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排刺胸锁乳突肌(肌肉的起点、止点各刺1针,起止点的连线上排刺3~4针)。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合谷、足三里,巨刺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患侧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3次,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巨刺组与患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巨刺组痊愈率为68.4%(13/19),优于患侧组的47.6%(10/21,P0.05);巨刺组于治疗第7天、第14天H-B评分优于患侧组(均P0.05);巨刺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明显少于患侧组((23.95±4.30)天vs(29.14±5.43)天,P0.01)。结论: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巨刺法、分期巨刺法和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巨刺法组)33例、B组(分期巨刺法组)33例、C组(患侧针刺组)32例,3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A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B组急性期(发病1~7 d)面部取健侧穴位,静止期和恢复期(发病8 d以后)面部取患侧穴位;C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7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 3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A组(60.606%)和B组(66.667%)痊愈率均优于C组(46.875%)(P0.05);A组痊愈时间(20.55±4.763) d和B组(18.35±4.460) d优于C组(23.53±3.175) d(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A组和B组H-B评分均优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B组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巨刺法和分期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且早期使用巨刺法联合中期针刺患侧的疗法优于持续使用巨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刺,均每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分级、Portmann、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H-B分级、Portmann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9/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深刺翳风穴为主捻转补法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贝尔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深刺组采用深刺患侧翳风穴为主捻转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翳风穴为主无手法操作治疗,7 d为1个疗程,每疗程治疗5 d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分变化,统计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2组躯体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均0.05),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且深刺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评分均逐渐降低(P均0.05),且深刺组治疗第21天、第28天H-B分级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4个疗程后,深刺组治愈率为26.7%(12/45)、显效率为44.4%(20/45),对照组分别为17.8%(8/45)和35.6%(16/45),深刺组治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深刺翳风穴捻转补法为主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无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翳风穴三刺法联合面部腧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并随症配穴),远端腧穴(合谷,太冲,足三里)分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选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DI评分、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作为疗效标准,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9.4%和97.2%,对照组分别为44.4%和8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翳风穴三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巨刺法与患侧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选取健侧腧穴完骨、天牖、翳风、听会,双侧合谷、阳陵泉、太冲。对照组针刺患侧完骨、天牖、翳风、听会穴,其余穴位同观察组。每周连续治疗5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以及症状和体征积分,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H-B评分、FDIS以及症状和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FDIP较治疗前升高(均P 0.05),且观察组的各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45.23%(P 0.05)。结论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患侧针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健患侧同治针刺法与单纯针刺患侧法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患同治组(25例)、针刺患侧组(25例)。两组针刺取穴相同,健患同治组针刺双侧腧穴,而针刺患侧组仅选取患侧腧穴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治疗4星期。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但健患同治组疗效优于针刺患侧组(P0.05);健患同治组在治疗2星期时H-B评分优于针刺患侧组(P0.05);健患同治组痊愈后的复发率低于针刺患侧组(P0.05)。结论健患侧同调针刺法能够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患侧腧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配合刺血治疗急性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急性期采用刺血加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患侧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等穴,刺血拔罐选患侧阳白、颧髎、大椎、翳风,恢复期采用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耳后疼痛积分、急性期疼痛持续时间、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总体疗效。结果:两组疼痛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均能缩短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及患者病程,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血配合针刺治疗急性面瘫伴耳后疼痛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6.67%;两组治疗后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H-B量表评分、Portmann评分及FDI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与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25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组)126例和对照组(针刺组),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1.27%,针刺组总有效率79.37%,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急性期针灸组有效率96.23%,针刺组有效率83.33%;静止期针灸组有效率91.84%,针刺组有效率76.60%;恢复期针灸组有效率79.17%,针刺组有效率76.00%。急性期与静止期的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虽针灸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率,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Liu LA  Zhu ZB  Qi QH  Ni SS  Cui CH  Xing D 《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更优方法。方法:将131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44例)针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等穴;电针组(45例)取穴及针刺方法与针刺组相同,并在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针药组(42例)在急性期内口服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静止期、恢复期按针刺组方法治疗。以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判定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1、3个月时患者未愈率。结果:针刺组愈显率为79.6%(35/44),电针组为93.4%(42/45),针药组为78.6%(33/42),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5)。针刺组病位在鼓索以上者痊愈率为54.2%(13/24),电针组为85.2%(23/27),针药组为48.0%(12/25),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1),各组鼓索以下者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和针药组(均P0.01)。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疗效较好,提示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宜电针早期介入。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中26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健侧对应穴,15例静止期患者采用浅刺法针刺患侧,2例恢复期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并与36例常规针灸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取穴相同.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所需平均疗程为2.7个,对照组为4.0个,两组在治疗疗程上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刺、穴位注射、罐疗、电针、TDP等"五联法"治疗急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与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5名,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急性期患者(即发病1至7天为急性期的患者,n=25),B组为静止期患者(即发病8至15天为静止期的患者,n=25),C组为恢复期患者(即发病15天以上50天以内的患者,n=25)。各组行针刺、穴位注射、罐疗、电针、TDP等"五联法"治疗方案后按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与症状积分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B、C共3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受试者各自治疗前后均进行H-B量表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及前两个疗程的3组受试者H-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个疗程时,3组受试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实施针刺治疗最佳。  相似文献   

15.
彭新  俞华 《光明中医》2016,(5):691-69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取穴阳白、颧髎、丝竹空、颊车、地仓、翳风、下关等进行毫针透刺法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电针刺激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四穴,均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总体评分及局部评分表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疗法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有一定疗效,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针针刺眼睑局部联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面瘫恢复期眼睑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面瘫恢复期眼睑闭合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穴取患侧攒竹、阳白、瞳子髎、四白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睑局部微针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每周5次,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8.0%(39/50,P0.05)。结论:眼睑针联合常规针刺能促进面瘫恢复期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H-B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8.
面瘫急性期独取少阳经穴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特立  张伟  李艳 《中国针灸》2010,30(6):461-464
目的:对比贝尔面瘫急性期独取少阳经穴与常规取穴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发病3天内贝尔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发病第3天开始至14天独取少阳经穴患侧风池、翳风、完骨等穴,15天后常规取双侧合谷,患侧风池、曲池、阳白等穴治疗;对照组一直采用常规取穴治疗。两组均应用强的松口服。比较发病第3天和第60天时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第3天、第14天面神经电图(ENoG)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H-B分级改善及治愈率[95.0%(57/60)]优于对照组[83.3%(50/60)];治愈病例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34.21±8.026)天,对照组(42.78±9.029)天,观察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服强的松基础上,急性期独取少阳经穴针刺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优于常规取穴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翳风穴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观察组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面瘫急性期以甲钴胺注射液于翳风穴进行穴位注射能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痊愈时间,提高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20.
张莉芳  高海燕  耿巧 《河北中医》2011,33(3):401-403
目的观察超早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疗程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在急性期予患侧浅刺治疗,静止期和恢复期常规辨证针刺,并西医常规及超短波治疗,对照组84例,急性期不予针刺,其他治疗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3、4、6周时对2组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对2组6周内痊愈率与痊愈所需平均天数进行比较,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2周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3、6周2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91.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所需平均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神经炎超早期给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