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经》“肺热叶焦,则生痿躄”理论明确提出中医肺脏与痿证即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病具有相关性。笔者将集中探讨肺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列举由肺病导致的其他脏器病变所致的肺-肾-骨质疏松症;肺-脾-骨质疏松症以及肺-肝-骨质疏松症之间发生的关联性,希望能为现代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可行的中医学理论依据,更好地体现及发挥中医药在此病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黄宏兴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首次提出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历年来的相关研究使得该理论逐步完善。本文通过整理相关资料,明确脾肾、肌骨、线粒体三者关系,精炼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骨质疏松与脾肾、线粒体、肌骨关系密切;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基本内容包含了脾肾共司肌骨、线粒体功能与脾肾相通两个核心内容。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是结合中医学中的“脾肾相关”“脾主肌肉”“肾主骨”和现代生物学中的线粒体功能发展而来,其充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该理论的演变、发展沿革及应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观察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并做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6个月,血清COL-Ⅲ含量由(20.25±3.20)μg/L降至(16.32±2.35)μg/L,COL-Ⅳ由(112.21±23.90)μg/L降至(57.32±18.74)μg/L;血清MMP-1含量由(16.68±8.56)μg/L升至(26.85±8.95)μg/L,TIMP-1由(227.56±76.84)μg/L降至(132.35±62.42)μg/L,各组数据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可缓解肝脏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CBM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检索时间设定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3月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收集符合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OP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计算机软件RevMan 5.3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与常规非中药治疗相比,中药以健脾益肾为法治疗脾肾阳虚型POP能有效提高以骨密度变化为评估标准的西医总有效率[OR=3.22,95%CI(2.07~5.00),P<0.000 01],提高以中医证候评分进行评估的中医总有效率[OR=6.26,95%CI(3.12~12.58),P<0.000 01],提高患者的腰椎骨密度[SMD=0.49,95%CI(0.03~0.95),P=0.03<0.05],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SMD=-1.01,95%CI(-1.29...  相似文献   

8.
胃癌根治性手术联合脾切除必要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手术联合脾切除的必要性。方法以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作为已发表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作为已发表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检索时间:2010年10月12日。收集1990-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与保留脾脏两种术式疗效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12项(2628例)。切脾组900例,保脾组1728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R=1.91,95%CI:1.28~2.87,P〈0.05);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0,95%CI:0.73。1.11.P〉0.05)。结论联合脾切除的胃癌根治性手术不能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且使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脑为髓海”理论为出发点,分析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联系,探究二者的共同发病机制,以拓宽OP的防治思路。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脑为髓海”理论和OP、AD的中医古籍文献、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深入探讨OP与AD的关联。结果 “脑为髓海”出自《黄帝内经》,医家们对脑与髓的认知不断加深,意识到髓海充盛滋养骨骼,筋骨强健,脑力聪慧,反应敏捷,骨与脑两个系统通过髓在生理上相互依赖,OP与AD有着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结论 “脑为髓海”理论在指导认识AD与OP的共同发病机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医生在防治OP时都以肝、肾、脾、筋、骨、肉为导向,忽视了脑-髓的重要作用,期待以此理论为基础探究出更多的OP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素以肾虚为本,临床以补肾益精、滋肾养阴等治为要,然时效时逊。脾胃是为后天之本,不仅充养先天之精,而且对肢体百骸具有直接的助长、润养作用。但凡后天有源,先天之精则不竭,后天之筋骨得夯以实。重要的是,脾胃对形骸的作用包括气阳温煦以壮长肢体、脾胃营阴润养以坚固筋骨两方面。故笔者从古代经典理论、现代研究基础、生命的圆运动变化等几方面论述骨质疏松症"病本在脾,以阴阳两虚为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原发性OP和老年衰弱综合征成为目前常见的两种老年疾病。在中医理论方面,原发性OP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源,肝虚为关键,衰弱多由于老年人五脏俱虚,脾肾尤甚,二者有部分相同的病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二者在钙磷调节激素、外泌体、营养物质、炎症因子等方面均有联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肝脾肾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原发性OP和衰弱之间的相同点,为后续两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临床从脾、肾论治多获良效,其机制研究也逐渐开展。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基础,益气健脾法以“资四肢形骸、丰肌肉筋骨”为旨,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骨密度、调节骨代谢平衡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愈来愈多的基础研究表明,益气健脾法可通过调节内分泌、神经、运动、消化、循环等系统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为进一步挖掘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与科学内涵,笔者从中医经典理论、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方面综述益气健脾法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以期拓宽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现代临床一种常见的慢性骨科疾病。中医学多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肾、脾、肝三脏亏虚所致。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而中医学从脏腑论治骨质疏松症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支撑,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去解释中医学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学临床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当前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为主要治法形成普遍认识,而脾虚对本病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根据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要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因证施治,不能简单地治疗某一脏一腑,要看到骨质疏松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从传统医学中脾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到脾脏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实验研究再到健脾补肾的临床观察,无不表明脾虚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地位。肾虚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补肾滋肾的治疗总则固然重要,与此同时必须要重视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15.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量降低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重,其防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之一。有关此病,中医学多从肝、脾、肾三脏亏虚立论而进行治疗。但由于中医学只有单纯的理论指导,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而倍受争议。接下来,文章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阐述肝-肠道微生态-骨质疏松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用微生态学的观点阐释从肝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骨骼肌的内在失衡状态,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肌交联"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骨骼肌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强肌健骨是治疗SOP"骨肉不相亲"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