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m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往往由蜱虫叮咬引起,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俗称蜱虫病[1]。该病好发于青壮年,起病急、进展快,常有多脏器受累,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和湖北6省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280多例,死亡10余例. 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成为蜱虫"重灾区"[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 年证实部分病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确定此新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2]. 随后卫生部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指导相关地区开展病例诊治、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3].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进展快,往往有多脏器受累,重症者甚至救治无效死亡. 本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有蜱虫咬伤史,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功能受损,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急性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就其诊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中国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湖北6省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导致280多人发病,10余人死亡。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成为蜱虫"重灾区"~[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证实部分病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确定此新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布尼亚病毒(severe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道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2012年5月至9月本院收治4例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后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1例死亡,也是宁波地区首次确诊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1]。病原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科(Bunyaviridae)病毒,命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蜱虫叮咬[2]。我院血液科于2011年11月诊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年-2012年共收治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共23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及防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 19例患者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痊愈或好转15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83岁老年患者,另1例伴糖尿病.期间无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被感染.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患者死亡率高;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加强高热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措施可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严格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二代病例产生的有效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从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例因高热、乏力、腰痛、全身不适5d,于外院疑诊肾综合征出血热转入我院,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蜱虫叮咬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将蜱虫送至省疾病控制中心检测.因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患者死亡,后根据检测结果回报确诊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结论 临床应提高对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认识,对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发热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者应考虑本病可能,及时行病原学检测,以及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多地陆续报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非特异,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预后较差。SFTS可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见。关于该疾病骨髓象特征报道较少,现将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骨髓象查见戒指样组织细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1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生活环境、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居住山区,临床表现均有发热、纳差、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的出血,经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9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消毒隔离,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山东省烟台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双重探针引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 结果 135份疑似病例血清样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81份,阳性率60.00%。发病第5~8天核酸检出阳性最高;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8月;人群年龄分布在37~87岁之间,以60~7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2.10%(26/81);92.59%(75/81)的患者为农民;男女性别比为1.79:1。 结论 烟台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1]。每年4月至10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高发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发热和肾损伤等。TTP的发生机制与严重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降低密切相关,多数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预后差,死亡率高达90%,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治疗TTP的首选疗法[2]。TTP患者通过PE去除血循环中抗ADAMTS13自身抗体,补充新鲜的ADAMTS13缺乏物质,可使患者病死率下降至8%~30%[3]。  相似文献   

14.
报告1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对1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护理,发现该类患者存在起病急、持续高热、腹泻、明显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与白细胞明显降低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病情,严密消毒防护,做好发热、出血、饮食及心理护理,加上适当的对症及支持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导致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在流行区域该病毒感染率为1%~3%,病死率为6%~30%,平均病死率约为10%[1]。该病毒可通过蜱虫、饲养或野生动物、人与人血液或分泌物传播[2],好发于疫区农民,患者大多住在丘陵或森林地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2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护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做好隔离防护、护理指导与观察,除3例死亡外,其余2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做好隔离与防护,重视患者心理护理与宣教,加强专科护理和病情观察,是促进疾病恢复、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疾病监测》2014,29(10):806-809
目的分析湖北省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监测结果,为SFTS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10-2013年监测数据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病例以发热伴恶心或乏力为首发症状,血细胞检测结果为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2010-2013年共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病例101例,死亡16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呈散发状态;人群年龄分布在29~86岁之间,50岁以上发病的占83.1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03%。结论 SFTS临床表现复杂,伴有多器官损害,其死因可能与休克、病毒心肌炎、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患者均居住在丘陵地区,有田间或草丛活动史及蜱叮咬史。需加强SFTS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总结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置入中线导管全过程管理的护理体会。新型布尼亚病毒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蜱虫叮咬,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密切接触患者传播,置管和护理过程中的隔离问题至关重要。患者起病急且病情危重,迅速建立血管通路至关重要。中线导管穿刺速度快,安全性高,在置管中使用钝性分离与导管鞘不完全送入相结合的方法缩小创口。维护上制定个体化方案,全过程管理。患者住院6天,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2例均以头晕为主诉就诊,均有典型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病程中均有发热,曾分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前庭神经元炎?腔隙性脑梗死等神经内科疾病,后行实验室检查发现均伴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进行性减少,且病情进展迅速,行外周血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虽给予积极治疗,但最终均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由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发病率较低,极易造成临床误诊。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及时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是防范其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组患者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危重症患者多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自发出血倾向明显,增加了反复静脉穿刺输液的难度及药物渗漏的风险。为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