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独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临床用量多为6~60 g。其次,独活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独活配伍羌活、防风等,治疗风寒湿引起的风湿免疫、骨科系统疾病,常用剂量9~60 g;配伍川芎、细辛、虫类药等,治疗神经官能症、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常用剂量9~15 g;配伍黄芪、桂枝、女贞子等,治疗月经失调、产后身痛等妇产科疾病,临床常用9~12 g。  相似文献   

2.
土茯苓首载《本草纲目》,可清湿热,解毒,利关节,常规用量16~60g;准确把握痛风病因病机,用量可增至60~120g,特殊疾病用量可至200g,辨证酌加威灵仙、海风藤、豨莶草、萆薢等,治疗期间注意饮食禁忌。附痛风验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治疗心衰、中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汤剂中常用0.3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02~3 g,滴鼻剂中常用40 g;清热解毒治疗小儿乳蛾、带状疱疹、糖尿病性坏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汤剂中常用0.1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15~10 g,膏剂中常用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配伍朱砂、麝香、羚羊角等;清热解毒配伍蟾酥、大黄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籍、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火麻仁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3.8~60 g。2)结合病、证、症选择其最佳剂量,常配伍杏仁、当归等药以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性疾病,常用3.8~47.4 g;配伍麦冬、阿胶等以滋阴养血,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血管性疾病,常用6~30 g;配伍决明子等以滋阴泻火,治疗阴虚内热型偏头痛、痤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常用9~60 g。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6.
陈科宇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2021,41(6):797-80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玄参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玄参用量范围为0.828~111.9 g,临床常用9~37.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滋阴清肺润肺治疗喘咳、糖尿病等疾病,为10~30 g;清营凉血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肌肤红疹等,为7.5~15 g.滋阴降火解毒治疗咳嗽咯血、脱疽,产后外感实热等病,为3~111.9 g;解毒利咽治疗喉部疾病如喉痹、急性喉炎、乳蛾等,为0.828~30 g;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疝气等病,为1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滋阴养肺润肺常配伍生地黄、麦冬、北沙参;清营凉血常配伍犀角、生地黄、麦冬;滋阴降火解毒常配伍百合、金银花、石膏;解毒利咽常配伍升麻、金银花、马勃、板蓝根;软坚散结常配伍浙贝母、牡蛎、海藻等.  相似文献   

7.
苗润宇  卫若楠  李青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10-15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芦根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10~150 g,常用剂量为10~30 g,散剂常用量为4.14~1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芦根发挥其透热解毒治疗外感疾病(温病初起、伤风感冒、咽喉疾病、急性扁桃体腺炎)为15~50 g;发挥其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咯血、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痈、肺间质纤维化)为30~60 g;发挥其清热和胃止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消渴)为10~60 g,4.14g~15 g(散剂);发挥其清肃肺气,利尿除烦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尿毒症)为60 g;发挥其清热利湿退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为60~1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透热解毒常配伍麦冬、桑叶、菊花、薄荷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常配白茅根、冬瓜子、竹茹、葛根等;清热和胃止呕常配伍竹茹、沙参、天花粉、太子参等;清肃肺气,利尿除烦常配伍苍术、厚朴、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探讨淫羊藿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显示:1)临床用量为5~60 g;2)临床剂量随疾病、证型以及配伍不同而变化,淫羊藿配伍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等药温肾壮阳,主治肾阳虚衰型引起的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以及慢性肾病,常用剂量5~60 g;配伍补骨脂、鸡血藤、威灵仙等温经通络,治疗肾虚络痹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常用剂量为10~30 g;配伍仙茅、枸杞子、鹿角霜等培本固元,治疗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型导致的多种疑难杂症等,常用剂量9~60 g;3)临床未报淫羊藿不良反应报道,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因此,淫羊藿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相似文献   

9.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生姜、干姜、炮姜用量具有以下特点。1)生姜临床用量范围为3~120 g,可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及配伍。如生姜调和营卫、发汗祛邪常用3~41.4 g,可配伍桂枝、白芍、大枣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常用10~69 g,可配伍法半夏、木香、吴茱萸等;温通血脉、化饮消痞常用15~120 g,可配伍附子、桂枝、肉桂等。2)干姜临床用量范围为1~500 g。干姜与黄连相伍辛开苦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常用1~15 g;温肺化饮常用5~50 g,可配伍细辛、五味子、桂枝等;温心除痹、温肾回阳常用10~120 g,可配伍附子、肉桂、仙茅等。3)炮姜临床用量范围为0.18~60 g。炮姜温中散寒常用6~30 g,配伍干姜、制附子、小茴香等;温经止血常用6~60 g,可配伍当归、桂枝、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院士认为解毒排毒主在肝,肝经湿毒最常见,若湿毒源于外感,则加强排湿解毒,重在清利;若嗜食肥甘厚味,内在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湿毒内生,则须清热、祛湿、解毒。治法上,除祛湿解毒外,要将清热贯穿治疗的始终,因为湿毒易化热、化燥、伤阴。马鞭草、垂盆草、土茯苓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清肝经湿毒态靶同调的三味小方。临床常用剂量分别为马鞭草30~45 g,垂盆草20~45 g,土茯苓30~240 g。  相似文献   

11.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吉林中医药》2021,41(2):256-258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霞芳教授在临床用药中崇尚气机理论,治疗小儿五官疾病擅长重用桔梗。桔梗味苦辛性平,主升上行,开提肺气。桔梗虽是常用药,加重用量后其升清降浊之功显著。桔梗配生甘草可清热利咽,可治小儿咽部疾患;重用升清化湿、宣通鼻窍,又可上行宣肺、利湿化饮,治鼻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浅析常用中药大黄的配伍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归纳、分析和综述。结果:大黄与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药、补虚药、化湿药、止血药、祛湿药、化痰药、理气药、温里药等多类药配伍应用,其中尤以配伍清热药最为多用,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而且。大黄通过配伍还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结论:大黄配伍应用广泛,在中医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大黄配伍应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6.
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可由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淤积、从而直接引起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伴有肝功能损伤、引起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病可参照中医的黄疸病论治,其主要为湿邪致病,湿可挟热、挟寒、挟瘀等。治疗时以茵陈利胆退黄,临床常用剂量为15~120 g;赤芍凉血散瘀,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金钱草利湿退黄、排石通淋,临床常用剂量为15~90 g。三味药组成湿热态下的态靶同调小方,有良好的保肝利胆,降胆红素、降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茯苓、生白术、泽泻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利脾湿三味小方。仝小林认为,现今多种疾病以脾虚湿困为基本病机。茯苓可利水渗湿,常用剂量为9~120 g;生白术可健脾燥湿,常用剂量为9~90 g;泽泻渗湿化浊,常用剂量为15~30 g。利脾湿三味小方用于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脾湿之证。  相似文献   

18.
宋子昱  董福轮 《吉林中医药》2013,(12):1202-1203,1252
张鹤年主任医师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发病之因,治疗上提出熄风通络,清热泻火,化痰祛瘀,补益虚衰为治疗大法。张老尤其擅长运用蜈蚣以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临床常与全蝎相须为用,使毒祛凝开,经行络畅,全蝎常用剂量13 g;配僵蚕取其祛风涤痰止痉之力,僵蚕用量在153 g;配僵蚕取其祛风涤痰止痉之力,僵蚕用量在1520 g;配赤芍则可平肝熄风与清热凉血并举,缓蜈蚣毒烈之性,赤芍用量在1520 g;配赤芍则可平肝熄风与清热凉血并举,缓蜈蚣毒烈之性,赤芍用量在152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