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血清ɑ-L-岩澡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5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根据临床诊断不同,分为肝炎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每组55例,正常对照组60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AFU、ALT、AST和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肝脏疾病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76.995,P<0.05)、ALT(F=171.800 0,P<0.05)、AST(F=197.821,P<0.05)和GGT(F=188.304,P<0.05);肝炎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388,r=0.392,r=-0.429,P﹤0.05);肝硬化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531,r=0.533,r=0.382,P﹤0.05);但肝癌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r=0.203,r=0.145,r=0.206,P>0.05)。结论:肝脏疾病患者同时检测AFU、ALT、AST和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ɑ-L-岩澡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标本,检测其血清中HBV-DNA,根据其HBV-DNA载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1组(HBV-DNA<5.0×102copy/ml)、2组(5.0×102copy/ml≤HBV-DNA<5.0×105copy/ml)、3组(HBV-DNA≥5.0×105copy/ml),每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同时分别检测其AFU、AFP,对其结果进行分析;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FU检测采用速率法,AFP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结果各载量组及对照组AFU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05,P>0.05);各载量组及对照组AFP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48,P<0.05);1组AFU与AFP之间有负相关(r=-0.286,P<0.05);2组AFU与AFP之间无相关性(r=0.219,P>0.05),3组AFU与AFP之间有正相关(r=0.774,P<0.05)。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U阳性率之间无差异(χ2=4.192,P>0.05),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P的阳性率随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上升有升高的趋势(χ2=6.863,P<0.05)。结论对乙肝患者,应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AFU、AFP,这样更能准备的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专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8):164-166
目的探讨e抗原(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9例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sAg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和AST。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r=0.514,P<0.001);与ALT、AST水平无显著相关性;ALT水平正常组的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的相关系数更佳(r=0.535 vs r=0.514)。结论 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HBV-DNA载量及乙肝五项指标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水平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血清AST、AST/ALT及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二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sAg()患者比较,血清中ALT、AST、GG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患者的AST/ALT、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均显著低于HBsAg()患者(P<0.05)。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血清ALT、AST、AST/ALT及G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ALT、AST、GGT水平逐渐升高,AST/ALT逐渐降低。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不同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并以此分为阴性组(17例)、低载量组(30例)、中载量组(19例)、高载量组(12例)4组,比较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肝功能相关酶(ALT、AST、GGT)的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随着HBV-DNA载量的增高,TNF-d、IL-6均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清ALT、AST、GGT水平比较,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TNF-α、IL-6相关(r=0.68、0.56,P<0.05);ALT与hs-CRP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炎性因子在乙肝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综合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和肝脏酶学对了解乙肝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芳  闫宇  李雅楠  戴亮  肖永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329-3333
目的 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肝功能及外周血内质网应激(ERS)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乙肝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乙肝患者136例。按血清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阴性组(血清HBV-DNA载量<1.0×103 copies/ml)、低拷贝组(1.0×103 copies/ml≤血清HBV-DNA载量<1.0×105 copies/ml)、中拷贝组(1.0×105 copies/ml≤血清HBV-DNA载量<1.0×107 copies/ml)、高拷贝组(血清HBV-DNA载量≥1.0×107 copies/ml)。同期选取在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非HBV感染患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5组血清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ERS相关指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天冬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分析肝功能指标与血清HBV-DNA载量及ERS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组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ALT、AST高于对照组、阴性组(P<0.05);中拷贝组、高拷贝组ALT、AST高于低拷贝组(P<0.05);高拷贝组ALT、AST高于中拷贝组(P<0.05);阴性组、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γ-GT高于对照组(P<0.05)。阴性组、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GRP78、CHOP、caspase-12高于对照组(P<0.05);低拷贝组GRP78低于阴性组(P<0.05);中拷贝组GRP78高于低拷贝组(P<0.05)。ALT、AST与血清H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P<0.05);γ-GT、ALP与血清HBV-DNA载量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ALT、AST、γ-GT、ALP与GRP78、CHOP、caspase-12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HBV-DNA载量可对肝功能产生影响,且可诱发外周血ERS,这对乙肝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对22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V-M,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和速率法检测ALT。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阳性总检出率47.96%,ALT总升高率为25.2%,其中HBeAg 组中HBV-DNA和ALT检出率最高。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HBV-M和ALT,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清GGT、GGT/ALT及AFP检测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GGT、GGT/ALT以及AFP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14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GGT、ALT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AFP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GT活性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胆道梗阻组GGT活性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肝硬化组(P<0.01)及肝癌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GGT/ALT比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AFP和GGT联检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血清GGT、GGT/ALT比值以及AFP联合检测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诊断酒精性肝病新方法-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法。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6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ALD组)和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非酒精性肝病(NALD)组]治疗前(入院时)、治疗4周后及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mAST活性,同时测定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ALD组、NALD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D患者血清GGT、ALT、AST活性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AFL患者血清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酒精性肝炎(AH)患者血清mAST活性有显著下降;但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血清mAST活性下降不明显。结论:血清mAST是酒精性肝病治疗监测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DNA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PCR法检测HBV-DNA,ELISA法检测Pre-S1并获得其OD值.结果 Pre-S1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Pre-S1阳性标本中,HBV-DNA copies《5.0×l02 组Pre-S1 OD均值0.574,HBV-DNA copies 104~105组Pre-S1 OD均值0.912,HBV DNA copies 106~107组Pre-S1 OD均值0.891,HBV DNA copies》107组Pre-S1 OD均值0.8891.结论 Pre-S1与HBV-DNA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但Pre-S1 OD值与HBV-DNA copies 水平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在各类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160例肝病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DA、ALT、AST和GGT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各种肝病患者ADA、ALT、AST和GG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ADA的阳性检出率在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分别为76.7%,94.7%,83.3%和55.0%。ALT和GGT在各种肝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1)。AST在肝癌有明显升高(P〈0.05),在肝硬化,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中有显著升高(P均〈0.01),其阳性检出率均在80%以上。急性肝炎时,ALT和AST阳性检出率达到100%。结论血清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是协助诊断肝脏疾病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林莉  林美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28-329,338
目的:检测腺苷脱氨酶 (ADA)、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其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本实验以76例肝癌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A组,选取7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B组,选取76例肝炎患者作为 C 组,选取76例健康体检成人作为D组,检测四组血清中 ADA、GGT和AFU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HBV-DNA、AFU和AFP水平与肝损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定量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DNA定量、AFU与AFP浓度检测,根据HBV-DNA水平分为3组:HBV-DNA 1×103copies/ml以下为阴性组;HBV-DNA 1×104~1×105copies/ml为低病毒量组;HBV-DNA 1×106~1×108copies/ml为高病毒量组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病毒量组的AFU、AFP浓度变化显示HBV-DNA低病毒量组和高病毒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AFU与AFP的阳性比例随病毒复制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定期进行血清HBV-DNA定量检测,评估病毒的复制状况,并同时检测AFU和AFP浓度,尽早发现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及演变过程,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2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B患者53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12个月,53例患者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分为107~109、105~106、104 copies/L进行分层,分别观察服药后1、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变化情况.结果:恩替卡韦对治疗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107~109、105~106、104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后随着时间推移HBV DNA载量下降越明显,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服药后HBV DNA载量越快达到正常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的同时伴随ALT、AST的下降,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治疗后12个月ALT、AST复常率越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恩替卡韦对CHB患者HB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D浓度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0例HBsAg阳性病例的血清,根据HBsAg定量的不同浓度分为1组(0.5ng/ml-150ng/ml)、2组(151ng/ml-300ng/ml)、3组(301ng/ml-450ng/ml)、4组(〉450ng/ml),每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检测AFU、AFP,对其结果进行分析。AFU检测采用速率法,HBsAg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AF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结果1组的AFU与AFP呈正相关(r=0.310,P〈0.05),2组的AFU与AFP也呈正相关(r=0.298,P〈0.05),3组和4组的AFU与AFP之间无相关性(分别r=0.298,r=-0.067,P〉0.05);各HBsAg浓度组与对照组A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19,P〉0.05),而与对照组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0,P〈0.05);各组AFU阳性率随HBsAg浓度升高无升高趋势(X^2=1.44,P〉0.05),而AFP阳性率随HBsAg浓度升高呈升高趋势(X^2=8.28,P〈0.005)结论对HBsAg高浓度的HBV感染者同时检测AFP和AFU对观察肝脏损害的演变过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肝汤联合双环醇片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1例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联合双环醇组(联合组)41例、双环醇组40例。中药组口服中药煎剂,每次200ml,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双环醇组给予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mg,疗程均为24周,停药观察12周。比较各组血清ALT、AST和GGT的变化。结果治疗第24周末,两组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AST、GGT复常率高于双环醇组,P〈0.05。停药后第12周,:联合组ALT、AST、GGT持续复常率均高于双环醇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片联合中药益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独使用双环醇片具有更好的保肝、降酶作用,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按照ALT≤1×ULN和1 × ULN<ALT<2×ULN分成Ⅰ(n=64)、Ⅱ(n=46)组,分析其ALT水平、HBV DNA复制水平、年龄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Ⅱ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共有21.82%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29.09%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期,19.09%的患者肝组织学表现为肝硬化(S4期).HBV DNA载量≥10 7(拷贝/ml)的患者年龄分布相对较年轻,肝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相对较轻.共有81例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2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免疫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病变的真实情况,对年龄较大的、病程较长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如何,均建议行肝活检,尤其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19-9(CA19-9)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就诊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肝炎、肝硬化、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FP、AFU、CA19-9和GGT的浓度及阳性率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AFP、AFU、CA19-9和GGT在原发性肝癌的浓度均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AFP、AFU、CA19-9和GGT在肝炎、肝硬化组的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FP、AFU、CA19-9和GGT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的阳性率(P<0.05)。但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均为0。且AFP、AFU、CA19-9和GGT四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任意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AFP阳性率随着肿瘤组织的直径增大,其阳性率明显增加,其他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AFP、AFU、CA19-9和GGT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