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或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3例 (4 7只眼 )高度近视眼 ,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2 8只眼 ,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联合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 9只眼。平均年龄 (4 8.3± 1 2 .6 )岁。术前矫正视力 0 .1 5~ 1 .0 ,平均近视度数 (-1 4 .2 2± 3.6 5 ) D,平均散光度数 (0 .97± 0 .82 ) D。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术中 1只眼后囊膜破裂。术后半年 ,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 ,37只眼 (78.7% )裸眼视力≥ 0 .5 ,4 0只眼 (85 .1 % )矫正视力≥ 0 .5 ,平均近视度数 (- 1 .34± 0 .6 2 ) D,平均散光度数 (0 .84± 0 .87) D。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6只眼 (1 2 .8% ) ,视网膜脱离 1只眼。囊外摘除术者并发症多。结论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低度、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适应于不宜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  相似文献   

2.
光学性旋转隐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证实斜轴散光会引起光学性旋转隐斜。方法 对 48例无斜视和眼部手术史 ,且眼球运动正常的 5~ 1 3岁儿童进行屈光检查 ,以有无斜轴散光分为正常组和斜轴散光组 ,同时眼底照相 ,测量、比较被检眼视盘几何中心和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结果 正常眼黄斑中心凹—视盘夹角表现为外旋 ,平均 5 698° ,其中 2 0只非散光眼为 5 70 1° ,2 2只正轴散光眼为 5 695°。斜轴散光眼之夹角为外旋 ,平均 1 0 91 6° ,明显大于正常组。而且斜轴偏斜度越大 ,旋转隐斜度也越大。结论 斜轴散光眼多产生习惯性光学性旋转隐斜 ,由此而导致的临床不适 ,应引起眼科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位正常高度散光儿童的视力情况,探讨高度散光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4-13岁眼位正常高度散光的儿童819例(1337眼),统计分析年龄,散光类型、程度及轴位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矫正视力正常557眼占41.66%。不同年龄散光类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散光类型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散光轴向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正常眼位高度散光儿童,年龄较大者以近视散光为主,年龄较小者以远视散光为主。散光类型和轴向是影响正常眼位儿童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5例(196只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4例(19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74±2.0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5°.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181只眼,92.3%)多于对照组(167只眼,85.6%);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2±0.20)D低于对照组(-0.34±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79只眼,40.3%)多于对照组(55只眼,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5.
Bi HS  Ji P  Wang XR  Ma XH  Wang BJ  Wang GM  Wang GY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24-328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采用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97例(183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组:1组(-0.50~-1.00D)79只眼,2组(-1.25~-2.00D)70只眼,3组(-2.25~4.00D)34只眼;按术前柱镜轴向分为组A(循规散光)106只眼、组B(逆规散光)43只眼、组C(斜轴散光)34只眼。术前采集散瞳前后的虹膜数据和波阵面像差数据,经过虹膜识别后形成ate文件,将该数据同Orbsesn角膜地形图系统产生的ore文件相结合设计手术方案形成tls文件,导入准分子激光系统,激光器对平卧位时术眼再次进行虹膜识别,确定瞳孔中心偏移量和眼球旋转角度,在治疗时加以补偿,术中三维眼球自动跟踪系统监测眼球运动。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视力、散光度及轴向变化。结果术中检测出瞳孔中心总体的偏移量为X轴方向(0.41±98.90)μm、Y轴方向(109.15±141.35)μm、眼球旋转偏移角度0.83°±3.40°,术中对其加以补偿。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183只眼(100.0%),≥1.0者169只眼(92.3%),散光度由术前(-1.54±0.65)D减少为术后6个月的(-0.26±0.25)D,对术后各时间点的样本总体散光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术后1周与1、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术后6个月顺规散光下降为45只眼(24.6%),逆规散光下降为31只眼(16.6%),斜轴散光上升为38只眼(21.0%),术后6个月有69只眼(37.8%)成为无散光眼。结论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效果良好,准确性及可预测性较高,是目前精确、先进、有效的散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矢量分析后的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JX  Lü F  He JC  Hu L  Shen YY  Chen SH  Xu CC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82-787
目的了解国人近视眼患者中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的关系以及角膜散光在眼像差组成中的影响和作用。方法使用 Shack-Hartmann 原理设计的 WASCA 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测246例门诊患者484只近视散光眼的眼像差,6.0mm 瞳孔直径下,以第三、五项 Zernike 系数(C_3和C_5)进行分析;使用 Humphrey 角膜地形图对484只眼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散光度数,分为顺规(包括0°与180°两类)、逆规、斜轴(包括45°与135°两类)5组角膜散光,各自矢量分解为 J_(45)(轴在45°或135°的 JCC 柱镜)与 J_0(轴在90°或180°的 JCC 柱镜)后分别与第二阶像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由矢量分析所得的各组角膜散光平均值分别为-1.34D×6.87°、-1.03D×23.15°、-0.48D×89.55°、-0.91D×156.87°、-1.02D×176.74°;各组角膜散光的 J_(45)和 J_0值分别与 C_3和 C_5呈线性相关,其中 J_(45)与 C_3的线性回归公式确定系数 R~2依次为0.138、0.119、0.090、0.526、0.501;J_0与 C_5的确定系数 R~2依次为0.711、0.736、0.864、0.866、0.785。结论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关系密切,两者的相关呈散光轴向依赖性。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的不同互补和叠加模式随散光轴向的变化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地形图和屈光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 ,患者角膜地形图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对2 0 0 0年~ 2 0 0 1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的 136例 (15 1只眼 )患者术前、术后随访一年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 1、3、6、12月术眼的球镜、散光、角膜地形图曲率和散光 sim k值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 ;术后 1~ 12月视力和屈光状态稳定 (方差分析 P >0 .0 5 )。术后 6月平均视力为 0 .5 9± 0 .2 3,矫正视力为 0 .82± 0 .19,术后 6月 ,球镜为 (-0 .2 4± 0 .88) D,散光为 (- 0 .5 6± 1.0 1) D,在± 1.0 D之内球镜和散光眼分别为 84.0 %和 6 4.0 % ,≥ 0 .5和≥ 0 .8的视力分别为 70 .0 %和 2 8.0 % ,≥ 0 .5和≥ 0 .8的矫正视力分别为 94.0 %和 72 .0 %。≥ 0 .5和≥ 0 .8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平均百分率分别由 6 1.96 %和 2 3.49%提高到配镜矫正后的 92 .35 %和 6 3.0 9%。结论 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形态和屈光状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视力。由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无调节功能和测量误差 ,目前部分患者需要配戴较低度数的眼镜矫正远或近视力 ,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8.
揭黎明  王骞  郑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77-1679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准确性、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7例104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8例107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波前像差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61°±2.08°,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5°。术后6mo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96眼,92.3%)多于对照组(78眼,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8±0.26D)低于对照组(-0.44±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试验组无散光眼(49眼,47.1%)多于对照组(31眼,2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彗差的增加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及瞳孔中心移位,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PR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 PR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日本 NIDEKEC- 5 0 0 0型准分子激光仪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眼 176例 (2 79只眼 ) ,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二组 , 组 :- 6 .2 5~ 10 .0 0 D者 189只眼 ; 组 :- 10 .2 5~ - 2 4 .0 0 D者 90只眼。术后随访 5年。结果 术后 5年时 ,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 1.0 0 D以内者 , 组为 82 .5 4 % , 组为 2 7.78% ,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 2 .0 0 D以内者 , 组为 98.94 % , 组为 4 6 .6 7% ;裸眼视力≥ 0 .5和≥ 1.0者 , 组为 78.8%和 4 7.1% , 组为 35 .6 %和 3.3% ,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 , 组为 95 .2 4 % , 组为 92 .2 2 % ;有 3级以上角膜混浊者 , 组为 1.0 6 % , 组为 6 .6 7%。结论  PRK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高度近视眼的稳定性和预测性优于超高度近视眼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仍然是 PRK治疗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眼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LASIK治疗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 采用 Co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和 SCMD可调式微型角膜刀对 42例 6 3眼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手术 ,并随访半年以上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度和散光轴夹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 6个月与 12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 0 .86± 0 .2 5和 0 .89± 0 .2 7,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为 95 .2 %和 92 .5 % ,平均散光度为 - 1.31± 0 .5 3和- 1.2 5± 0 .5 1,散光度及角膜散光矫正比例分别为 5 3.9%和 45 .7% ,与术前相比散光轴变化平均为 10 .32°±15 .90°。结论  L ASIK矫治高度复性近视散光安全、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切口在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方法 分别对 5 0例 (6 2只眼 )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手术。结果 术后 1周矫正视力≥ 0 .5者 5 2只眼 (84 % ) ,术后 1月矫正视力≥ 0 .5者5 3只眼 (85 % ) ,角膜散光平均为 0 .75± 0 .2 5 D。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手术 ,切口小、娩核容易、术中并发症少、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0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1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83°±2.6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6眼(95.6%)多于对照组75眼(82.4%)(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9 ±0.23)D低于对照组(-0.45 ±0.31)D(P <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40眼(44.4%)多于对照组26眼(28.6%)(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 PRK治疗 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日本 NIDEK EC- 5 0 0 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 3例 (5只眼 ) 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施行 PRK治疗 ,5只眼术前平均球镜度为 - 2 .5 5 D,平均柱镜度为 - 2 .5 5 D。术后随访 7年。结果 术后 1年时 ,5只眼平均球镜度为 +0 .35 D,无散光 ,屈光度均在预定矫正度± 0 .5 0 D以内 ,裸眼视力均≥ 1 .0 ,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角膜透明。术后 7年时 ,5只眼平均球镜度为 - 0 .9D,平均柱镜度为 - 0 .5 5 D。 3只眼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 0 .5 0 D以内 ,4只眼裸眼视力≥ 0 .5 ,3只眼裸眼视力≥ 1 .0 ,5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3只眼角膜透明 ,2只眼有 3级 haze。结论 PRK治疗 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安全 ,有效 ,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稳定性 ,是 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补救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对 RK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疤痕粗大的病例却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成年人迟发性近视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成年人近视眼的发生和进展状况 ,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 1 92例成人期 ( 2 0岁后 )发病的迟发性近视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视力、电脑验光、矫正视力、其他眼部检查、近距离用眼活动及近视眼家族史等。结果 :视力为 0 .4~ 1 .0 ,矫正视力正常。近视眼屈光度为 ( - 0 .50~ - 2 .2 5)DS ,合并有散光者也为低度 [( - 0 .2 5~ - 0 .75)DC]和顺规轴向 ( 1 54°~1 80°)患者。本组近视眼进展缓慢。有近视眼家族史者占36 .4 5%。好发于长期近距离工作者 ,本组病例中学生及近距离工作者共 1 80例 (占 93.75% )。结论 :具有更多的受教育和近距离用眼机会是成人期近视眼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主要危险因素有受教育水平、近距离工作和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程序指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德国AMARIS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的SCHWIND CAM手术设计软件对88例(126只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1-4 D)患者进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残余散光及散光轴向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检测残余散光在0-1.87 D,均值(0.50±0.32)D,其中≤0.5为87只眼(69.05%),0.5-1为31只眼24.6%,〉1为8只眼(6.35%),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1行的为7只眼、不变为95只眼,提高1行以上为24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视力行配对t检验,t值为-1.542,P值0.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散光轴向与术后散光轴向行配对t检验,t值为1.451,P值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儿童白内障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Yao Z  Xie L  Huang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88-490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中采用撕除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技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 (37只眼 )儿童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前后联合撕囊、前段玻璃体皮质切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 ,其中先天性白内障 2 7只眼 ,外伤性白内障 10只眼。术后随访 3~ 15个月 ,平均 10个月。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视力及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 0 1,16只眼 (5 9 3% )矫正视力≥ 0 5 ;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 0 3,8只眼 (80 % )矫正视力≥ 0 5。术后 1周 ,1个月和 3个月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 (1 18± 0 6 5 )、(0 6 7± 0 5 9)及 (0 6 0± 0 39)D。术后 1个月时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趋于稳定。随诊中有 5只眼 (13 5 % )出现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区混浊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中撕除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治疗儿童白内障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 ,炎性反应轻 ,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翼状胬肉患者屈光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患者的特殊屈光状态。方法 :对 40例 6 2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视力检查、主客观屈光度检查、角膜曲率检查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测量。结果 :5 0眼裸眼视力在 0 .4以上 ;5 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 ,其散光程度与胬肉长度有关 ,其中顺规性散光 33眼 (占 5 7.9% ) ,远视性散光 36眼 (占 6 3.2 % ) ;5 0眼 (80 .6 % )矫正视力在 0 .8以上。综合验光、检影验光得出的散光度与电脑验光得出的散光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翼状胬肉患者的角膜散光以顺规性散光和远视性散光为主 ,翼状胬肉的长度与散光关系较为密切 ,其散光度的检查应该以检影验光和规范的主觉验光为准 ,配戴矫正的框架眼镜可提高翼状胬肉患者的视力 ,并可缓解其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王禹  翟刚  解聪 《临床眼科杂志》2003,11(2):162-163
目的 观察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4 8例 (5 0只眼 )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 1周矫正视力≥ 0 .5者 35只眼 ,占 70 % ;≥ 1.0者 16只眼 ,占 32 %。平均散光度 1.6 1± 0 .4 D。 1月后矫正视力≥ 0 .5者 4 2只眼 ,占 84 % ;≥1.0者 2 0只眼 ,占 4 0 %。平均散光度 0 .4± 0 .3D。结论 该术式切口小 ,不需缝线 ,操作简便 ,不需昂贵设备 ,视力恢复快 ,散光小而稳定 ,适应证广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34例少儿配镜不当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少儿配镜不当的问题日渐突出。我院眼科自 2 0 0 1年 3月至今已遇到此类求治患儿 3 4例 ,现报道如下 :自 2 0 0 1年 3月以来在本院门诊求治因配镜后倍感不适的患儿共 3 4例。年龄 2~ 11岁 ,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11例。详查患儿的原始病历或配镜处方 ,用镜度计检测原镜片 ,查裸眼视力 ,眼位及矫正视力 ,戴镜眼位 ,发现配镜不当问题如下 :①散光轴向偏差 14例 :15°近视散光轴配成 180°轴 4例 ,45°近视散光轴配成 90°轴 2例 ,90°轴配成 180°轴 2例 ,复性远视散光配成单纯远视 4例 ,复性近视散光配成单纯近视 2例。②屈光度误差 1…  相似文献   

20.
超声乳化术中不同切口位置对散光的矫正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术中采用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 :选择角膜散光≥ 1.0DC的 5 7例 (6 6只眼 )施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分为三组。A组 2 2眼 ,顺规散光 ,做上方角膜缘切口 ;B组 2 2眼 ,逆规散光 ,做颞侧角膜缘切口 ;C组 (对照组 ) 2 2眼 ,包括顺规散光 5眼 ,逆规散光 6眼 ,斜轴散光 11眼 ,做右上 11点方位角膜缘切口 ,即相当于 12 0°轴向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较术前减少 0 .5 5DC、0 .72DC和 0 .10DC。A、B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结合散光轴向正确选择超声乳化手术切口位置 ,可以有效矫正部分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