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5例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特点:关节边缘骨侵蚀、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改变、软骨下骨硬化、骨性强直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CT检查可准确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6例表现为单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髂骨侧关节面毛糙伴骨质硬化,3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硬化、毛糙,邻近骨质不同范围骨质硬化,关节面下可示小囊状透亮影。16例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硬化,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缩窄。6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形成骨性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有敏感性。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对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与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民医院2012—2015年诊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患者均在同日完成MRI和螺旋CT骶髂关节扫描,观察两种诊断方式在骶髂关节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结果CT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为15.0%,MRI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为36.0%,MRI明显高于CT诊断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826);在0级、Ⅱ级、Ⅲ级、Ⅳ级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方面,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增生硬化的诊断明显高于MRI,二者比较,P0.05,MRI对骶髂关节突病变、骨髓水肿的诊断明显高于CT,二者比较,P0.05,在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诊断中,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方面优势各异,MRI有利于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病变的检出,CT有利于关节病变整体评估的检出,临床中可以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以ASAS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43例发生骶髂关节病变。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P<0.05)。MRI对Ⅰ级、Ⅱ级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囊肿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和CT,其不仅能够有效检出骶髂关节病变,而且能对不同分级、不同类型骶髂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对25例临床证实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尤其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意义优于X线。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MS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图像后处理,参照纽约诊断标准分析评级,并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病程组患者骶骨关节CT表现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3例,占8.82%;Ⅱ级10例,占29.41%;Ⅲ级16例,47.05占%;Ⅳ级5例,占14.70%。不1同年龄组和不同病程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明显不同,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作出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实施CT、MRI医学影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病变程度(0、I、II、III、IV级),并对骨质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CT、MRI检查II级及以上病变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I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敏感性(32.61%)显著高于CT(1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异常检出率显示CT显著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相较于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是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而MRI可以对关节软骨异常、脂肪沉积以及骨髓水肿的改变更好的显示,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CT扫描的选择和影像分析方法。方法 收集 980例疑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X线及CT资料为研究对象 ,对二者的诊断及征象显示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 X线显示 5 0 2例异常 ,CT显示 5 79例异常。在X线诊断为 0~Ⅳ级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组中 ,CT结果与之符合的比率分别为 43 %、3 5 %、48%、71%和 78%。根据CT所示可以分别将 5 7%、2 9%、3 3 %X线平片诊断正常及Ⅰ、Ⅱ级病变的病例提高 1~ 3个诊断级别。结论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 ,因而有助于对较早期病变的及时和准确定级 ;而对于X线上病变表现明显的病例 ,如果单为诊断则无做CT检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结果 CT扫描检出率为80.5%,MRI扫描检出率为100%,MRI扫描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在≤Ⅱ级病变中,MRI发现例数显著多于CT扫描,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MRI能发现更多Ⅱ级前病变;≥Ⅱ级病变,二者之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MRI显示明显优于CT,可用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CT导引下的骶髂关节造影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的骶髂关节造影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和15例腰腿痛的志愿者进行CT导引下的骶髂关节造影,造影后行CT扫描、X线拍片并填写疼痛图。结果骶髂关节CT扫描显影良好,X线片影像欠清晰。2例有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CT扫描发现有造影剂外溢及隐窝。本组共14例感造影后穿刺侧臀部及大腿后上方酸痛,5例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诉造影术引发的疼痛与术前疼痛部位相同。结论CT导引下的骶髂关节造影术与传统的造影方法相比,即避免了过多接触X线照射引起的伤害,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临床诊断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软骨病变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AS组),对患者行骨盆正位片和MR序列扫描(STIR、T1WSE、T2WSE、3D-WATS)。另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相同参数下的MR扫描,对比观察两组骶髂关节软骨表现,并测量对照组骶髂关节软骨厚度。结果 3D-WATS序列显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软骨呈不规则增粗、扭曲、中断。该序列可分辨出正常骶侧软骨、髂侧软骨及两者之间的间隙。对照组骶侧软骨厚度[(1.38±0.17)mm]大于髂侧软骨厚度[(0.81±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P<0.001)。结论 3D-WATS序列可显示骶髂关节软骨破坏,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误诊原因,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一2011年7月收治并误诊的强直性脊柱炎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同期收治AS121例,63例曾在外院及本院误诊,误诊率52.1%。本组因腰骶部疼痛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肌劳损8例;因四肢外周关节肿痛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14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跟腱炎6例,跟骨骨刺4例,化脓性关节炎2例;因虹膜炎误诊为单纯性虹膜炎1例;5例未明确诊断。结论加强对As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认真查体,及时行骶髂关节CT检查、HLA.B27检测是早期诊断AS、降低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腰椎活动性炎症的MR表现,及其与骶髂关节CT分级的关系.方法 64例AS患者.行MR腰椎矢状STIR/SPIR及T1脂肪抑制延迟增强扫描,分析腰椎炎症MR表现(包括急性椎体炎、椎间盘炎、关节突关节炎及附着点炎).椎体炎按Berlin评分分析.40例同时行骶髂关节CT平扫,按修订的纽约标准分级,与腰椎炎症、椎体炎行相关分析.结果 64例AS患者,椎体炎42例,椎间盘炎6例,关节突关节炎37例,附着点炎32例.腰椎侵犯总阳性率85.9%.其中椎体炎阳性率为65.6%.L1/2阳性率为34.4%,为各腰椎体单位最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的椎体单位中,以L5/S1最重(平均评分1.23分),与T12/L1,L1/2,L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骶髂关节CT分级的患者是否有腰椎炎症活动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CT分级患者椎体炎程度(Berlin评分分布)的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腰椎侵犯并不少见,主要为椎体炎、关节突关节炎及附着点炎.椎间盘炎最少见,椎体炎中以L1/2常见.腰椎是否有炎症活动可能与骶髂关节CT分级无关:椎体炎程度也可能与骶髂关节CT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幼年与成年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61例,统一按1984年强直性脊柱炎纽约修订标准分级,按发病时间分层随机抽取成人强直性脊柱炎(AS)61例作对照,观察病变侵及骶髂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的X线表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变分级:骶髂关节幼年组Ⅱ级25个(23.4%),多于成年组9个(7.7%),Ⅳ级13个(12.1%),少于成年组(43.6%),差异有显著性;髋关节幼年组Ⅲ级19个(46.3%),少于成年组34个(43.6%),差异有显著性;椎小关节Ⅲ级3例(16.7%),Ⅳ级7例(38.9%),均少于对照组;(2)X线征象:骶髂关节间隙增宽,幼年组37个(34.6%),多于成年组13个(11.1%),关节间隙变窄35个(32.8%),关节间隙消失13个(12.1%),关节下缘韧带钙化4个(3.7%),均少于成年组71个(60.7%)、54个(46.2%)、42(35.9%),差异有显著性;髋关节间隙变窄15个(36.6%),少于成年组32个(65.3%),差异有显著性;侵犯脊柱18例(29.5%)少于成年组47例(77.0%),差异有显著性,小关节囊钙化1例(5.6%),椎间盘侧缘钙化1例(5.6%),前纵韧带钙化1例(5脚0),少于成年组28(59.6%)、22(46.8%)、20(42.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侵及骶髂关节、脊柱的X线改变轻于成人,髋关节病变也轻于成人。  相似文献   

16.
背景影像学方法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的检查手段,CT导引技术可为AS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补救手段.目的评估CT导引经皮骶髂关节穿刺活检及关节内注射技术在A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设计非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本实验在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完成.实验选取盆部标本3具(标本组)、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研究室患者18例(AS组)和拟诊早期AS的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ndifferentiatedspondyloarthropathies,uSpA)患者10例(uSpA组).在CT导引下,经臀部皮肤作骶髂关节穿刺,28例患者并作滑膜部活检和注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穿刺的部位和成功率、标本阳性率、治疗有效率.结果盆部标本穿刺到位率67%(4/6),28例患者穿刺到位率96%(54/56).穿刺层面距骶髂关节下缘(1.69±0.63)cm.活检标本获取率88%(46/54),病理检查阳性率92%(22/24).AS组和uSpA组患者的骶髂关节见炎症改变.关节内注射治疗近期有效率79%(22/28).全组病例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发生.结论CT是骶髂关节穿刺有效、安全的导引手段穿刺平面以骶髂关节中、下1/3交界处为宜.对uSpA患者作骶髂关节活检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骶髂关节内注射是AS和uSpA全身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AS患者血清和骶髂关节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30例AS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AS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的血清CTGF水平,AS组患者行CT引导下骶髂关节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TGF的表达情况。结果:AS组骶髂关节组织的CTGF在血管翳炎症细胞及骨髓细胞的胞浆中高度表达,其阳性细胞数为(57.9±42.4)/HP,明显多于正常骶髂关节组织(2.7±2.5)/HP(P〈0.05),AS组血清CTGF水平略低于健康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骶髂关节中存在CTGF的高表达,提示CTGF可能在AS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强直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骶髂关节结核常为单侧发病 ,表现为关节面模糊 ,关节间隙增宽。 32例中 ,6例 ( 18.8% )合并脊柱结核 ,4例 ( 12 .5 % )有关节半脱位 ,31例 ( 96 .9% )见到脓肿 ,5例 ( 15 .6 % )有窦道形成。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的程度及冷脓肿或窦道的位置 ,为制订治疗方案和选择手术入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