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 ,与足三里穴的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治疗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 T 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 99处理图像.结果发现在4穴上针刺时均产生了脑灰质结构的不同激活和抑制效应,太冲和行间激活和抑制区更相似,但太冲穴信号强度更强,内庭穴也可见较多的激活和抑制区,但与太冲穴相差较大,对照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与太冲穴差异最大;各穴大脑抑制区也各有特点,但对照穴抑制区最为分散,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各穴均见大脑边缘叶系统部分抑制.结论不同穴位针刺时可能对脑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相对特异的作用.同经络相似神经支配的不同穴位脑中枢效应最相似,不同经络相邻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经穴有明显差异,而相邻近神经节段的对照穴大脑反应区与各穴位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功能MRI(fMRI)方法研究针刺中都穴(Liv6)有关的大脑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8例接受右侧中都穴针刺,8例接受右侧中都穴附近的假针刺。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次针刺,即中都穴或中都穴附近。在针刺时进行全脑图像扫描,最后对全脑图像采用统计参数图(SPM9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刺激假穴组,刺激中都穴激活了对侧额内侧、对侧中央后回、小脑、额上回、同侧前扣带回、同侧枕叶、对侧顶叶和对侧颞上回。结论针刺Liv6激活了视区、小脑、边缘系统和皮下灰质结构,这些脑区有可能是中都穴的特异性脑区。这将为解释针灸和大脑之间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捻针刺三阴交穴对脑组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分析针刺三阴交穴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现代科学角度对针刺三阴交穴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对8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接受针刺右侧三阴交穴期间的功能活动进行全脑扫描,获得针刺三阴交穴的脑功能激活图。8名自愿者的数据经过空间平滑、头动矫正等处理后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计算每个体素的信号改变,定义P〈0.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针刺右侧三阴交穴可激活左右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左右中央前回、左右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双侧楔前叶、右颞中回、右扣带回、右扣带后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横回、双侧岛叶和双侧丘脑。结论针刺三阴交穴可激活额、顶、颞叶皮质以及扣带回、楔前叶、岛叶、丘脑,可能是其治疗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和下肢神经痛、瘫痪,以及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作用机制。针刺三阴交穴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质的反应,进一步证实穴位与脑皮质相应代表区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针刺两个真穴和一个假穴以及相应部位皮肤触觉刺激时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了解针刺真穴、假穴激活的脑区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采用手针分别刺激15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右侧胃经足三里穴(ST36)、胆经阳陵泉穴(GB34)和邻近假穴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触觉刺激,同时全脑fMRI扫描。应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不同刺激下的脑功能图像。结果 15例受试者中有10例数据符合要求。真假穴、触觉刺激在小脑、大脑体感区、运动区、扣带回以及背侧丘脑等皮质和皮质核团引起了正性激活,激活区域大体相近。真、假穴在双侧海马旁回、扣带回、颞叶、顶叶、楔前叶和舌回引起负性激活,而触觉刺激无负性激活脑区。结论不同穴位的针刺刺激在中枢系统引起的正性激活可能是感觉传导通路的激活,无确切的腧穴特异性。不同腧穴刺激在中枢系统引起的负性激活,可能与静息态的默认网络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是否在中枢神经存在相对功能特异性的生理表征。方法:采集28名健康被试针刺足三里及旁开假穴的脑磁图成像数据,引入基于小波变换时频分析方法,将大脑分为额叶、颞叶、中央区、顶叶和枕叶五大区域,观测不同频段的响应变化,对比针刺足三里及旁开假穴时频差别反应。结果:针刺足三里穴位和旁开假穴可引发大脑振荡信号活动的不同变化模式。针刺足三里后,位于大脑对侧半球的颞叶部位的MEG传感器显示delta频段能量的持续增强,而在大脑同侧半球响应部位则表现为能量降低,在其他频段则没有引起显著的变化。这一模式与旁开假穴显著不同。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具有调节对侧颞叶能量增强,同侧区域能量降低的功能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丰隆穴脑效应机制。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对16名受试者右侧丰隆穴及非穴进行针刺并采集fMRI数据,利用DPARSF、统计参数图(SPM12)及XJVIEW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相比非穴,针刺丰隆穴增强脑激活区包括:右侧额下回(BA45)、顶上小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减弱脑激活区包括:右侧边缘叶、丘脑、前扣带回(BA32)、额中回(BA46)、小脑后叶,左侧海马旁回(BA35)、脑岛(BA13)、小脑前叶。结论针刺丰隆穴与非穴比较脑激活区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些脑区与认知、痛觉处理等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讨针灸足三里穴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18FDG-PFT脑功能成像检查,获得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实验数据,利用SP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可以引起同侧视丘下部、延髓背侧,双侧岛叶,对侧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后回上部、额叶及颞叶的岛盖部、扣带回中部、尾状核头部、中脑和桥脑背侧中部、小脑深部葡萄糖代谢率增加,同侧中央前、后回上部及小脑前叶外侧部葡萄糖代谢率减低。结论:针刺足三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皮层及皮层下内脏神经中枢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磁共振探查光明、太冲穴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引入,其无损伤性的研究手段,为古老针刺方法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前景,人们从大脑的不同功能着手,尝试着用fMRI来解开经络穴位与大脑的相关性。目的:通过fMRI观察针刺光明、太冲穴位时,大脑不同区域的相关反应。设计:以医学院的健康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医院的针灸科,一所中医药大学的基础医学院及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放射医疗中心。对象:实验于1997-06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放射医疗中心进行,健康志愿者19例,皆为医学院学生。男4例,女15例。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无针刺经历,无神经及精神病史。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视觉刺激加针刺单侧组7例,男2例,女5例。视觉刺激加针刺双侧组6例,男l例,女5例。单纯针刺双侧组6例,男1例,女5例。方法:用fMRI对不同条件的各组学生在针刺光明、太冲穴时,视觉皮质区与相关脑区的反映以及是否诱导其功能进行了观察.针刺用无菌无磁性的不锈钢针(直径为0.25mm,长约30mm,华佗牌,苏州医疗器械公司生产),每穴操作完后,询问其得气情况。针刺的所有例数统一由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针灸医师完成。主要观察指标:大脑皮质的血氧饱和水平(BOLD)的变化,幅度,响应延迟,时间波动。大脑视觉皮质功能区是否被激活。结果:视觉刺激加针刺单侧组,视觉刺激加针刺双侧组在视觉刺激时以及光明和太冲穴进针时未观察到视区BOLD的相应变化。视觉刺激加针刺单侧组,视觉刺激加针刺双侧组,单纯针剌双侧组在观察其单侧和双侧行针时均观察到视区BOLD的变化。其中6例在岛叶、颞叶顶下小叶、上丘、楔叶、枕中回等出现象数聚集。结论:针刺对单侧和双侧穴位的刺激均能改善大脑相关区域的BOLD,但与进行手法和视觉刺激无关。  相似文献   

10.
刺激健康青年太溪穴和假穴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太溪穴和假穴后脑激活区的反应。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即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针刺太溪穴及假穴,均匀提插捻转,角度180°,频率90次/min,反复3次。针刺期被试者头部固定,进行fMRI扫描。结果:12例被试者太溪穴(SPM2软件组分析,corrected,0.05,K≥10)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额中回BA46,其次为左右顶叶的中央后回BA2、BA3,左额叶的额下回BA45和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假穴则没被激活。结论:太溪穴与假穴的激活是不同的,与经脉相关的经络、脏腑与脑激活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针刺足阳明胃经两相邻穴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足阳明胃经两相邻穴位所引起的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将27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针刺右侧陷谷穴、内庭穴以及二者附近的假穴,针刺同时进行全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运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加以处理。结果针刺两个穴位激活的相同脑区包括双侧第一感觉/运动区(SI/MI),同侧小脑和第二感觉区(SII)。针刺陷谷穴特异性激活了同侧额内侧回,额下回内侧,扣带回前部(ACC)和丘脑腹外侧核;针刺内庭穴特异性激活了双侧扣带回后部(PCC),对侧额中回,额下回,楔前叶,同侧舌回,枕中回,豆状核。结论从影像学角度验证了针刺同一经络上位置相近功能相似的腧穴可以引起与治疗作用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观察补法和泻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脑作用的中枢机制. 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对11名受检者用补法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ST36)、11名用泻法电针刺激ST36、10名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 cm处.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结果 电针结束后5 min,泻法组的脑区激活不明显,而补法组平均信号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尾状核头部、丘脑、左侧岛叶、扣带回及小脑齿状核.电针结束后20~30 min期间两组脑区的激活最为明显,均激活左侧的丘脑、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岛叶、双侧尾状核头部、小脑半球、前、后扣带回;两组激活区域大致相同,但补法组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针刺假穴组只激活中央旁小叶及小脑半球. 结论 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均能激活边缘系统、辅助运动区、灰质结构等脑区,而应用补法能更早、更强烈地激活上述脑区.  相似文献   

1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评价针刺足三里穴后效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后引起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时间变化规律,探讨针刺后效应.方法 对17名健康志愿者,采集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拔针后的第10、25、45和60 min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REST软件计算低频振幅(ALFF),然后用SPM5与针刺前相应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拔针后上述4个时间点相对于针刺前脑区ALFF的变化及其趋势.结果 针刺足三里穴拔针后引起了脑部ALFF变化,拔针后第10和第25 min ALFF显著增高脑区数量最多,主要包括双侧枕叶、双侧颞中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小脑后叶、右侧扣带前回及右侧扣带后回等;拔针后第45和第60 min ALFF显著增高脑区逐渐减少,主要包括双侧枕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及右侧扣带后回等.结论 针刺后效应对静息态脑网络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拔针后第10和25 min为针刺后效应重要时间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1型糖尿病(T1DM)患儿静息态fMRI双侧海马效应连接的变化。方法 对1型T1DM患儿(n=18,T1DM组)和健康儿童(n=13,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以双侧海马为ROI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以左侧海马为种子点,T1DM组左侧海马对双侧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中央后回、辅助运动区、脑岛、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内侧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缘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中央前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外向流显著减弱;以右侧海马为种子点,T1DM组右侧海马对双侧辅助运动区、内侧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左侧的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内侧额上回、中央后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缘上回外向流显著减弱。结论 T1DM患儿海马功能可能受到损伤,导致额叶、辅助运动皮层、扣带皮层对海马信息的提取能力减弱;与右侧海马相比,左侧海马可能对认知处理的参与度更高;海马外向流减弱对T1DM相关认知损害具有早期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体素度中心度(DC),结合种子点功能连接(SFC)方法,以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早盲青少年静息态下脑功能连接异常改变.方法 对16例早盲青少年(观察组)和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16名正常视力志愿者(对照组)采集rs-fMRI数据,比较2组DC值差异;以组间DC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作为ROI,采用S...  相似文献   

16.
针刺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6名健康右利手年轻被试进行右手合谷穴针刺,同时进行全脑fMRI,对脑内活动区域进行定位.结果针刺合谷时引起双侧感觉/运动区,额中回,颞上回前部,丘脑,额上内侧回,双侧小脑,双侧枕颞交界区,对侧岛叶,扣带回前部,中央后回上部以及同侧顶盖区激活,而降低的区域则分别表现在双侧颞极部,内颞叶区,额下内侧回,额叶眶部,双侧颞中回,双侧扣带回后部,枕叶,双侧中央前回中部,同侧中央前回上部.结论针刺合谷能够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激活和降低,说明fMRI能够为针灸机制的探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各脑区功能连接(FC)变化。方法 对10例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观察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集rs-fMRI,以左侧额下回(LIFG)布罗卡(Broca)区为种子点,分析组内和组间ROI与其他脑区FC相关性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双侧枕叶、顶叶、额叶、颞叶、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及脑干与ROI FC呈正相关(P均<0.05);观察组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中央前回、额中回、扣带回、豆状核、海马、楔叶、枕叶,右侧顶下小叶、缘上回与ROI的FC呈正相关(P均<0.05);观察组双侧缘上回、颞下回、梭状回、顶下小叶、枕中回,右侧额中回、扣带回、小脑半球,左侧颞中回、颞上回等与ROI的FC的相关性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静息态下健康人脑内存在语言功能网络;左侧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多个脑区与LIFG Broca区的FC呈正相关,以左侧大脑半球额叶为主,可能与脑梗死后失语症的发生及恢复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fMRI技术观察肝性脑病(HE)患者大脑基线活动改变。方法 对24例HE患者行静息态fMRI扫描,获取低频振幅(ALFF),其中临床症状明显的肝性脑病(OHE组)及临床症状隐匿的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组)各12例。另选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A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的脑区主要集中于额叶、顶叶及颞叶。与对照组比较,OHE组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海马旁回及左侧额下回/岛叶皮质,MHE组ALFF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缘上回/颞上回;O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左侧楔叶、右侧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M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距状裂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右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及双侧辅助运动区(P均<0.05)。与MHE组比较,OHE组ALFF减低的脑区包括左侧前扣带回、双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双侧后扣带回、右侧角回/枕上回及右侧额中回(P均<0.05)。OHE组及MHE组双侧后扣带回ALFF均与血氨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OHE及MHE患者均存在静息态下脑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