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z负荷对大鼠膈肌收缩性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肌作为呼吸运动的驱动泵,在正常机体供氧及运动负荷时协助偿清氧债、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呼吸肌疲劳(主要是膈肌疲劳)是运动耐力下降,运动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也是飞行耐力及飞行寿命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膈肌锻炼可以提高飞行人员抗 Gz负荷的能力。目前,国内尚无在 Gz负荷下膈肌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研究。本文以体外膈肌收缩试验方法,观察了 Gz负荷对大鼠膈肌收缩性能的影响, Gz负荷后部分膈肌超微结构的变化,还观察了辅酶Q_(10)对 Gz负荷膈肌疲劳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囊式抗荷系统的+Gz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离心机上,研究新型囊式抗荷系统的抗荷性能,评估其抗荷作用.方法 6名男性被试者采用本囊式抗荷系统不做抗荷动作(AGSM),暴露于10~15 s的梯形+Gz曲线后,再暴露于+5~9 Gz 模拟空战动作曲线(SACM) ,并伴随腿部适度收紧.结果得到了该先进囊式抗荷系统的+Gz防护作用和被试者的+Gz时间耐力.本抗荷系统的抗荷效果为5.33±0.26 G,均顺利通过了+5~9 Gz SACM,且用力程度和疲劳程度均较低.结论本抗荷系统+Gz防护效果良好,其配套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志愿者暴露于-1.5 Gz持续5 s与+Gz持续10 s离心机加速度作用下,腿部加压套带(压力20 k Pa)对推拉效应(PPE)的防护效果。方法 分别测定5名志愿者预先无-1.5 Gz作用时的基础+Gz耐力,预先有-1.5 Gz作用时的基础+Gz耐力及分别采用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腿部加压套带并做HP动作时的+Gz耐力。结果 预先-1.5 Gz作用使基础+Gz耐力下降(1.55±0.11)G(P0.01),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及二者结合使用时分别增加+Gz耐力(1.25±0.25)G、(1.25±0.25)G、(2.40±0.29)G(P0.01);分别采用HP动作、腿部加压套带及二者结合使用时耐力终点+Gz暴露时的HR均显著高于其前-1.5 Gz暴露时。结论 证实了腿部加压套带对PPE的防护效果,对PPE防护装备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言 以离心机进行的研究和评定方法,需要有与战斗更为相关的+Gz分布方案。本文描述一种称为战术空中战斗动作(TACM)的模拟空战动作。假设可以设计出一种真实的和可以重复的离心机上的模拟空中战斗动作方案,借以进行对持续高+Gz的研究和评定。方法 TACM是由+9Gz×5s,+5Gz×1s,+8Gz×5s,和+4Gz×2s组成。4个周期的TACM与4个周期的广泛采用+4.5Gz~+7Gz和+5Gz~+9Gz模拟空中战斗动作(SACM)相比较。在这项研究中,有15位离心机受试者参加,穿用CSU-13B/P抗G服装。结果 仅在TACM时有4例发生G-LOC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飞行员做HP动作对抗推拉效应(push-pull effect,PPE)的离心机训练方法. 方法 依据实际空战机动飞行中记录的推拉动作(push-pull maneuver,PPM)飞行参数,在载人离心机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HP动作对抗PPE训练.受试者为6名飞行员.训练分3日进行,第1日采用预编程模式,飞行员穿抗荷服训练HP动作,载荷为+Gz增长率和下降率均为3 G/s、峰值分别为3、5、6、7G各持续10 s的曲线.第2日采用预编程模式,载荷为一组-1Gz持续5 s与+Gz分别为3、5、6、7G各持续10 s,G值增长率为2 G/s,下降率为1 G/s的PPM曲线,飞行员在-1Gz时采用HP动作的呼吸方式呼吸,从-1Gz向+Gz开始转换时即做较用力的HP动作,并随着+Gz的增加逐渐加大用力程度.第3日采用闭环模式,进行+3、+5、+8 Gz各持续10 s的HP与PHP动作训练.记录飞行员的+Gz耐力、心率(heart rate,HR)、呼吸率(breathing rate,BR)、双腿蹬力(muscular force of legs,F1egs)等指标的变化,并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自身对照t检验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 第1日,6名飞行员采用HP动作,均完成了+7 Gz持续10 s离心机训练,其中1名飞行员因曾患椎间盘突出,退出后续训练.第2日,5名飞行员均完成了HP动作对抗PPE训练,通过了-1Gz持续5 s,至+3、+5、+6、+7 Gz持续10s的PPM训练.第3日,5名飞行员均完成了HP与PHP动作+8 Gz持续10 s训练.随+Gz值的增加,Flegs明显高于前一次+Gz暴露时(F=127.047~322.488,P<0.01),HR、BR均显著高于+1 Gz安静时(P<0.01).各+Gz暴露时的Flegs、HR、BR在3个训练日之间无显著差异;-1Gz暴露时的HR、BR均显著高于+1 Gz安静时(P<0.01).飞行员主诉HP动作对抗PPE的离心机训练明显提高了对抗PPE的能力和信心. 结论 采用本研究建立的HP动作对抗PPE的离心机训练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飞行员对抗PPE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男、女受试者的基础及紧张+Gz耐力,分析和探讨+Gz耐力的性别差异.方法 6名女性和7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参加了本项研究.首先用微压表检测最大呼气压力,然后在载人离心机上完成基础+Gz耐力、使用抗荷装备并做PHP抗荷动作时的紧张+Gz耐力测试.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男性受试者的最大呼气压力为(26.6±5.4)kPa,显著大于女性受试者[(19.7±5.8)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P=0.047).女性受试者的基础耐力为(3.50±0.32)G,比男性受试者[(3.30±0.20)G]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835).女性受试者的紧张+Gz耐力为(6.00±0.55)G,显著小于男性受试者[(8.50±0.0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0,P=0.000). 结论 男、女受试者的基础+Gz耐力差异不显著,但男性受试者的紧张+Gz耐力高于女性.呼吸肌力量小、抗荷服不合身及缺乏离心机试验经验等是影响女受试者G耐力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HP动作对模拟推拉效应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利用下体正压在单轴向离心机上模拟推拉动作 ,观察提前做HP动作对推拉效应的防护效果。 方法 志愿者 10名 ,分为L 1动作试验组和HP动作试验组。先测定两组受试者的基础耐力 ;然后受试者穿抗荷服 (L 1动作组穿KH 3、HP动作组穿KH 7) )充气 4 0kPa(30 0mmHg) 持续 1min ,卸压后立即启动离心机 ,测定两组受试者下体正压卸压后的松弛耐力 ;再分别测定L 1动作组和HP动作组下体正压结束后立即做抗荷动作的 +Gz 耐力。 结果 下体正压卸压后HP动作组 +Gz 耐力下降 0 .70G (P <0 .0 1) ,L 1动作组耐力下降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下体正压卸压后采用抗荷收紧动作可使受试者的 +Gz 耐力显著升高 ,HP动作组提高程度为 3.4 0G(P <0 .0 1) ,L 1动作组为 2 .6 0G (P <0 .0 1)。下体正压卸压后采用L 1动作的耐力的增高程度比采用HP动作低 0 .8G (P <0 .0 5 ) ,采用HP动作最多可以使受试者 +Gz 耐力增加 3.75G ,且主诉疲劳程度低。 结论 提前做HP动作可以对推拉效应造成的G耐力下降进行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呼吸肌和双下肢肌肉力量,使用经验公式估算+Gz耐力,对比分析男、女飞行学员之间的抗荷耐力差异,探讨使用抗缺氧能力检测仪进行抗荷耐力地面测试的方法. 方法 检测了32名女飞行学员和30名男飞行学员的心-眼距、最大呼气压力、最大吸气压力、双下肢蹬力,以及平静时和做HP、PHP动作时的收缩压;估算了受试者使用抗荷装备做抗荷动作时的+Gz耐力. 结果 男飞行学员的心-眼距、最大呼气压力、最大吸气压力和双下肢蹬力均显著大于女飞行学员(t=4.852~6.762,P<0.01).男飞行学员做PHP动作时的+Gz耐力大于女飞行学员(t=2.226,P=0.034),但男、女飞行学员做HP动作时的G耐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 结论 ①女飞行学员的呼吸肌和双下肢肌肉力量素质不如男飞行学员.②与男飞行学员相比,女飞行学员心-眼距小,做HP抗荷动作时的收缩压低,这可能是男、女飞行学员穿抗荷服、做HP抗荷动作时G耐力相差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女飞行学员呼吸肌力量小,不适应抗荷正压呼吸,因此在使用抗荷正压呼吸并做PHP动作的耐力比男飞行学员低.③做抗荷动作时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待继续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测量成功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贴近实战化训练模式的模拟复杂空战机动(ACM)离心机训练方法。方法调研提炼飞行训练中典型的载荷参数,编制模拟复杂ACM离心机加速度曲线, 7 G曲线为+4.5 Gz 10 s→+2 Gz5 s→+7 Gz 10 s→+3 Gz 5 s→-1 Gz 5 s→+4 Gz 5 s→+3 Gz 10 s→-2 Gy/+5 Gz 5 s,8 G曲线为+4.5 Gz 10 s→+2 Gz 5 s→+8 Gz 10 s→+3 Gz 5 s→-0.5 Gz 5 s→+4.5 Gz 5 s→+3 Gz 10 s→-2 Gy/+6 Gz 5 s,9 G曲线为+4.5 Gz 10 s→+2 Gz 5 s→+9 Gz 10 s→+3 Gz 5 s→0 Gz 5 s→+5 Gz5 s→+3 Gz 10 s→-2 Gy/+7 Gz 5 s。受试者为12名健康男性,结合HP动作呼吸方式进行了持续12周的针对腿部、腹部、腰部和颈部肌肉的力量训练。12名受试者采用7 G曲线,在力量训练前和力量训练后进行了离心机训练;力量训练后,10名受试者采用8 G曲线、9名受试者采用9 G曲线,进行了离心机训练,记录分析复杂加速度耐力、疲劳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力量训练前10名受试者完成了7 G曲线,力量训练后12名均完成了7 G曲线,且疲劳评分显著低于体能训练前(P0.01);9名受试者完成了8 G曲线;7名受试者完成了9 G曲线;训练时的呼吸疲劳评分9 G与8 G曲线分别显著高于8 G与7 G曲线(P0.05),腿部疲劳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建立了离心机模拟复杂ACM训练方法,ACM曲线包含有侧向加速度及推拉动作,兼顾最高载荷并高低搭配,有利于提高飞行员进行长时间复杂空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受试者暴露于±Gx或±Gy与+Gz复合离心机加速度作用下,复合加速度对人体抗荷耐力的影响和相关生理变化。方法分别测定6名受试者在单独+Gz作用,以及+2.5 Gx/+Gz、-1Gx/+Gz、+2 Gy/+Gz,-1 Gy/+Gz复合加速度作用时的基础+Gz耐力,观察加速度耐力情况和相关生理变化。三轴向加速度增长率均为1 G/s,峰值作用时间10 s。加速度作用过程中,受试者采用HP动作的呼吸方式,但呼气不用力,不收紧上身和腿部肌肉。结果 -1 Gy/+Gz、-1 Gx/+Gz的复合作用对基础+Gz耐力没有显著影响;+2 Gy/+Gz的复合作用时基础+Gz耐力增加(0.54±0.10)G(P0.01);+2.5 Gx/+Gz的复合作用时基础+Gz耐力增加(0.63±0.31)G(P0.01);心率、呼吸率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Gy/+Gz暴露时会出现不对称的视力丧失,+2.5 Gx/+Gz作用时,受试者感觉眼球前凸、压迫眼睑,眼睛有充血感。结论在采用HP动作呼吸方式的条件下,-1 Gy/+Gz、-1 Gx/+Gz复合作用对基础+Gz耐力无显著影响,+2 Gy/+Gz、+2.5 Gx/Gz的复合作用能够增加+Gz耐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高原抗荷体能训练对+Gz耐力的影响,探讨高原抗荷体能训练对保持+Gz耐力的作用. 方法 1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为对照组与训练组,每组各6名.在海拔3780 m的高原,对照组不进行抗荷体能训练,训练组按照制定的高原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在氧浓度为25%~27%o的富氧室内进行训练.进入高原第2周、第4周、第6周,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上对受试者进行HP动作+Gz耐力值检测.进入高原前和回到平原后分别在载人离心机上进行基础+Gz耐力值和HP动作+Gz耐力值测试. 结果 ①在高原驻训期间,对照组HP动作提升+Gz耐力值呈持续下降趋势,第6周明显低于第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训练组第2周、第4周和第6周HP动作提升+Gz耐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受试者第6周与第2周HP动作提升+Gz耐力值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9,P=0.012).②2组受试者高原驻训后离心机测试的基础+Gz耐力值比驻训前均有降低;对照组高原驻训后离心机测试的HP动作+Gz耐力值比驻训前明显降低(t=5.196,P=0.014),训练组高原驻训后比驻训前明显提高(t=2.712,P=0.042).2组受试者高原驻训前后HP动作提升+Gz耐力值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0,P=0.008). 结论 高原驻训期间,在富氧体训室系统开展抗荷体能训练能够有效保持+Gz耐力.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在海军空中作战中心进行+Gz训练时,对暴露于离心机加速度环境的飞行员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从+Gz中恢复心脏功能的研究,以确定吸烟的飞行员心率(HR)恢复的动态特征。方法 共分析了13名飞行员的心电图数据。所用方案包括慢增长率G(GOR,0.1G/s)暴露。受试者处于放松状态,直到出现60°角光感消失,然后作抗G动作,直到受试者Gz耐力顶点(抗荷服不充气)。从开始运行前和达到+Gz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发利用高性能载人离心机的功能,进行推拉效应(PPE)模拟方法的研究。方法推拉动作(PPM)加速度曲线的参数设为:Gmin为-1Gz持续5s,Gmax范围为从+2.5Gz持续10s开始按0.25Gz的幅度递增,对编制的模拟PPM加速度曲线进行试运行后,以12名战斗机飞行员和6名志愿者为受试者,分别测定了在预先有和无-1Gz5s作用情况下受试者的基础+Gz耐力。结果 -1Gz的产生会附带产生+1Gx和+0.5Gy,能够为人体所耐受。预先暴露于-1Gz5s后所有受试者的基础+Gz耐力均显著下降,志愿者组平均下降(0.87±0.13)G(P0.01),飞行员组平均下降(0.95±0.25)G(P0.01)。1名志愿者和1名飞行员受试者在PPM暴露的"拉"阶段发生加速度导致的意识丧失(G-LOC)结论在高性能载人离心机上初步建立推拉效应模拟方法,为后续的推拉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贴近实战化训练模式的连续推拉动作(PPM)离心机训练方法。方法调研提炼飞行训练中典型的PPM载荷参数,编制离心机模拟连续PPM曲线。16名战斗机飞行员作为志愿者,A组6名,采用-1Gz/3s→+6Gz/10s→2Gz/10s→0Gz/3s→+4.5Gz/10s→2Gz/10s→0.5Gz/3s→+5 Gz/10s连续PPM曲线,B组10名,采用-1Gz/3s→+6Gz/10s→2Gz/10s→0Gz/3s→+4.5Gz/10s→2Gz/10s→-1Gz/3s→+7Gz/5s连续PPM曲线(根据A组建议对曲线进行了改进),进行了HP动作对抗连续PPM离心机训练。志愿者在相对-Gz(小于+1Gz)暴露时采用HP动作的呼吸方式,在向+Gz转换时开始做较用力的HP动作,记录分析+Gz耐力、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A组6名志愿者均完成了连续PPM离心机训练,对PPM曲线提出了改进建议。B组9名志愿者采用改进的连续PPM曲线完成离心机训练。两组在相对-Gz时的HR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连续PPM暴露时的HR变化趋势说明心血管调节有持续效应,其适应负荷有滞后。结论建立了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连续PPM离心机训练方法,模拟连续PPM曲线中不同水平-Gz与+Gz交替作用的模式更能体现实战化训练中长时间反复空战的特点,将应用于后续飞行员离心机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近红外光谱仪对推拉动作后的大鼠进行脑血氧饱和度 (%SaO2 )的无损监测。方法 :用近红外光谱仪和血气分析仪同时测定缺血缺氧大鼠头部血流的吸光强度和血氧饱和度 ,绘制出吸光强度差值与血氧饱和度差值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关系曲线 ,推测出高 +Gz和推拉动作后脑血氧饱和度。结论 :高 +Gz和推拉动作组分别与 0Gz组比较 ,脑血氧饱和度降低 ;推拉动作后脑血氧饱和度降低更明显。结论 :用近红外光谱仪可以无损监测推拉动作后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正加速度(+Gz)暴露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影响.方法 28只8周龄雄性SHR及14只8周龄雄性Wistar Kyoto大鼠(WKY)随机分为6组:SHR+ Gz暴露组(SHR+ Gz)7只,SHR对照组(SHR-C)7只,替米沙坦治疗SHR+ Gz暴露组(TT-SHR+Gz)7只,替米沙坦治疗SHR对照组(TT-SHR-C)7只,WKY+ Gz暴露组(WKY+ Gz)7只,WKY对照组(WKY-C)7只.+Gz暴露采取+5 Gz持续10 s和+9Gz持续10 s交替3次进行,+Gz作用总时间94 s,Gz增长率为1 Gz/s.休息20 min后,重复暴露1次,连续进行7d暴露.对照组大鼠不进行+Gz暴露.结果 替米沙坦治疗后,两组服药大鼠SBP降低至正常水平.每日+ Gz暴露后1h,WKY+ Gz大鼠SBP与WKY-C大鼠相比无明显变化.SHR+ Gz大鼠从+ Gz暴露的第1天至第7天,暴露后1h的SBP始终高于SHR-C大鼠(P<0.01).TT-SHR+Gz大鼠在+ Gz暴露开始后的第1,2天,暴露后1h的SBP出现了一过性下降,第3天以后该现象消失.每日+Gz暴露后6h,两组SHR的SBP均可恢复至每日+Gz暴露前水平.结论 SHR在+Gz暴露后可产生明显的SBP升高反应,替米沙坦可抑制该反应,可能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呼吸肌耐力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呼吸肌疲劳及其效应 呼吸肌分为吸气肌和呼气肌,吸气肌主要是膈肌、肋间外肌和胸锁乳突肌,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另外还有辅助呼吸肌包括颈部、背部及肩部肌肉.  相似文献   

18.
3年来,德克萨斯州布鲁克斯空军基地的阿姆斯特朗实验室(AL)离心机的研究者对女性加速度组受试者的+Gz耐力和模拟空战动作(SACM)耐受性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包括了相关的标准、先进的+Gz防护装备和入选身体适应参数水平。女性加速度耐力增强(FATE)计划是美国空军对1993年美国国防部长下令将战斗机飞行任务向女性开放的响应。该计划完成的内容包括:①为了使体型较小的空勤人员适应批准进入JPATS和未来高性能飞机的条件,设计和制作特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噬对持续性正加速度(+Gz)暴露大鼠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及学习记忆、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体质量180~200 g的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配对原则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10 Gz/3 min暴露后即刻组(+10 Gz/3 min组)、+10 Gz/3 min暴露后1 d组(+10 Gz/3 min 1 d组)、+10 Gz/3 min+3-MA组、+10 Gz/3 min 1 d+3-MA组,每组各6只。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脑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行为学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同时观察自噬抑制剂3-MA的干预作用。结果 +10 Gz/3 min组、+10 Gz/3 min 1 d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水平、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ON组、+10 Gz/3 min+3-MA组、+10 Gz/3 min 1 d+3-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Gz/3 min 1 d组LC3-Ⅱ蛋白表达水平低于+10 Gz/3 min组,+10 Gz/3 min 1 d组Beclin-1、LC3-Ⅱ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10 Gz/3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Gz/3 min组、+10 Gz/3 min 1 d组正确反应次数、总得分少于CON组、+10 Gz/3 min+3-MA组、+10 Gz/3 min 1 d+3-MA组,且+10 Gz/3 min组少于+10 Gz/3 min 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Gz/3 min组、+10 Gz/3 min 1 d组总反应时间、中央格停留时间长于CON组、+10 Gz/3 min+3-MA组、+10 Gz/3 min 1 d+3-MA组,且+10 Gz/3 min组长于+10 Gz/3 min 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自噬活动增强会对+Gz暴露大鼠学习记忆及行为能力造成损伤,而抑制自噬可显著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正负加速度 (±Gz)交替暴露对大鼠心肌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 ,探讨该条件对心脏的危害。 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组和±Gz 交替暴露组。经动物离心机相应暴露后即刻麻醉采血 ,测定各组大鼠心肌酶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含量。 结果  +Gz组和±Gz 交替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 ,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和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均显著增加(P <0 .0 1) ;两实验组间比较 ,CK、CK MB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Gz 交替暴露组的LDH和α HBD两项指标呈现上升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在 +Gz 组和±Gz 交替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实验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Gz及±Gz 交替暴露均可使心肌酶及SOD、MDA含量有明显变化 ,且±Gz 交替暴露的作用更为明显。提示±Gz 交替暴露对心脏的有害影响较单纯 +Gz 暴露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