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强中药资源管理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富国,但从人均占有量上看,我国是资源不足的国家。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将有可能全面进入资源匮乏时代。《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明确地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及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为了治疗癌症从我国大量进口紫杉醇原料,导致在我国西....  相似文献   
2.
益心通治疗高脂血症5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中医文献中,尚无高脂血症独立病名,但在“痰浊”、“浊阻”、“眩晕”、“痰湿”等病中,可见到类似本病的描述。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具有疏肝养血、健牌祛湿、活血镇痛之功效。我们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黄芪、丹参等药以益气活血通络;临床观察治疗高脂血症56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1970),凡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诊断即可成立;所有病人均来自内科门诊或病房,56例患者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54.68岁;其中已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住院人数的季节波动与六季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A住院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用"六季"为分类方法,统计2000—2006年42季各季入院人数;同时根据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同期日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五项气象要素,计算7 a来42季各季气候平均值,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RA患者入院人数有按季节分布趋势,峰值分别对应温季和湿季,谷值对应风季。且温季与风季、湿季与风季入院人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气候因素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导致RA患者入院人数季节波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版)中所载558首腰痛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中医治疗腰痛,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驱邪、祛瘀,表明腰痛病因多以"正虚"为本,而外感、血瘀等邪实为标,切合现代腰痛临床诊治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宋以前、金元时期、明清及近代时期腰痛方剂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宋及以前腰痛治疗温通为主,重在驱邪,兼以补肾、祛风湿、行气止痛;金元时期腰痛治疗补肾、祛湿为主,补虚驱邪并重,且开始重视清热类药物的使用;明及以后用药补虚补正为主,重在补肾养血,药性渐趋平和,驱邪寒温有别。对理清中医治疗腰痛方法演变的脉络、发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肾气阴两虚者比较多见,约占慢性肾炎的27%~31%。究其成因,每因水肿阶段过用温阳药物,或服激素引起,或久病耗气伤阴,或素体气虚或阴虚,患肾炎后出现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8.
莲必治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临床对菌痢、腮腺炎、喉炎、扁桃体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不良反应被通报,全面分析其安全性信息,给出预防建议,对临床安全使用该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2~1992年间301例在西苑医院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慢性肾衰前三位的病因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性肾病;中医辩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多见:慢性肾衰的中医诊断则以关格或关格前期为宜。  相似文献   
10.
对近些年来具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单味中草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从单体化合物、有效部位和提取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以为中药抗类风湿作用较为显著,如何合理配伍,减毒增效,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