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感染模式。方法对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HBc阳性2430例(96.97%);抗-HBe阳性910例(36.31%);HBeAg阳性316例(12.61%);抗-HBs阳性26例(1.04%)。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的感染模式较为复杂,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者306例(12.21%);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者1792例(71.51%);HBsAg、抗-HBc均为阳性者316例(12.61%)。结论要认识到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感染模式的复杂性,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正确理解这些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以指导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了解HBV感染体内病毒复制情况。②方法 用PCR法检测HBV—DNA。③结果 共发现7种感染标志物组合模式,选用其中6种进行PCR扩增检测分析,以临床上的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组HBV—DNA阳性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组HBV—DNA阳性率为30%。④结论 “大三阳”组人群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性强,具有高度传染性;在抗-HBe阳性携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传染性;单纯抗-HBc阳性中也存在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082例HBsAg阳性者二对半检测结果:统计学处理表明,HBV感染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分布,男女均以20~30岁最多,HBe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抗-HBe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五项标志物的检出率大小次序,男女无性别差异,均为HBsAg>抗-HBc>抗-HBe>HBeAg>抗-HBs。HBsAg阳性时,抗-HBs阳性率女高于男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女性比男性更易形成免疫抗体,其它三项标志物阳性率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1082例HBsAg阳性血清二对半,检测结果男女均呈14种类型,其中以HBsAS,抗-HBe,抗-HBc同时阳性这一类型最常见,经进一步分析认为,在1082例HBsAg阳性者中,有35%的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53%的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7%的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5%的人不具传染性或传染性极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北省钟祥县官庄湖农场一般人群进行3年后复查,比较各种类型乙型肝炎感染携带者对家庭易感接触者的传染性大小。结果:3年后HBV续发感染率为40.45%,HBsAg,抗-HBs、抗-HBc、HBeAg及抗-HBe分别为1.37%、2.73%、29.55%、5.28%和14.91%。家中上次有HBV感染或抗-HBc感染对易感接触者续发抗-HBc感染的传染性增加,有HBsAg感染的易感接触者续发HBeAg感染危险度增高,而上次有抗-HBc感染的家庭的易感接触者HBeAg续发感染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分析并解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时结果的一致性与矛盾性。方法分别对经ELISA法检查HBsAg阳性和阴性的的两组进行荧光PCR法HBV-DNA的检测。结果HBsAg阳性组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者,HBV-DNA阳性率100%;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者,HBV-DNA阳性率45.5%;HBsAg、抗-HBc两项阳性者HBV-DNA阳性率50%;HBsAg阴性组中HBV—DNA阳性率8%。结论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在做判断时应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167例乙型肝炎血清HBV感染标记为HBsAg(+)、HBeAg(+)、抗-HBc(+)或抗-HBcIgM(+),对其中40例尿及唾液中的HBV感染标记的模式进行检测。40例尿及唾液HBV感染标记同时阳性者占17.5%(7/40)。尿HBV感染标记总检出率37.5%(15/40),其中HBsAg(+)+抗HBc(+)1例,抗-HBe(+)+抗-HBc(+)2例。唾液HBV检出率62.5%(25/40),其中HBsAg检出率为25%(10/40),抗HBc检出率为40%(16/40)。本组病例提示,唾液及尿亦具有传染性,尤以唾液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马华 《中外医疗》2008,27(35):143-14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五项检验结果 ,为乙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的含量.结果 HBsAg阳性率92.0%,抗-HBc阳性率为80.0%.其中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49例,小三阳(HBsAg、抗-HBe、HBc-Ab皆为阳性)26例,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阴性者14例,抗-HBs、抗-HBc二项阳性者4例,HBsAg、HBeAg二项阳性者4例.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查乙肝五项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重新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临床意义,本文对50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DNA检测(PCR法),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检测采用ELISA法。方法若从单项HBV-M角度观察,HBeAg组中HBVDNA检出率高达91.3%(158/173),与抗-HBe组HBVDNA检出率20.3%(42/20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Ρ<0.01)。而在HBsAg阴性的各种HBV-M模式中,HBVDNA检出率可达8.6%(9/105)。单项抗-HBc阳性者HBVDNA检出率达7.7%(1/13)。抗-HBcIgM阳性组与抗-HBcIgM阴性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45.5%(121/26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Ρ>0.05)。本文结果表明,既往认为HBeAg代表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结论是可靠的,然而抗-HBe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肝脏疾患处于静止状态,疾病可能仍在进展,仍可具有传染性。结果因此,HBeAg转阴并不表示HBV复制停止与传染性消失。同时研究表明,抗-HBs不一定能中和病毒,抗-HBs出现后仍可有HBV复制。对于单项抗-HBc阳性者,作者认为在乙肝高发区,多数单项抗-HBc阳性者仍是一项HBV感染的指标,且部分病例仍可能具有传染性。作者最后指出,抗-HBcIgM与HBVDNA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不高,因而抗-HBcIgM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有限。结论总之,多种HBV-M模式都有一定的DNA检出率,与文献报道一致。DNA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倘若仅以HBV-M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HBV感染及传染性、治疗效果的指标以及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证HBV感染后在体内的复制并追踪预后,因此对血清HBVDNA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华根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07-1107,1110
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用以判断HBV感染、复制,诊断乙型肝炎。抗-HBe和抗-HBc呈反应性,表明现在或既往感染HBV。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常出现不少HBs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结果,如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抗-HBs、抗-HBe阳性模式;抗-HBs、抗-HBc阳性模式;抗-HBe阳性模式;抗-HBc阳性模式;抗-HBe、抗-HBc阳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944例肝病患者进行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的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76.8%,其中HBsAg抗-HBe、抗-HBc三项同时阳性者远多于其它阳性模式;抗-HB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乙肝血清标志(P<0.01)。HBsAg与抗-HBc在肝癌病人中的检出率较其它型别为高,HBeAg的检出以急性肝炎患者最高(占21.1%);在HBsAg阴性血清中亦检出HBeAg(占3.4%)。对HBV标志物在各种肝病中检出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乙肝 5项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 :采用 EL ISA法测定了 38例 HBs Ag浓度在5μg/ L以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 - 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 HBc)、乙肝病毒 e抗原及其抗体 (HBe Ag、抗 - HBe)。结果 :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血清 5项 HBV标志有 8种表现模式 ,以“HBs Ag、抗 - HBc、抗 - HBe阳性 ,抗 - HBs、HBe Ag阴性”模式为主(6 5 .79% ) ,其次为“HBs Ag、抗 - HBc、HBe Ag阳性 ,抗 - HBs、抗 - HBe阴性”和“HBs Ag、抗 - HBc阳性 ,抗 - HBs、HBe Ag、抗 - HBe阴性”模式 (分别为 10 .5 3%和 7.89% ) ,HBs Ag和抗 - HBc同时阳性者 92 .11%。结论 :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 ,提高 HBs Ag测定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对2 4 87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1 8.74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阳性情况主要为两种模式:即HBsAg、抗 HBe、抗HBc阳性;HBsAg、HBeAg阳性。结论:湛江地区体检者中HBsAg的阳性率较高,其中以2 0岁~4 0岁者HBsAg的阳性率最高,其人群分布与计划免疫、文化程度、卫生习惯、生活环境、性别和性格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37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分别为17例(45.95%),4例(10.81%),16例(43.24%)和9例(24.32%),而抗-HBs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18例(48.69%)阳性,非常显著地高于HBeAg检出率(P<0.01).抗-HBe阳性中有7例PCR-HBVDNA阳性.HBV总感染率89.19%.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发生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东莞市体检人群中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异常率。方法:对8181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用速率法测定ALT。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13.14%,HBeAg的阳性率为4.89%,ALT的异常率为3.40%。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主要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和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两种模式为主。结论:东莞市体检者中的HBsAg的阳性率高于全国的HBsAg的阳性率,其中HBsAg阳性率20岁以下相对低些,20岁~30岁的高达17.19%,HBeAg的阳性率在20岁~30岁的打工者中占较大比例。其人群分布与计划免疫、文化程度、卫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聚苯乙烯小球为栽体,采用夹心法测定。结果是第一组HBsAg,抗HBc,HBeAg均阳性者7例,平均值29.18cpm;第二组HBsAg、抗HBc、抗HBe均阳性者24例,平均值3.43cpm;第三组HBsAg,抗HBc阳性,HBeAg,抗HBe阴性者9例,平均值6.84cpm。三组平均值间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6.
应用Dig-HBV DNA探针点杂交检测96例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 DNA,同时检测其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Pre S_2。结果表明,HBV DNA与HBeAg及Pre S_2有着极为密切的平行关系。Pre S_2与HBV DNA阳性强度基本符合,Pre S_2可作为HBV复制的敏感指标。HBVDNA与抗HBc无直接关系,说明抗HBc仅能作为HBV感染的一项指标。抗HBe阳性,患者传染性低,但不排除其具有传染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外资企业员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异常率。方法 对20000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用速率法测定ALT。结果 HBsAg的阳性率为3.5%,ALT的异常率为8.38%。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主要以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和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两种模式为主。结论 南京市外资企业员工体检者中的HBsAg的阳性率低于全国的HBsAg的阳性率,但员工中潜在着一定的乙肝病毒传播,仍要注意加强对乙肝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7754例HBV标志物检测阳性表现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 《安徽医学》2005,26(3):245-24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表现模式及转归。方法应用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共7754例乙肝患者。按文献报道[1]设定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项目1~5项的排列顺序为(1)HBsAg(2)抗-HBs(3)HBeAg(4)抗-HBe(5)抗-HBc。以出现阳性序号为模式代码。结果本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记模式分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29种模式。其中感染期模式以135,145为主占43.39%,恢复期模式组以2,245,24,25,5为主占30.8%。本组对176例患者进行跟踪检测,时间为2~11年,结果显示,145及15模式,除少数为趋向恢复模式外,大多为长期携带模式。结论本组HBV血清免疫学标志模式较为复杂,除试验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低滴度HBsAg、抗-HBc、抗-HBs及乙肝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血症有关。HBV血清学免疫标志模式可分为恢复期转换及HBV感染后长期携带的免疫状态固定模式。恢复期模式转换为e及s抗原转换、消失,继而产生高滴度抗-HBc,抗-HBe,抗-HBs。最终抗-HBc、抗-HBe相继消失从而表现为抗-HBs保护性抗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Pre-S1抗原与HBV-DNA拷贝数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所有住院和门诊的HBV感染者共680人,其中同时检测PCR-HBV-DNA检查的共200人。Pre-S1抗原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HBV-DNA拷贝数用实时荧光监测。结果HBe Ag阳性的.HBV-DNA几乎全阳性。HBeAb阳性的.HBV-DNA拷贝数阳性率比较低。大三阳患者(1.3.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97.8%。小三阳患者(1.4.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32.0%,1.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35.0%。结论虽然Pre-S1抗原与HBV-DNA的复制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的指标,但在临床上和HBV-DNA同时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10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和其病理特征。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05例PHC患者,检测了解其HBV感染史和感染模式,并分析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结果:105例PHC患者中HBV感染102例,感染率达97.1%,以HBsAg、抗-HBe和抗-HBc的阳性率最高(53.3%)。而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次之(为23.8%),肝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细胞癌(HCC)占94.3%(99/105),结节型、巨块型、小肝癌分别占60.9%、30.5%、和8.6%。多分布在肝右叶(占63.8%),85%合并有肝硬化。结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PHC以肝细胞癌、低分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肝右叶、以结节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