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强脉冲光420nm联合透明质酸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采用420nm强脉冲光治疗3次,每次间隔2周,皮损部位涂透明质酸修复膜,2次/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结果 治疗后第4、6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和96.44%,皮损位置的红斑、鳞屑、瘙痒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01)。结论 强脉冲光420nm联合透明质酸治疗脂溢性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420 nm联合560/590 nm对痤疮患者炎性皮损和痤疮后红斑的疗效。方法:将44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强脉冲光420 nm联合560/590 nm治疗,对照组(22例)仅用420 nm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两组炎性皮损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1.8%、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0.01);治疗组痤疮后红斑治疗总有效率(86.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P=0.047);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整体疗效的满意度分别为90.9%、63.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420 nm联合560/590nm治疗痤疮对患者的炎性皮损和治疗后红斑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4%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痤疮的疗效,以及对皮脂、肤色和皮肤屏障功能等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4%的ALA-PDT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8周。分别计数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判定疗效。采用无创测试仪器测量皮肤生理指标。结果 3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炎症性皮损和非炎症性皮损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患者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生理指标如皮肤角质含水量、pH值和TEWL值等得到改善(P<0.05)。患者皮肤颜色L值和a值在治疗期间有变化,但治疗结束后1~2个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 4%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肯定,并可以减少皮脂分泌,对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很小,对于肤色的影响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400 nm强光联合双极射频(electro-optical synergy,Elos)与420 nm宽谱强光(broadband light,BBL)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两侧面颊自身对照方法,左侧脸行Elos治疗,右侧脸行BBL治疗,每例患者治疗3次,治疗间隔3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和4周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比较治疗前后痤疮严重程度评分及皮脂分泌量,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统计患者主观评价。结果:Elos治疗组和BBL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5.9%和5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los治疗组皮脂分泌量低于BBL治疗组,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Elos和BBL均能有效地治疗中重度痤疮,且Elos具有更强的油脂分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automatic-pulse technology,APT)联合CO_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接受APT 420nm联合CO_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对照组32例仅接受APT 420nm治疗,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6~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1.11%和12.5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APT 420nm联合CO_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优于单用APT 420nm,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420nm强脉冲光联合氯霉素搽剂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78例面部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420nm强脉冲光联合氯霉素搽剂治疗;对照组38例单纯外用氯霉素搽剂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5%和47.37%,观察组疗效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420nm强脉冲光联合氯霉素搽剂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纯外用氯霉素搽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印迹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强脉冲光,波长560nm,脉冲延时25~40ms,脉宽3.0~4.0ms,脉冲模式为2脉冲和3脉冲,能量密度14~19J/cm2治疗痤疮印迹患者1036例,随访6个月,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面部照片判断疗效。结果经过1~5次治疗,面部疗效好于胸、背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背部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皮损治疗效果优于褐色,但两种皮损类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在治疗后均未遗留瘢痕,疗效与治疗次数正相关。结论应用560nm强脉冲光治疗痤疮印迹疗效显著,且无痛苦,不留疤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及对比强脉冲光和595 nm染料激光治疗痤疮后红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左右面部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20例患有痤疮后红斑的患者,每例患者的两侧面颊随机分配接受强脉冲光或595 nm染料激光治疗3次,每次间隔4周.分别在每次治疗前以及最后1次治疗1个月后使用VISIA拍照,测量红斑值;通过四分红斑严重程度表评价治疗前后双侧面部红斑严重程度.每次治疗后均填写疼痛评分表、不良反应记录表,最后1次随访通过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强脉冲光侧平均红斑值治疗前472.25±86.02,治疗后357.15±82.71;595 nm染料激光侧治疗前476.40±74.25,治疗后360.05±64.83,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可以认为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红斑值有所降低(F=197.666,P<0.001);强脉冲光侧治疗效果优于595 nm染料激光侧(F=1 173.909,P<0.001).强脉冲光侧治疗前后四分红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35,P< 0.001),595 nm染料激光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31.450,P<0.001).激光术后VAS视觉评分发现,595 nm染料激光治疗侧疼痛度低于强脉冲光,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8,P<0.05).评价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患者595 nm染料激光17例,强脉冲光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696,P>0.05).强脉冲光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灼烧感、紧绷感、水疱、色素沉着,595 nm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紫癜反应,均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结论 应用强脉冲光及595 nm染料激光治疗痤疮后红斑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强脉冲光相较于595 nm染料激光疗效更优,但疼痛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1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ALA-PDT,10~15 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第2、4、6周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反应程度、不良反应和转归情况等。结果 41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经3次光动力治疗后有效率为73.17%,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临床疗效显著增加;中、重度痤疮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0.00%、70.97%,两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治疗结束后第2、4、6周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0.49%、90.24%、95.12%,提示随着时间延长,皮损可继续好转、消退。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方法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消痤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人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用420nm强脉冲光联合消痤丸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口服消痤丸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消痤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疗程较短,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和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6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A组48例,强脉冲光治疗后使用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实验B组49例,强脉冲光治疗后使用中药面膜;对照组49例,强脉冲光治疗后仅用冰袋冰敷。三组患者每周予以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6周,期间第3周、第6周观察并记录皮疹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第1个疗程:三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χ2=1.432,P 0.05)。6周后,实验A组总有效率为91.7%;实验B组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三组治疗有显著性差异(χ2=9.194 4,P 0.01);两两比较:实验A组和实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001 1,P 0.05),实验A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χ2=6.571 3,P 0.05),实验B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5.288 5,P 0.05)。皮肤红斑、瘙痒、水肿和刺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都低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组治疗寻常痤疮疗效都优于单纯强脉冲光治疗,两联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强脉冲光联合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和中药面膜协同治疗痤疮,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满意度比对照组都有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院皮肤科门诊收治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为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治疗组)25例;单纯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27例(对照1组);单纯IPL治疗28例(对照2组)观察3组患者面部轻中度痤疮在3周、6周的皮损疗效及3组患者面部轻中度痤疮遗留痘印及瘢痕疗效。结果治疗组面部轻中度痤疮在3周、6周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面部轻中度痤疮遗留痘印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方法在皮损疗效、遗留痘印及瘢痕疗效明显,是一种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5%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浓度光敏剂、短时间封包、红光光源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1组外敷5% 5-氨基酮戊酸(ALA)于右侧面部皮损处,左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另1组外敷5% ALA于左侧面部皮损,右侧面部外敷安慰剂。均采用红光照射全面部,每周1次,共4次。每次随访记录皮损数量、测量皮脂含量和色素指数。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后的第2周,试验侧25.9 %的患者皮损改善达到60%以上,而对照侧的皮损改善均低于60%。疗效分析显示,试验侧的疗效要优于对照侧(P < 0.05)。试验侧的所有皮损计数,包括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总计数,与基线比较皮损的计数都减少(P < 0.05)。而对照侧,只有脓疱和总计数与基线比较计数减少(P < 0.05)。结论 5% ALA-PDT和单用红光治疗痤疮都能使皮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5%ALA-PDT疗效优于单用红光,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4.
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方法用强脉冲光治疗116例面部痤疮患者,总计治疗5次,治疗间隔3-4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情况进行照相对比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5.4%。痊愈率为41.4%。面部毛发较多的患者中有7例暂时性色素沉着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8% 5-氨基酮戊酸、短时间封包、红光光源的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皮损处外敷3.8% 5-氨基酮戊酸1 h,采用633 nm红光照射面部30 min,7天1次,治疗3次,每次能量密度分别为144 mJ/cm2、162 mJ/cm2、180 mJ/cm2.每次治疗后1周判断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病情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次治疗结束后有15例痊愈,痊愈率75%,2例显效,总有效率为85%.3次随访后20例痊愈,痤疮严重的患者皮损消退较快.3个月后随访,1例患者在下颌部位出现数个米粒大的粉刺,19例患者未出现病情加重,无瘢痕形成.结论:3.8%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是一种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微的光化学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采用欧美娜红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者用中药煎水进行湿敷,每次15~20 min,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有效率分别为96%和60%,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替硝唑螺内酯乳膏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140例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分为两组,各70例。治疗组予替硝唑螺内酯乳膏、对照组予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分别每日早晚各一次外搽,疗程均4周。结果 140例患者中,进入疗效分析126例,安全性分析138例。其中治疗组64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8.12%和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治疗组非炎性皮损、总皮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P=0.001),治疗组抑制皮脂分泌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抑制皮脂分泌的疗效(P0.001),但是两组患者炎性皮损疗效相似(P=0.950)。两组患者均表现为轻微皮肤局部刺激症状,未影响疗程,可耐受。结论替硝唑螺内酯乳膏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4例患者应用强脉冲光照射,每3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同时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对照组21例仅外用0.03%他克莫司乳膏,每日2次,共4周.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半个月判定疗效.结果两组瘙痒、红斑、鳞屑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5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的7例患者局部有一过性刺激反应.治疗组面部经表皮丢失水分、皮肤油脂、皮肤红斑指数、皮肤弹性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胶原贴敷料对面部轻度痤疮患者面部屏障功能的作用,同时观察痤疮皮损、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变化。方法对36例患有面部轻度痤疮的受试者,采用自身左右面部对比的方法,采用胶原贴敷料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4周对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皮脂量、皮肤颜色进行测试;采用炎症性皮损和粉刺计数判定痤疮皮损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侧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经皮水分丢失明显下降(P〈0.01),治疗侧发生皮肤红斑,粗糙和脱屑低于对照侧面部皮肤。治疗侧炎性丘疹数目减少,红斑指数下降,但与对照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胶原贴敷料单独使用可促进轻度痤疮患者的面部屏障功能的修复,同时对于炎症性皮损、皮肤红斑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420nm强脉冲光联合红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420nm强脉冲光联合红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损消退情况、粉刺、脓疱、囊肿以及结节消退时间,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皮损总有效率达93.5%,显著高于对照组(71.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色素沉着13例,瘢痕10例,并发症发生率50.0%,而治疗组发生色素沉着5例、瘢痕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的粉刺、脓疱、囊肿以及结节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420nm强脉冲光联合红光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皮疹消退作用明显,疗效显著,色素沉着、瘢痕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