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肾主骨"在骨伤临床中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认为,肾与骨的关系十分密切,"肾主骨,生髓".笔者兹就"肾主骨"理论及其在中医骨伤临床中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肾藏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肾藏精”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肾藏精”与“五脏藏精”关系的研究,揭示两者在肾精贮藏、转输、相互调节方面的动态性;对“肾藏精”与“肾主水”关系的研究,提出精水合一、同为生命之本的观点;对“肾藏精”与“肾主骨生髓”关系的研究,得出肾主骨、生髓、通脑,同出一源的观点;对“肾藏精起亟”的研究,发现“肾藏精”在生命活动内外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肾藏精”包含肾和精气的实体和功能系统,干细胞理论的出现,时间生物学和生殖医学的发展赋予“肾主骨生髓”、“肾藏精应冬”及“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从肾论治”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其证治规律,探索其疗效机制,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肾藏精”中医藏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不足,需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以中医肾主骨理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用药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6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7%65.38%(对照组治效率),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指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快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骨,可见肾在人体脏腑器官中的重要地位。而西医肾移植患者及捐肾者捐肾后长期存活给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经典理论却带来了质疑和思考。本文详细阐述了广义中医肾与狭义西医肾的区别,并应用演绎法探讨了中医肾与移植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证明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肾功能减退可出现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而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并且有精血同源的论述,由此看来,中医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在生理功能上存在共性,临床和实验研究业已证明借助中医“肾藏精”理论能有效防治由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血液系统和骨骼系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肺肾相关"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病因病机和防治。认为肺与肾二脏金水相生,母病及子,彼此关系密切,又肾主骨生髓,因此肺肾的相关性可以解释慢阻肺合并OP的内在机制,并通过肺肾同调对慢阻肺合并OP进行防治干预。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5):F004-F004
河北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学科创建始于1970年,当时李恩等几位西学中的基础研究专家与中医合作成立了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协作组,从高脂血症分型与中医肾病辨证施治对肾病的疗效观察人手,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中医肾病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1980年将研究领域拓展为中医肾本质研究,并成立了中西医基础理论研究室,开始对肾本质,如“肾主骨生髓、开窍于  相似文献   

8.
张文泰老师在40余年的医疗与教学实践中,张老治学严谨,博学广闻,谦虚谨慎,深得理伤正骨、手法及骨病药物治疗的要旨,始终坚持以中医为特色,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坚持中西医结合。主张以“肾主骨”理论指导骨科临床,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张文泰教授认为,肾为人体内重要的脏器之一,为“先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既居脑中,又居骨中,在脑者名脑髓,在骨者名骨髓,骨赖髓以充养,骨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必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濡养和推动。而在各类损伤中,临床病理演化与肾脏最为相关。《素问·宣明五气篇第…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选用补肾健脾、化瘀通络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推拿、运动及饮食疗法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64例,总有效率95.3%,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经济、简便,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中对脾系、肾系、骨科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在肌肉骨骼中的作用突出,对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从"脾肾相关"理论来探讨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与肌肉骨骼的关系,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肌肉骨骼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在现代西医学研究上亦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肾主骨"理论内涵颇为明确,而"少阳主骨"理论指代较模糊,分析其原因有:《内经》未作充分阐释、经典原文存在争议、临床适应证不明确以及后世医家理论阐释不统一。"肾主骨"理论偏重于骨的生发角度而言,指代较为清晰单一,而"少阳主骨"立论时偏重于骨的使用角度,包含了肝血、肾精、气血、经络以及筋骨协调配合等概念,是一个多元化的、宽泛的理论范畴,较难直接阐明,因此,"少阳主骨"理论指代模糊似乎是前人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时藏理论入手研究"肾主骨",并对藏象的实质进行研究.方法 以"肾主骨,以应冬气"相关的甲状腺轴和对光敏感的高位节律调节器松果腺为切入点,选择了完成跨膜信号转换的重要信使三磷酸肌醇(IP3)为研究对象.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IP3含量表现为冬低夏高;甲状腺IP3含量呈现冬低夏高.摘除松果腺手术组则显示下丘脑与甲状腺正常冬夏季节差异消失.结论 下丘脑及甲状腺IP3季节性变化对骨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中医肾主骨、应冬、主蛰藏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肾主骨生髓是中医理论基本观点,并广泛指导临床治疗。而古代文献还认为肝胆系统与骨、髓也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古代“少阳主骨”、“髓虚应胆”的相关文献,指出其理论并不从属于传统肝肾关系,因此可以丰富肝肾相关的内涵,也在临床上增强了对骨关节疑难疾病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肾"的生理功能、肾与五脏的生理关系、肾的易发疾病三方面概述了中医肾的藏象理论;通过介绍补肾复方、补肾中药有效组分防治骨质疏松证,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例,进一步阐述补肾中药防治骨代谢疾病的实验依据,以加强对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冬夏季节肾性骨病患者的肾功能及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肾主骨”及“肾应冬”的内涵。方法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检测冬夏季节他们的肾功能指标、生化指标、血常规等,加以对比。结果肌酐(CREA)、尿素氮(BUN)与甲状旁腺素(PTH)明显高于正常值,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性变化趋势。BUN冬夏季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红蛋白(Hb)冬夏季节均低于正常值。血磷(P)值高于正常值,但冬夏季节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对临床肾与骨相关性疾病因时制宜的预防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国传统医学“肾主骨”理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两个方面在基本理论、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等多角度去探讨相互间之关系,希冀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围绕五脏病机中的肝肾同病,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的肾虚肝旺病机的发病学基础和临床特征,并列举验案表明,肾虚肝旺病机新术语概括了肝肾同病的临床特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清代医家顾德华所著《花韵楼医案》,考据作者生平,对其学术思想简要探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验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运用特点。顾氏学宗经典,验之临床,治痿、痹侧重脾、胃、肝,治哮喘法培土生金,疗飱泄重温脾阳等。顾氏旁参诸家学说,内外妇儿均有涉猎,多有阐释发挥,如以鲜药入温病处方,以疏肝补脾治疗乳疬,以及针对《明医杂著》"儿科无补法"提出"小儿补法";且擅用成方加减,如以甘露饮清热袪湿,归脾汤疗崩,逍遥散疏肝。《花韵楼医案》阐发独到,不落窠臼,根据脏腑所主时,把时辰作为临床诊断的着眼点。统观全书,反映了顾氏临证审病因、立法据经典、治疗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妇科名中医张良英教授重视古训,以古代名家理论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脏腑辨证,尤其是在肝脾肾的辨治方面颇有心得。从“温肾补先天、滋肾填精血”,“疏肝养肝调气血”及“健脾胃益生化之源而统血”三方面系统介绍张教授临床辨治妇科疾病之心法,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