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科宇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2021,41(6):797-80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玄参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玄参用量范围为0.828~111.9 g,临床常用9~37.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滋阴清肺润肺治疗喘咳、糖尿病等疾病,为10~30 g;清营凉血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肌肤红疹等,为7.5~15 g.滋阴降火解毒治疗咳嗽咯血、脱疽,产后外感实热等病,为3~111.9 g;解毒利咽治疗喉部疾病如喉痹、急性喉炎、乳蛾等,为0.828~30 g;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疝气等病,为1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滋阴养肺润肺常配伍生地黄、麦冬、北沙参;清营凉血常配伍犀角、生地黄、麦冬;滋阴降火解毒常配伍百合、金银花、石膏;解毒利咽常配伍升麻、金银花、马勃、板蓝根;软坚散结常配伍浙贝母、牡蛎、海藻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 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 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 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相似文献   

3.
苗润宇  卫若楠  李青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10-15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芦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10~150 g,常用剂量为10~30 g,散剂常用量为4.14~1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芦根发挥其透热解毒治疗外感疾病(温病初起、伤风感冒、咽喉疾病、急性扁桃体腺炎)为15~50 g;发挥其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痈、肺间质纤维化)为30~60 g;发挥其清热和胃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消渴)为10~60 g,4.14g~15 g(散剂);发挥其清肃肺气,利尿除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尿毒症)为60 g;发挥其清热利湿退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为60~1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透热解毒常配伍麦冬、桑叶、菊花、薄荷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常配白茅根、冬瓜子、竹茹、葛根等;清热和胃止呕常配伍竹茹、沙参、天花粉、太子参等;清肃肺气,利尿除烦常配伍苍术、厚朴、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酸枣仁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的用量范围是10~200 g,可根据病情程度决定用量,而针对顽固性的失眠,最多可用200 g。2)结合疾病、症状选择酸枣仁的最佳剂量,如治疗失眠时,常为10~90 g,最多可用200 g;治疗心悸、怔忡时,为30 g;当酸枣仁用以治疗便秘时,常为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血安神常配伍当归、生地、白芍、龙眼肉;滋阴除烦安神常配伍知母、麦冬、远志、茯神;养心宁神常配伍柏子仁、五味子、茯神等。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金银花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90 g。2)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泄热和胃、化瘀通络功效,治疗消化性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平滑肌痉挛、带状疱疹等,为10~15 g;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治疗暑温病、高热不退等,为15~30 g;解毒化痰、软坚散结,治疗慢性咽炎、外寒内热证、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之脱疽等,为6~90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泄热和胃、化瘀通络配伍知母、生石膏、滑石,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配伍杏仁、大青叶、连翘,解毒化痰、软坚散结配伍代赭石、生牡蛎、葱白。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白及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7~5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白及的最佳剂量及配伍,如收敛止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如酒精性胃溃疡等),用量为10~50 g;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脾络瘀阻型肝硬化伴有衄证明显、慢性结肠炎等),用量常为6~15 g;治疗肺痨时,用量为30 g;收敛止痛治疗肛裂、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如子宫颈癌、宫颈糜烂等),用量为7.14~30 g;敛疮生肌治疗各种皮肤病(如牛皮癣、痤疮等)、舌疳以及颔下肿核溃、口腔溃疡等,为3.7~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收敛止血常配伍海螵蛸、仙鹤草、藕节炭等;收敛止痛常配伍三七、地榆等;敛疮生肌常配伍白蔹、黄芪等。  相似文献   

7.
整理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临床应用苍术具有以下特点。1)苍术用量多为3~5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寻求最佳用量:如苍术发挥燥湿健脾、滋阴助阳功效,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原发性痛经等),多为5~25 g;发挥蠲痹通络、清热利湿功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多为12~15 g。3)根据所治疗的疾病不同,苍术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清热燥湿常配伍黄柏、黄连、半夏等,健脾祛湿常配伍厚朴、陈皮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莪术用量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6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宫颈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为6~60 g;破血逐瘀治疗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2~30 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桃仁、红花等;破血逐瘀常配伍全蝎、三棱等。因此,莪术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相似文献   

9.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淡竹叶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25 g,常用剂量为3~15 g,水煎代茶饮时,最少可用1 g,最大可分次共用至30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用量,如清热泻火治疗小儿心火上炎之疾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常用3~15 g;除烦止渴治疗睡眠障碍、呕吐、盗汗等,常用5~10 g;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水肿等,常用5~2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常配伍生石膏、黄连、露蜂房等;除烦止渴常配伍淡豆豉、黄柏等;利尿通淋常配伍白茅根、滑石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薇在临床用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用量为1.875~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总结临床用量范围,如白薇清热凉血治疗低热症、急性脑卒中、白癜风、甲状腺肿大,为8~15 g;清虚热治疗内伤发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青盲,为9~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炒白术、黄芪、泽泻;滋阴清热常配伍地骨皮、青蒿、黄芪。  相似文献   

11.
段莹莹  王青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06-150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相似文献   

12.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杜仲临床用量及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8~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杜仲最佳剂量。如杜仲发挥补益肝肾功效时常用于治疗痹证、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滑胎等)、高血压、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等),为3.8~60 g;补益脾肾、安胎时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崩漏、痛经、产后疾病等)、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为9~45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益肝肾常配伍桑寄生、黄芪、党参,补益脾肾、安胎常配伍党参、白术、当归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柴胡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11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柴胡最佳剂量,如柴胡发挥和解少阳功效时,常治疗感冒、疟疾、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用量为0.9~110 g;疏肝解郁,治疗情志病、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胆石症、肝硬化等,用量为9~12 g;升举阳气,治疗脏器下垂、口腔溃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量为6~9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和解少阳常配伍黄芩、大黄、半夏;疏肝解郁常配伍白芍、香附、川芎;升举阳气常配伍升麻、黄芪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佩兰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60 g,常用剂量为6~15 g,散剂为0.2~0.7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婴儿腹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湿疹等,为4.5~25 g,散剂为0.2~0.7 g;醒脾开胃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单纯性肥胖、消化不良、白塞氏病等,为3~60 g;发表解暑治疗胃肠感冒、术后感染、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等,为4.5~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白豆蔻、白术等;醒脾开胃常配伍黄连、苍术、黄芪、牡丹皮等;发表解暑常配伍鲜藿香、荷叶、青蒿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研究,总结出金樱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用量多为12~60 g。其次,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慢性肾炎、复杂性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泌尿、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用量为12~60 g;益肾固脱治疗多汗症、老年厥证、脱肛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外科疾病,用量为12~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芡实、五味子等;益肾固脱常配伍芡实、桑螵蛸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代经典用方、名老中医及现代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胆南星的量效特点为:临床汤剂用量为3~30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为0.060~6.87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胆南星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清热化痰开窍功效,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被迫害妄想症)等,临床用量6~15 g(丸散0.060~6.875 g);化痰散结治疗肿瘤、皮痹等,常用汤剂用量3~30 g;化痰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汤剂用量6~15 g;化痰定惊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等,常用量6~12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化痰开窍,常配伍陈皮、半夏、石菖蒲等;化痰散结常配伍薏苡仁、茯苓等;化痰通络常配伍白芥子、柴胡等;化痰定惊常配伍枳壳、大黄、天麻等.  相似文献   

17.
整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苦参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6~125 g。2)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苦参最佳剂量。如苦参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妇科疾病(带下病、痛经等)、心系疾病(心悸、胸痹等)、泌尿系统疾病(梦遗、淋证等),为6~60 g;祛风止痒,治疗皮肤疾病(湿疹、风疹、荨麻疹等),为8~30 g。3)为发挥苦参最佳功效,临床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龙胆草、栀子等,燥湿杀虫常配伍皂角、荆芥等。  相似文献   

18.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菟丝子临床用量及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6~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菟丝子最佳剂量。如补益肾精肾气可治疗滑胎、胎动不安、耳鸣、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为10~30 g;补益脾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为15~2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益肾精肾气常配伍桑寄生、续断、黄芪等,补益脾肾常配伍山茱萸、黄芪、熟地黄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厚朴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3.7~110.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降气化痰治疗肺炎、肺心病、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为10~41.4 g;破滞除满治疗腹胀便秘、腹痛、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为10~110.4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除满常配伍大黄、枳实、芒硝;降气化痰常配伍杏仁、麻黄等。  相似文献   

20.
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荆芥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2.37~30 g,常用剂量为3~15 g,散剂中为0.0066~2.76 g.根据疾病、症状、证型寻求荆芥的最佳用量,如散风解表治疗五官科疾病(眼轮匝肌痉挛、耳痛诸证等)、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肾系疾病、小儿热证等,汤剂多用2.37~15 g,散剂中用量为0.0066~2.76 g;轻透升发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二便不通等)、化脓性中耳炎等,为3~30 g;透疹止痒治疗皮肤病(荨麻疹、面部痤疮、湿疹等),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散风解表常配伍防风、连翘、金银花等;轻透升发常配伍大黄、柴胡、薄等;透疹止痒常配伍羌活、地肤子、蝉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