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 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约55例,对照组40例40眼为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在理论频数小于1时,则率检验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使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风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青光眼;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6.4%和12.5%(P<0.001),RVO组颈动脉狭窄3例,狭窄率为5.5%,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两组平均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为0.65±0.19和0.63±0.0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6和0.70±0.14(P<0.001)。 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眼部症状有时是颈动脉狭窄的首发症状,因此及时对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对预防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琳  魏世辉  安立春  陈洁  朱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0):1159-1163,1279,1280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狭窄对眼部血流频谱形态影响及颈动脉切除术后眼部血流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7~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住院至少一侧颈内动脉狭窄并拟行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患者20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了颈内动脉狭窄率≥60%。入选患者均用超声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峰值,同时记录频谱形态。其中,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于术后第7 d再次行上述检查。结果:74.2%患侧眼动脉频谱出现改变,83.9%患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频谱形态出现改变。行手术治疗患者,与术前相比,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术后均有增加(P<0.05)。结论:当颈内动脉狭窄率≥60%时,眼部的球后血流频谱形态已经出现改变。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和频谱形态分析,CEA可以改善眼部血供。  相似文献   

3.
周琳  王立  彭超  伍宇华  黄欢 《中外医疗》2014,(15):183-185
目的: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眼部相关疾病。结果经过相关检查后,研究组52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其多普勒彩超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陶丽  魏世辉  朱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12-14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眼部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彩色多普勒及DSA检查明确诊断的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第3d行眼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值,舒张末期速度(EDV)值.结果:1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手术后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值较手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眼部血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将6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55例非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情况、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斑块检测情况,以及颈总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2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例,占35.4%,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4例,占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EDV、PSV参数和颈内动脉AT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颈内动脉RI、PI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壁切应力值分别为(12.98±3.052)和(10.61±4.072),TC值分别为(4.85±0.87) mmol/L和(5.34±0.7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确诊,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与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56例(56眼)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选取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者36例(36眼),均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测定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内径(systolic diameter,Ds)、舒张期内径(diastolic diameter,Dd)、收缩期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峰值(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形成情况,计算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管壁运动度(wall motion degree,ΔD)、动脉紧张度、扩张性、压力-应变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ρ)、僵硬度指数(stiffness index,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将2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颈内动脉狭窄发生比例及颈内动脉的IMT等指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内动脉管壁运动度(ΔD)、动脉紧张度、动脉扩张性、压力-应变性系数(Eρ)及顺应性(AC)等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僵硬度指数(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发生与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长期吸烟者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55例长期抽烟者与55例无抽烟史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入选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内动脉内径(ID)、内膜厚度(IMT)、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斑块以及血管闭塞情况等。结果:观察组<60岁和≥60岁者颈内动脉IMT、PSV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ID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60岁和≥60岁者颈内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长期抽烟能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及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估颈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在本院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以后,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在本院接受该类疾病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60只眼)(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1日),把其中的15例患者(30只眼)选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剩下的15例患者(30只眼)选为对比组,对患者进行激光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率、黄褐斑的厚度和矫正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黄褐斑的厚度以及矫正情况均要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在本院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以后,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还能对患者的视力进行良好的矫正,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超检查分析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水平对血流参数的影响,探讨脑卒中预防的理想血压水平.方法:将19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按彩超检查前测量的SBP(SBP)和舒张压(DBP)具体水平分别分为SBP 3个组和DBP 3个组.用彩超测量其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各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管内径(D).结果:血压水平主要影响狭窄侧颈动脉血流,同时也影响非狭窄侧颈动脉和对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内径.SBP和DBP分别增高>120 mmHg 及80 mmHg血流速度最慢,血管内径最宽;SBP降至100~120 mmHg,DBP保持60~80 mmHg时血管内径最细,速度最快.结论:严格控制SBP和DBP水平有益于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 SBP 100~120 mmHg,DBP 60~80 mmHg可能是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较理想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92-796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颅外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对经TCD检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83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颅外颈动脉检查,分析其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力指数PI(ICA)、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平均流速Vm(ICA)有一定意义,颈动脉阻力指数(PI)差值、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ICA)可较敏感地评估MCA狭窄,其中CCA的PI差值为0.13、ICA的PI差值为0.15、Vd(ICA)为13.8 cm/s时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最佳界值,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709、0.710、0.601,敏感度分别为80.49%、78.05%、80.49%,特异度分别为90.48%、92.86%、78.5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0%、91.42%、78.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0%、81.25%、80.48%。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综合颈动脉阻力指数差值、Vd(ICA)、PI(ICA)、Vm(ICA)可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进行评估,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小动脉栓子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设计:基于人群的横断研究。受试者:来源于社区研究(n=12642,珔x=60岁)以及心血管健康研究(n=2824,珔x=79岁)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方法:采用统一的标准,依据免散瞳视网膜照相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小动脉栓子进行判定。依据照片对动静脉压迹及局部小动脉狭窄进行分级。所有受试者接受全面系统检查,包括标准颈动脉超声。主要观察指标: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小动脉栓子。结果: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小动脉栓塞的患病率分别为0.3%(n=39例)、0.2%(n=34例)。对年龄进行校准后,视网膜静脉阻塞与其危险…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21,(1):65-6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表层血管骨架、血流密度和无血管区,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流变化。方法:研究组纳入3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8眼,取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6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裂隙灯、眼压、B超和眼轴测量,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6 mm×6 mm范围模式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管骨架长度、血流密度和无血管区。结果:3 mm×3 mm范围和6 mm×6 mm范围扫描模式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管骨架长度下降、血流密度降低、黄斑无血管区扩大、充实度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表层视网膜血流下降,OCTA可以量化黄斑区视网膜表层血流变化的情况,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评估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程度对全脑血流量(CBFV)的影响,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选取69例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其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径(D)、狭窄程度及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V),计算CBFV,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BFV。结果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BF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1,P<0.05);颈内动脉狭窄>70%组、狭窄50%~70%组患者的CBFV低于颈内动脉狭窄<50%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43和2.69,P<0.05),颈内动脉狭窄50%~70%患者的CBFV与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27,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证实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CBFV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于我院接受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存在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超声检查3d内均完成头颈CTA及CT灌注扫描检查(CTP),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CTA及CTP检查,分析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检查结果及不同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52例患者经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颈CTA共检查119支颈内动脉,对应显示46支和43支颈内动脉正常,73支和76支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对应包括轻度11支和16支、中度13支和11支、重度29支和25支、闭塞20支和24支,颈动脉血管超声与头颈TCA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评价Kappa=0.788,具有极高一致性(P<0.05);颈动脉血管超声显示,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PSV、EDV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P<0.05),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大脑中动脉PI、Vm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和中度狭窄患者(P<0.05),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肢循环开放率大于轻、中度狭窄患者(P<0.05),闭塞患者侧肢循环开放率大于重度狭窄患者(P<0.05);对照组和轻度、中度狭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闭塞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量低于对照组体检者及轻度、中度狭窄患者(P<0.05),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高于对照组体检者及轻度、中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超声配合头颈CTA及CTP检查能够了解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价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病例组70例、对照组120例(年龄、性别构成比与病例组相当).分别用二维超声(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及B-Flow进行常规颈动脉检查,重点测量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血管残余管腔内径并计算狭窄率,颈内动脉颅外段病例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DSA相对照.结果 病变处的颈动脉B-Flow表现动脉内膜粗糙、局部增厚或有斑块突入管腔,B-Flow血流在斑块处往往呈涡流改变.病例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处内径B-Flow测量值与2D、CDFI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2D、CDFI、B-Flow 3种方法所测得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与DSA结果均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Flow与DSA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 B-Flow能保持高帧频、高分辨率,同时显示颈动脉管壁、血流信息及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狭窄处、狭窄后血流状态以及斑块形态.与DSA相对照,在评估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处内径方面,较2D、CDFI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辛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斑块数量、面积、易损斑块数量、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数量、面积、易损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颈动脉斑块数量和面积,改善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降低血脂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中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旨在获得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检测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连山院区经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在诊断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总计185 例,设置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纳人组内的健康体检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85名,设置为健康组。分析观察组中班块不同部位及性质的发生情况,颈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结果在班块部位中.以颈动脉球部(42.04%)为主,其次为颈总动脉分又处(18.47%) .颈总动脉中段(16.56%);而在斑块的性质中强回声斑(31.85%)与等回声班(33.12%)比例相当,其次为不均质回声班(26.11%)。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领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PSV .RI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未检出颁动脉狭窄率11.35% )低于健康组(73.51%),单侧颈动脉狭窄率(55.68%)高于健康组(25.41%) ,双侧颈动脉狭窄事(32.97% )高于健康组(1.08%),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8865%)高于健康组(26.49%) ,差异有统计学意(P0.001)。结论实施以颈动脉彩超检查,可明确斑块的不同部位及性质,反映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情况明确反映,获得较高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临床对患者的提前干预与相关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4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有重要意义,能够准确检查出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可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