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胎兔骨髓基质前成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兔骨髓基质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系特征。采用胎兔长管骨骨髓细胞,加入DMEM培养,传代四代后,用活体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基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系特征。提示胎兔骨髓基质骨祖细胞,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生物活性玻璃BG/聚羟基烷酸酯PHBV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了解其生物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与BG/PHBV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对复合体进行形态学、扫描电镜、细胞增长能力的测定,评价细胞与材料的相容性。结果:骨髓基质细胞有较强的向成骨细胞分化和繁殖能力成骨细胞与BG/PHBV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8d,分布于支架材料的成骨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并形成钙结节。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是骨组织种子细胞的良好来源BG/PHBV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一种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条件及其成骨过程,为研制骨组织工程材料选择种子细胞奠定一定实验基础。方法取兔长管骨骨髓为材料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后改用条件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传代细胞培养3、4d后融合成单层,培养12d细胞形成多层结构,并聚集成多个散在的黑色结节,细胞富含碱性磷酸酶活性,Ⅰ型胶原染色阳性,这与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结论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成骨能力,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胎兔骨髓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兔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免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重组牛角胎复合骨上的生长情况,了解组织工程骨构建的表面形念学变化.方法Urist改良法提取牛、小耳猪长骨BMP,制成重组牛角胎复合骨、重组牛复合骨、重组近交系小耳猪复合骨,将1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10d后,接种培养到重组牛角胎、牛、近交系小耳猪复合骨及单纯牛角胎上体外培养至第3天,第1、2、3、4周时进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动态电镜扫描显示:牛角胎复合骨上的细胞生长情况与牛、小耳猪复合骨及单纯牛角胎骨上的细胞增殖速度相近,但牛、小耳猪、牛角胎复合骨培养的B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分子支架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幼兔骨髓基质细胞经分离、体外培养及诱导获得的成骨细胞接种在盘状LDIG高分子支架上复合培养,同时以多孔聚乙醇酸材料作为对照,通过细胞计数、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数量及成骨活性.结果 骨髓源成骨细胞在高分子支架上生长良好,其增殖数量及成骨活性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理想的多孔网状结构和良好的骨细胞相容性,可以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8.
兔骨髓成骨样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奕健  曹之强  吴求亮  应红 《浙江医学》2001,23(4):211-213,F003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培养兔骨髓成骨样细胞的生物学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抽取日本大耳兔骨髓液经离心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6/ml的细胞浓度进行培养,2周后得到贴壁生长的单层细胞.随后进入传代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HE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后光镜观察及I型、Ⅲ型胶原检测等手段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获得的成骨样细胞呈多种形态,有长短不一、粗细不匀、互相连接的胞质突起,可互相重叠呈复层生长.胞质丰富,富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经连续传代,形态与功能不变.细胞富含碱性磷酸酶活性,I型胶原染色阳性,与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结论用兔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培养出成骨样细胞,为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兔和人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模型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 :抽取新西兰兔骨髓 ,采用全骨髓法培养 ;人髂骨松质骨经胰酶消化获得成骨细胞 ,以 1× 10 6 / ml的细胞浓度进行培养 ,约10 d左右得到贴壁生长的单层细胞。随后传代培养 ,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 结果 :获得的细胞呈多种形态 ,有长短不一、粗细不均、互相连接的胞浆突起 ,细胞可相互重叠呈复层生长 ,并形成钙结节。经连续传代 ,细胞形态与功能不变 ,具有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论:无论采用兔骨髓基质细胞全骨髓法 ,还是人松质骨经胰酶消化法均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高纯度成骨细胞 ,方法简便、易行 ,为成骨细胞复合生物降解材料移植修复骨缺损奠定了基础 ,而且培养的成骨细胞可作为生物学模型 ,供干预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诱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可靠的骨髓基质细胞 (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机理。 方法:将兔 BMSc悬液进行体外培养 ,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传代培养细胞的碱性磷酸酶 (AL P)阳性率达 80 %以上 ,表现为成骨细胞形态并形成钙结节。结论: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 C可促进 BMSc分化为成骨细胞 ,BMSc的分化和增殖是两个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幼龄及成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取3周及3月龄SD大鼠股骨骨髓原代培养基质干细胞.第2代细胞添加诱导成骨培养液,分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钙钴法、茜素红染色了解体外矿化,测定细胞总蛋白含量,RT-PCR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透射电镜了解细胞及胞外基质分泌来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幼鼠细胞增殖更快,倍增时间4.8 d;培养第7天出现较多集落;钙钴法、茜素红染色深染细胞数目多,结节典型;细胞总蛋白含量高.成龄鼠细胞增殖相对慢,倍增时间5.4 d;未见细胞集落,钙化呈片状;细胞总蛋白含量较低.两者琼脂糖电泳均可显示Ⅰ型胶原mRNA条带;超微结构内质网丰富,胞外基质为前胶原样结构.结论不同鼠龄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均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考虑到细胞增殖及成骨潜能,幼鼠基质干细胞是研究细胞/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更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抽取兔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8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连接素、骨桥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成骨能力,为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大转子处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纯化,10-14天后进行转代。培养后的细胞经倒置显微镜,透射地镜,钙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培养纯化后的细胞呈梭形,多角形,电镜显示具有分泌功能旺盛的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培养3-4周后,能形成钙结节。细胞在体外能多次传代,维持成骨表型。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纯化后,骨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能形成钙化的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14.
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纤维蛋白胶(FG)、富血小板血浆(PRP)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一种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方法 从兔髂骨处抽取骨髓体外培养BMSCs并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抽取兔自体动脉血提取PRP,以FG、BMSCs、PRP共同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体外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如凝胶形成时间,组织学特点、细胞存活情况及其超微结构特征等.结果 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凝胶,体外培养1周时其中细胞生长良好,电镜下见纤维蛋白网格结构致密,种子细胞及血小板颗粒分布广泛.结论 以FG、BMSCs、PRP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操作简单,其生物活性良好,可塑形性好,种子细胞在其中生长增殖较佳,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成骨能力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狗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初步鉴定其成骨潜能和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毕格犬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获得BMSCs,DMEM、新生牛血清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部分传代细胞以含10mmol/L地塞米松、50μg/ml抗坏血酸和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矿化培养液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和细胞生长增殖观察,VonKossa法染色检测体外矿化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活性。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体外矿化(骨样)结节的Von Kossa染色阳性;传代BMSCs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s中含有骨源性前体细胞.传代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16.
体外成骨诱导增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刺激PBMCs增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marrow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代的免疫原性,为异基因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细胞hMSCs;将第3代hMSCs及其体外诱导成骨3周的分化后代分别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混合培养,观察上述细胞对PBMC的刺激指数.结果Percoll(1.073g/ml)分离培养的原代hMSCs为均匀一致的梭形,呈漩涡样排列.其在体外成骨诱导3周时Von-Kossa染色见细胞间质有大量的钙盐沉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见到大多数细胞骨钙素表达阳性.混合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不同细胞数量的hMSCs对PBMCs的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均小于2;而1×104、5×103、103的hMSCs-Osteo对PBMCs的刺激指数大于2.结论hMSCs的免疫原性较低,在体外不能刺激PBMCs增殖.但hMSCs的成骨分化后代的免疫原性增加,一定数量细胞在体外能够刺激PBMCs增殖,其在异基因宿主体内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本实验结果提示: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要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必须克服免疫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duc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l cells (BMSCs) isolated from Beagles into osteoblasts in vitro and identify the osteogenic potential and bioactivity of the BMSCs. METHODS: Primary cultured BMSCs isolated from Beagles were subcultured in mineralization medium to induce their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s, whos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liferation status were observed by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The osteogenic activity of the cells was evaluated with von Kossa staining of the mineralized nodule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RESULT: BMSCs cultured in vitro showed obvious osteogenic capacity in DMEM. Von Kossa staining of the mineralized nodule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detection of the passaged cells both yielded positive results. CONCLUSION: BMSCs cultured in vitro contain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s, and the passaged cells possess osteogen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8.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rBMSCs及成骨诱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rBMSCs)及其成骨生物学特性,探讨构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方法 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应用含地塞米松、维生素C、β2甘油磷酸钠的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反应,进行成骨细胞鉴定。结果 全骨髓贴壁培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迅速,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诱导条件下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反应阳性。结论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更为简便迅速,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可为骨组织工程构建提供大量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