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对照组直接行深静脉穿刺,观察两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置管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有较好的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B-flow)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引导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10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B-flow联合CDFI引导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flow联合CDFI引导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可以明显缩短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在急诊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部2021年1—8月行深静脉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体表定位法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置管,对比2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和机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置管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为(7.86±2.6)min,短于对照组的(12.51±3.8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1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深静脉置管可以提高深静脉置管成功率、降低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急诊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多普勒引导对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或穿刺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和对照组各35例。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应用GE LOGIQ BOOK X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别。结果 ①超声多普勒引导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94.6±30.5)s VS (549.6±148.7)s,P<0.001]。②超声多普勒引导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 57.1%,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7.1%,P<0.05)。结论 超声多普勒引导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 颈内静脉穿刺 重症患者 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对78例急、慢性肾衰竭患者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超声组),并与60例按传统盲穿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超声组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1);穿刺时间为(5.0±1.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5±2.5)min(P<0.01);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P<0.05);超声组发现解剖变异1例(1.67%)。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实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楷然  孙诚  陈纯波  叶珩  霍家聪  李辉  龙怡  曾红科 《广东医学》2008,29(11):1862-1863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引导对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ICU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或穿刺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和对照组各35例。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应用GELOGIQBOOKX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①超声多普勒引导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94.6±30.5)svs(549.6±148.7)s,P<0.001]。②超声多普勒引导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vs57.1,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17.1,P<0.05)。结论超声多普勒引导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毒症心衰患者非常规体位时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西南医院肾科148例尿毒症心衰患者病例(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5 ~ 67岁,平均45.2岁),比较、分析其在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成功率,穿刺时体位,穿刺时间,穿刺部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148例患者半卧位置管89.2%,端坐位置管10.8%,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5%,穿刺时间6~ 20 min,穿刺并发症1.4%.颈内静脉置管84.5%,股静脉置管15.5%.颈内静脉置管感染、血栓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置管者(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可突破尿毒症心衰患者在置管时对穿刺体位的局限,提高其在非常规体位时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配合经皮肾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急性梗阻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肾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两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证候积分、肾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23.97±4.68)分,对照组为(26.47±5.23)分,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2.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配合经皮肾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对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脂肪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1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直接盲穿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7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深静脉置管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64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有6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69%;与深静脉置管感染有关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方面: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63.20±10.52)岁,高于对照组的(52.11±9.4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6.40±5.48)d,高于对照组的(17.30±5.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次数:观察组(2.20±0.79)次,高于对照组的(1.30±0.4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频次:观察组(2.40±0.52)次/d,高于对照组的(1.40±0.5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部位:股静脉插管感染28例,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插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刺激性药物、激素及伴随糖尿病等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及无伴随疾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有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是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9.70%(52/536),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4.66%),肿瘤内科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科室(3.36%)。单因素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分布、置管方式、静脉血栓史、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均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方式、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头静脉置管、巴德塞丁格穿刺、护士操作经验缺乏、院外管理欠缺可能是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朋  郭秋娥  李建鹏 《安徽医学》2019,40(5):504-506
目的评价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需要行动脉测压的择期手术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1例采用触摸法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观察组82例于超声辅助下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平均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02%vs 75. 31%; 89. 02%vs69. 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00. 00%vs 92. 59%; 100. 00%vs 88. 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5. 44±2. 09) min vs(24. 48±4. 31) min;(22. 36±3. 17) min vs(33. 72±4. 2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均无明显血肿、渗血、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穿刺置管准确性和成功率,缩短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87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48例,观察组)和X线引导穿刺置管引流(39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黄疸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45例(93.8%),发生并发症2例(412%);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29例(74.3%),发生并发症8例(2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黄疸消退情况相似。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5例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进行导管内外导管段和外周静脉血采样细菌培养,观察阳性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放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深静脉置管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越大;外周静脉血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较导管内外段培养阳性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血的细菌主要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置管感染是置管时间、导管污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须对这些因素加强控制,减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较为安全有效易行的深静脉置管法,为临床深静脉置管途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83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误入动脉率。结果:股静脉穿刺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最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动脉率最高,首次穿刺成功率三者无区别。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路径应作为临床深静脉穿刺的首选路径,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160例,将其按照穿刺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有患者80例,观察组患者的定位及穿刺等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对照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采用解剖标志进行.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及身高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能够使穿刺点的选择更为明确,进针深度和方向更为清楚,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显著的减轻,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 m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 ±2.57) mL、11.11%、26.67%,P<0.05].结论 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