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于消毒供应科室实施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消毒供应室于2014年5月‐2015年6月实施一般护理管理模式,于2015年8月‐2016年9月实施PDCA护理质量控制模式,同时选取上述时间段内科室在职护理人员共37例,总结两年内科室医护人员对护理质量评价,总结满意度表现,对比两组医护人员自身业务能力评分及院内感染率。结果第一年度间,医护工作者对于科室护理管理模式满意度为67.57%,第二年度医护人员满意度为91.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年度职业防护、风险管理、细节控制及质量检验等指标评分均低于第二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年度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科室工作者对于器械分类与回收、消毒灭菌知识、质量检查及无菌意识等指标评分第二年度均高于第一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年度,该院出现的院内感染例数共69例,其中因医疗器械灭菌质量较差而导致的院内感染发生24例(34.78%);第二年度经消毒供应科室实施PDCA护理质量管理后,该院感染例数共71例,其中因医疗器械质量导致的院内感染率仅为6例(8.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室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价,医护人员表示对管理模式感到满意,且自身专业技能得到提升,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方法以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83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2008年3-12月在儿科病房住院的186例为研究组,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服务满意度为97.3%,对照组为76.5%,研究组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0);PDCA护理质量评分研究组为(89.1±5.6)分,对照组为(71.2±5.8)分,PDCA评分值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ICU护理质量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护理舒适度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干预后风险控制、专业护理、感染控制、技术操作、应急能力等护理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 213、6. 241、5. 290、4. 292、4. 918,P <0. 05);观察组患者总体舒适度、对ICU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 00%vs 83. 33%、93. 33%vs71. 67%,P <0. 05)。结论:对ICU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本院心内科三病区收治的628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有无采用介入上肢垫进行术后穿刺部位护理,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98例(介入上肢垫护理)和对照组330例(非介入上肢垫护理)。通过护理记录对两组术后6 h穿刺部位疼痛、肿胀、出血、指端紫绀等局部症状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局部疼痛、肿胀、出血等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介入上肢垫能有效减少TRI术后患者肢体的局部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余洁明  邢刚  黄沛珍 《吉林医学》2014,(13):2910-29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升泌尿外科病房护理服务满意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泌尿外科患者60例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有护理操作技能、服务态度、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及专业知识,后采用PDCA方式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结果:PDCA循环后与循环前的操作技能满意度分别为(91.5%vs70.7%),服务态度满意度(91.5%vs79.3%),人文关怀满意度(93.1%vs81.0%)、健康宣教满意度(89.7%vs74.2)及专业知识(87.9%vs70.7%),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可有效提升泌尿科患者对操作技能、服务态度、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及专业知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50 mg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植入双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06~2009-12入选146例冠脉真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植入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术后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每日75 mg(对照组,n=71)或150 mg(实验组,n=75)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30 d,30 d后所有患者接受每日75 mg的氯吡格雷治疗直至术后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以及支架植入特征,并进行随访(12-24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和出血事件。结果实验组心梗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0%vs 15.5%,P=0.042;6.67%vs 12.68%,P=0.048)。两组间全因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 2.82%,P=0.873)。实验组主要终点事件绝对风险较对照组降低8.99%(P=0.037)。实验组近期、远期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vs 2.82%,P=0.049;1.33%vs 4.23%,P=0.042);两组间严重出血(1.33%vs 0,P=0.343)、轻微出血(2.67%vs2.82%,P=0.873)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50 mg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冠脉分叉病变双DES植入的患者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研究静脉溶栓联合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静脉溶栓联合冠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联合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与本试验的血液透析患者共80例,按患者入院单双号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01)。观察组患者经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其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P=0.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4,P=0.001)。结论:医院血液透析患者在临床护理中接受PDCA循环管理,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能够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要求,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较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TFI)相比,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自1989年Kiemeneij首次报道以来,TRI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很多大的中心TRI已占整个介入治疗病人的90%以上。但由于桡动脉较细,经上肢途径弯曲,因此,需要操作技术高,限制其应用,其中最主要的是担心ALLEN试验异常(阴性)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闭塞、压迫引起手部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效果.方法 观察210例接受桡动脉途径(TRI组)及170例接受股动脉途径(TFI组)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迷走反射、排尿困难、急性血栓、心包填塞等发生情况及护理特点.结果 两种途径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急性血栓、心包填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I组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和排尿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T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肾内科15名护理人员进行PDCA循环专科护理培训,然后比较PDCA学习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医疗差错率、护理工作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以出院患者为主要调查对象,应用PDCA前,科室的满意度为80%,而PDCA应用之后为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与应用PDCA前相比,应用PDCA后医疗差错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DCA前护理工作质量评分(87.5±3.4)分,应用PDCA后护理工作质量评分(94.2±7.4)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42)。结论: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差错,显著提升肾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PP)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并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n=180)和非冠脉狭窄组(n=72);根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病(EH)史分为EH组(n=164)和非EH组(n=88).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 vs 53.4%,P=0.000);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28.7%vs 5.7%,P=0.000;29.3%vs 9.1%,P=0.000);冠脉狭窄组动态各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并且各动态PP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动态PP、白日动态PP、夜间动态PP、年龄均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密切.且夜间动态PP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动态PP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延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延迟组配合使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延迟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死亡率和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适合延误早期介入治疗后有严重狭窄和完全梗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该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选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出血情况。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消化道出血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出血症状,加快患者溃疡创面的愈合,可作为配合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肾多发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2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护理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20%);PDCA循环护理组的满意度(96%)高于对照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肾造瘘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与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肿胀的观察与护理方式。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后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术肢肿胀消退的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和血压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肿胀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降低了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肢体肿胀发生率,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5例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拒绝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抢救成功率(76.00%)(P0.05);治疗组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治疗组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病例明显比对照组保守治疗的病例少(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35例,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ROC曲线对TRI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2年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以最佳截断值(23.05)将患者分为高TRI组86例及低TRI组149例,比较两组术后预后情况。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SYNTAX评分逐渐加大(P<0.05);相较于低TRI组,高TRI组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更高(P<0.05)。结论 TRI可有效评估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同时可有效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该院2015年5月引入护士分层管理模式,2015年1月‐2015年4月为实施前,2015年5月‐2015年8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技能及对病情掌握情况考核结果。结果实施后,整体护理评分、病室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文件评分及健康教育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无不满意患者,满意率达到100.0%,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及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该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35例和随机抽取35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的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尿蛋白/尿肌酐(P/C)比值(分为轻度异常组和异常组),比较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介入治疗后预后情况。结果肾功能不全组多支血管病变多见(71.4%和48.6%,P0.05),其中,3支血管病变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5.7%和14.3%,P0.05)。P/C异常组病变明显高于P/C轻度异常组(73.3%,53.3%和70.0%,40.0%,P0.05)。肾功能不全组介入治疗操作时间、支架个数及造影剂用量上有明显区别(P0.05)。肾功能不全组中,14例胸痛复发,P/C异常组9例,P/C轻度异常组5例,P/C异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C轻度异常组(60.0%和25.7%,25.0%,P0.05),其中,11例重复冠脉造影,7例示支架内再狭窄,予再次介入或冠状动脉搭桥(CABG),2例心源性死亡。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冠脉病变严重,且介入治疗相对复杂,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以作为判断远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