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理论溯源、医案分析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揭示石氏气血理论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石氏伤科治疗骨质疏松强调"气血并重,以气为主,以血为先"。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依靠气的作用,故气血兼顾、以气为主;积瘀阻道、妨碍气行,又当祛瘀,故以血为先。  相似文献   

2.
余子贞先生为中医伤科名家,对伤科疾病的治疗经验独到。在临证中,余老强调整体辨治,且善调气血,重视通达经脉。手法治疗主张"重伤可治于轻";选药讲究精良,外敷内服力求速效,并创制了诸多价廉效宏的方药。  相似文献   

3.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5):1032-1038
收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弟子林定坤教授近年来的门诊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处方,利用Java编程方式提取信息,并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6 957首处方中,共涉及439味中药;当归、牛膝、丹参、川芎、独活等为出现频次较多的常用药物;常用中药及药对以调气血药物为主;药物关联分析中,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较高的各药物间隐含了石氏牛蒡子汤、逐痰通络汤、痰瘀阻络汤、独活寄生汤等方剂的药物组成。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林定坤教授临床用药注重调和气血,调补肝肾,重视痰湿,体现了石氏伤科"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的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辨治思想,其处方用药是对石氏伤科经验方、骨伤科经典方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在治疗伤科疾病时,除应用一般理论与其他诸科疾患相同外,特别强调气血筋骨的变化,故有内伤以气血为主,外伤以筋骨当先,因而对伤科疾患的治疗,就必须针对气血筋骨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内脏的联系等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例如筋骨伤折后,在施治之先,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伤科临床上活血化瘀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一般伤科疾病多是跌仆、坠堕、撞击、压轧等外来暴力因素所致,以至于血液运行失常、或血流不畅或因血溢于脉外,局部有离经之血停滞而出现瘀血,因此伤科疾患在临床治疗中只要有血瘀之证存在,即可用活血化瘀法治之。石氏伤科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十分注重气血关系、体质强弱、有无兼夹等。传统石氏伤科在临床上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同时强调审因论治,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戴氏伤科技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历200多年。戴氏伤科在理论上注重内外并治,尤擅外治,治伤注重调理气血,重视补益肝肾,强调辨证论治,在诊断上注重触诊和摸诊,在治疗上形成一系列正骨理筋手法和小夹板技术,并创立一些祖传中药方剂。戴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安徽中医伤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运明教授乃江西樟树人氏,当代旴江骨伤名家。邓师深受家乡文化熏陶,致力于传承旴江医药文化,创新旴江医学理论,对正骨理筋手法,内伤杂病心得良多。在正骨手法上,秉承旴江"字门"伤科手法,精炼正骨八法,以"刚柔相济、以近带远、整体用力"为治疗要点,强调筋骨并重,以恢复功能为首要目标;在理筋手法上,传承旴江"字门"伤科推拿术,以点按特殊部位或穴位等敏感处为特色,双手沿点、线、面乃至全身做弹、拿、托、摩等,以打通经络,对筋伤类疾病效果立竿见影;在内伤杂病上,以气血辨证为首,筋骨并重为要,肝、脾、肾三脏为核心,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引经药物,随证治之,诚乃当代旴江骨伤名家是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浙派中医章氏伤科诊治筋伤的学术经验,丰富章氏伤科学术思想,弘扬浙江中医骨伤流派。[方法] 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收集整理章氏伤科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相关古代骨伤医籍,结合章氏后人访谈记录,全面真实地反映章氏伤科诊治筋伤的经验与特色。[结果] 章氏伤科论治筋伤以“和合”学术思想为总则,识病强调“一体三辨”,建立了以整体观为核心,辨病、辨证、辨位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治病推崇“杂合以治,法推综合”,提出“内调脏腑气血,外治筋骨经络”的治疗准则,其用药重气血,顾兼邪,分部位,突出“破、和、养”三期辨证用药原则,其针法注重“气血经筋骨同治”,其理筋手法强调“三精”原则,并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理筋十法,其功法遵循“筋骨互用、动静互补”理念,创立“十二经筋拉伸功法”;防病注重“防治结合,心身同治”,提出“筋伤十八字防治法则”。[结论] 章氏伤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筋伤理论体系,进一步充实了章氏伤科学术内涵,对推动浙派中医和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的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为其变证。立足于糖尿病总病机,通过阐明糖尿病各脏腑气血变化,解释糖尿病主要病变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从气与血的角度分别阐明糖尿病各主要并发症的基本病机,通过论述"活血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活血"、"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活血化瘀"等"气血同治"理论在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证明了"气血同治"理论贯穿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0.
金志春教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疾病,在运用"活血保胎法"上见解独到;认为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主要以脾肾两虚为本,血脉瘀阻为标,治以补肾益气、活血安胎,兼顾雌孕激素的水平,达到冲任气血通盛、血活胎自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阐述了断食、辟谷疗法治疗瘀滞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病在血分,气血凝滞,病久瘀积于内;以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祛瘀消积、扶正祛邪,清里透邪,从里治表,防止传变,脏腑同调;生发胃气,调和气血,疏布津液,兼顾脾肾。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13.
伤科疾病的治疗,应该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骨与软组织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外感发热后心肌受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按照"心悸"、"胸痹"等进行辨证施治。导师姚魁武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在辨治心悸、发热,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中医治疗优势。姚师认为外感发热后的心肌损伤多由外邪袭肺后内舍心包,伤及心脉所致,其病机为心脉阴阳失和,气血营卫失养,因此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并兼顾正气及脾胃为主。常用方有升降散、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等,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调试。  相似文献   

15.
IPF属于祖国医学"肺痿""肺痹"等范畴,病位在肺,其发病的病理特点为肺失治节,气血失和,因虚致实,肺络瘀阻,存在着由气到血的传变过程。气血变化贯穿IPF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而"虚瘀"是肺纤维化病理特征的概况,以肺肾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肺络为标。中医治疗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优势,益气养阴活血为基本治法已经证实能够减轻肺纤维化的程度。将传统辨证与气血理论相结合,以期通过气血角度延缓其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骨痹为伤科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认为该病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初起为实证,病久不愈则肝肾不足,或虚实夹杂。病机多因风而起,故治当"从风论治";小续命汤方善治风病,以运化气血、调和阴阳为用,各经咸宜,可用于骨痹初期及后期的治疗;临证中,在"从风论治"思想指导下,以小续命汤方加减治疗各类骨痹,每获良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腰腿痛是伤科临床上常见病,病情较为复杂,治疗也比较麻烦且时间亦长.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魏氏"伤科经验方―地龙汤治疗数例腰腿痛,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正体类要》看石印玉教授治伤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类要》是薛己所著的一部骨伤科名著,许多治伤理论至今仍在伤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石印玉教授根据数十年的经验,提出的整体疗伤的辨证思想,以及气血为先、筋骨并治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妇科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及口服避孕药等对症止痛治疗。中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其基本病机,治疗本病立足于辨证论治,主张分型治疗,专方专药,亦有针灸等外治疗法,以调理冲任气血为治疗原则,标本兼顾,虚实并举,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刁雅静  宋鲁成 《中医学报》2019,34(12):2521-2524
动脉粥样硬化可归于中医"脉痈"范畴,治疗上可采用类似于中医痈病的治则,即清热解毒、疏通气血。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条纹期,中医辨证属实证,治宜消法为主。化痰消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均为消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期,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证,治宜消中兼托。在消痰浊、瘀血、热毒的基础上补益气血,培补肝、脾、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期,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证,治宜消补兼施,酌情加重清热解毒之品,同时辅以活血化瘀之品,以疏通气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修复期,中医辨证以虚证为主,治宜扶正祛邪,补益气血,促进血管修复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