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通治方是历代方书中的常见内容,现代人也多有述及,在方剂学中居一定的地位。对历代通治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丰富辨证论治和总结古方制方及其运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笔者从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对近35年关于通治方的研究进行评述。1通治方的理论探讨1.1通治方的含义学界对于通治方的治疗范围存在不同理解。陶晓华曾在余瀛鳌教授有关通治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专病通治方"的概念,即通治方是"针对  相似文献   

2.
中医文献中的专病通治方陶晓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专病通治方中医文献学术探讨所谓专病通治方,就是针对临床各科某一疾病的若干证候均能通治获效的方剂,前人亦称其为主方,如徐灵胎《兰台轨范》说:“专治一病为主方。”它是中...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晚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虽然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使本病的预后大为改观,但非透析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专方或专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本病日益普遍,有作者统计近5年25种期刊报道用于治疗CRF的方剂中自制专方占90%以上。本文就近年来CRF辨病专方论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临床研究 慢性肾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不同之处在于,有的作者认为正虚与邪实之间,多系因虚致实,乃由于正虚导致内生实邪(湿浊、瘀血、痰热等)或兼感  相似文献   

4.
倪诚 《新中医》2007,39(5):4-6
从方与病证、方与体质、方与药物、方与药理等角度,提出专病专证专方专药,随证应变化裁成方,复杂病证合用成方,圆机活法变通用方,因人静宜辨体用方,挖掘药效开拓方用,方理药理参合用方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小品方》是我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的一部方书,是继《金匮要略》之后把有关妇产科病证及方剂编撰成专篇的较早著作。总结了《小品方》妇产科学术成就,认为其在妇产科学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周明东  周刚  周华 《四川中医》2006,24(12):105-106
通过对经典方剂升降散的拆方辨证,列举了在不同病证的情况下治验的案例,强调了一方可以统领多证,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方剂中药物的不同搭配与药证的对应关系,从而扩展了应用的范围,提高了用方的效验。  相似文献   

7.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舒鸿飞运用合方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遣方用药,多是一病(证)一方.但机械地采用一病(证)一方之法,既失于变化,又多药力单薄,往往不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合方是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的组合,形成合方或日大方,意在各展其长,互制其短,更能使方证对应,提高临床疗效,因而特别适合于数证并存的复杂病情.合方较一病(证)一方的模式,更能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因而能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合方”应用之理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方剂组合应用的方法,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合方的应用以病机病证的变化为依据,当病机病证表现单纯时,单一方剂即可满足临床病情的需要,当病机病证比较复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症存在时,合方之应用就突出了其功效上的优势,灵活地适应了临床病情的变化。因此合方运用在整理前人经验,提高临床疗效,乃至中医方药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文献杂志》2012,(4):34-34
唐代医家孙思邈熟谙药性医理,兼通内外妇儿,在妇科方面颇有建树。通过对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妇人病通治方、月经病通治方、治闭经专方三类调治妇科闭经方剂的整理,发现所述闭经方剂堪称妇科治疗闭经的要方。妇人病通治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妇人方下》,共有3方,分别是大泽兰丸、干姜丸、赤石脂丸。上述3方,药剂量偏大,但药物特点鲜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释了病、证、方的含义,对病与证、证与方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诊断、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辨治"病、证、方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病证互参,以法遣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六朝医家谢士泰编著的《删繁方》继承发展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理法方药合一的诊疗模式,对于病证与《伤寒杂病论》一致的就直接引用仲景方剂,主病一致、证有微殊则灵活化裁,在仲景原方的基础上或直接加味,或进行加减变化,或合方图治,或沿袭其中药物基本配伍,随证施药,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极具特色的医方著作。既可见六朝医家对仲景组方严谨、药专力宏的认同,又可以看到六朝医家辨证论治、不拘一格发展经方的精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无名方剂的研究尚有大片空缺,相较于经方名方,许多无方名的有效验方未被广泛应用临床。基于对宋代官修方书《圣济总录》的深入挖掘,发现该书载有无名方近1 300首。这些方剂多以“治某疾病或证候方”或“又方”等形式收录,涉及剂型丰富,并以单方居多,具有简、便、廉、效等优点,体现出传统朴素的经验用方思想,部分养生方则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是中医学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值得进一步整理与临床效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因为妇女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妇科临床诊断中,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同病同证、异病异证等情况.在治疗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治疗学特点更显突出.随着现代诊疗及实验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已发展至分子基因水平,对中医的证的认识,也往往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病证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也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同病异方、异病同方的辨病专方治疗也越来越受妇产科学者的重视.笔者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中朝 《山西中医》1989,5(2):37-3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病方》共有灸方11个(另外尚有数方似与灸法有关,但本文未予计入),占该书存方总数(283个)的3.7%,在52个作为小标题的病证中,与灸法有关的共7个,占总数13.5%。《病方》中灸法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裹枲垢;二是蒲绳之类;三是置柳蕈艾上(熏灸)。另外,还有一种用芥子泥发泡的天灸(冷灸)。  相似文献   

16.
《金匮》利尿类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所载具有利尿作用的方剂30余首,分别用于治疗痰饮、水气、小便不利、黄疸、百合病、奔豚气、呕吐等多种病证。其中有些方剂现代临床仍频繁使用,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时有报道,但多属单一方的观察研究。笔者通过查阅(金匮)原文及其主要注解本、历代著名方书和最近20年来约50种杂志的有关资料,对(金匮)利尿类方作横向与纵向的研究,现分单利小便和兼利二便两大类加以探讨。一、单利小便类(金匮)中单利小便方计26首。此类方有如下特点:1.茯苓为要药26方中16首含有茯苓,其使用频次远高于其他各药。其中不少方茯苓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历代医家治疗咳嗽通治方剂的研究,统计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咳嗽的通治方剂和方剂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及配伍。经筛选得出咳嗽通治方剂162首,方中所载药物共210种,其中频次在5次以上(不包含5次)的药物有35种,同时对35种治咳嗽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研究,治咳嗽的药大多数性温或性平,有一半以上的药物为辛味,绝大多数药物均归肺经,并且有17种药物归脾经。综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归纳出治疗咳嗽的一些药对,如知母和贝母、紫菀和款冬花、五味子和罂粟壳、乌梅和罂粟壳等。  相似文献   

18.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焘的《外台秘要方》是一部既有文献价值又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外台秘要方》在以病统方的方剂分类法、方剂命名规律、方剂剂型方面留下了丰富渊博的方剂学资料;《外台秘要方》记载的煎煮方法、服药反应和服药禁忌又体现了其方剂知识的严谨性、实用性;最后给后人遣方用药以启迪即以病为纲随证施方、临证化裁灵活多变以及用药施方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19.
唐代医家孙思邈熟谙药性医理,兼通内外妇儿,在妇科方面颇有建树。通过对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妇人病通治方、月经病通治方、治闭经专方三类调治妇科闭经方剂的整理,发现所述闭经方剂堪称妇科治疗闭经的要方。妇人病通治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妇人方下》,共有3方,分别是大泽兰丸、干姜丸、赤石脂丸。上述3方,药剂量偏大,但药物特点鲜明。大泽兰丸破血利脉、通补兼施而性缓,可补益虚损。干姜丸中诸药相伍共奏温阳逐瘀行血之效。赤石脂方散寒活血、温阳育阴、消补兼施。月经病通治方所栽的干地黄当归丸阴阳同补、调经通经,主治病机为瘀血内阻兼气血亏乏。杏仁汤活血行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不仅出现了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及方剂学专著《医方考》,而且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