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腔注射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和(或)其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异丙酚致小鼠翻正反射消迭持续时间及ED50的影响。方法:①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蝇蕈醇0.5mg/kg、荷包牡丹碱4mg/kg。蝇蕈醇0.5mg/kg 荷包牡丹碱4mg/kg,15min后静注20mg/kg异丙酚,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②57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如下腹腔注射药物后,测定异丙酚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ED50值。结果:腹腔注射0.5mg/kg蝇蕈醇明显延长异丙酚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P<0.05);并降低ED50值(P<0.05);4mg/kg荷包牡丹碱对异丙酚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和ED50值皆无明显影响,但可部分拮抗蝇蕈醇对异丙酚麻醉的增强作用。结:GABAA受体可能不是异丙酚全麻作用的主要靶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预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以探讨缺血耐受形成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四动脉结扎模型及预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等技术,检测各实验组中BDNF表达、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下游蛋白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的水平变化。结果预缺血组BDNF的表达、TrkB和ERK1/2磷酸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升高(P〈0.05),而TrkB受体的拮抗剂K252 a可以降低其升高的激活水平(P〈0.05)。结论预缺血激活BDNF-TrkB-ERK1/2信号通路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与癫痫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脑电图就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Fos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致痫大鼠的Fos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发作后1h,双侧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海马锥体细胞层及注射侧梨形皮质有大量Fos阳性细胞,对侧梨形皮质未检测到Fos表达;侧脑室注射蝇蕈醇可明显抑制齿状回、海马Fos的表达,但梨状皮质Fos表达未受影响。一侧侧脑室注射荷包牡丹碱诱发癫痫发作后1h,双侧梨状皮质有较强的Fos表达,但齿状回、海马未见表达。脑电图也证实马桑内酯及荷包牡丹碱均能诱发棘慢波、尖慢波,蝇蕈醇则能明显抑制这种痫样放电。结果提示,GABAA受体在癫痫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缺血及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脑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的磷酸化(激活)规律以及NMDA受体抑制剂盐酸氯胺酮(开他敏)对其激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四动脉结扎缺血及预缺血模型,给药组大鼠在缺血前20 min腹腔给予盐酸氯胺酮30 mg/kg.用免疫印迹法分析不同条件下大鼠海马ERK5的蛋白表达量和激活情况;焦油紫染色观察缺血及预缺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盐酸氯胺酮显著抑制了预缺血再灌注后ERK5的激活,而ERK5的蛋白表达量在以上相同处理条件下无明显变化;焦油紫染色观察示预缺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预缺血再灌注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NMDA受体有关,为临床治疗脑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比研究Streptozotoein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时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脑缺血30min和再灌注1、3、6h后,扣带皮质和海马CA3区ERK1/2阳性细胞数和神经元凋亡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ERK1/2抑制剂U0126可明显减少ERK1/2的磷酸化和凋亡神经元的数量。Western blot分析可见,在缺血脑组织中磷酸化ERK1/2明显增高,再灌注3和6h糖尿病组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缺血组(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与MAPK家族激活有关,特别是ERK1/2参与了脑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宋远见 《实用新医学》2006,7(12):1063-106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黄芪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脑组织中c—Jun磷酸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黄芪组、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与黄芪合用组及溶剂对照组。采用焦油紫染色、免疫印迹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脑组织c—Jun磷酸化的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组海马神经元损伤非常严重,脑组织中c—Jun磷酸化增高(P〈0.05)。②各给药组与缺血再灌组相比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组织中C—Jun磷酸化有所降低(P〈0.05),其中依达拉奉与黄芪合用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黄芪两药合用比单用依达拉奉或黄芪更能减少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脑组织c—Jun磷酸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中枢γ-氨基丁酸对清醒活动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枢γ-氨基丁酸对清醒活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BRS)的影响。方法应用监测清醒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手段,以Wistar—Kyoto大鼠(WKY)为对照组,SHR为实验组,两组动物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10μmol、蝇蕈醇30μmol、荷包牡丹碱3nmol,观察清醒实验动物腹主动脉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应用改良的Smyth方法,观察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改变。结果与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相比,侧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和蝇蕈醇,可使SHR血压明显下降、BRS明显上升,且使SHR血压下降幅度及BRS增加幅度比WKY大鼠更为显著;侧脑室注射荷包牡丹碱可使SHR血压明显上升,上升幅度比WKY明显,并能使SHRBRS明显下降。结论中枢GABA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功能,机制与激动中枢GAB从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三七三醇皂苷对MCAO大鼠BDNF和Trk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揭示PTS对脑缺血受损神经元的重塑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EZ Longa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根据清醒后所得Longa评分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三七三醇皂苷组(三七舒通胶囊)和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分别于给药后3、7、28 d随机取大鼠6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DNF和TrkB的表达,并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脑组织BDNF和TrkB表达变化均有增高,并随时间的迁延呈下降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三七三醇皂苷组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能上调皮质中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三七三醇皂苷能上调脑缺血后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上调BDNF和TrkB表达对脑缺血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元的重塑,发挥其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永久性前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造永久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造模8周后对大鼠大脑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海马CA1区BDNF以及TrkB的定位、相对定量表达.抽提大鼠海马CA1区组织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对BDNF以及TrkB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永久性前脑缺血8周后,大鼠海马CA1区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锥体细胞的胞浆、胞核及轴突;模型组大鼠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海马CA1区TrkB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胞浆及轴突内;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TrkB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的永久性前脑缺血可增加大鼠海马CA1区BDNF蛋白表达水平,而对其受体TrkB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离体大鼠海马脑片上,通过激活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或阻断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诱导癫痫样放电。方法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暴露于Ⅰ型mGluR特异性激动剂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或GAB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MI),利用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海马CA3区域单个锥体细胞的电活动。结果暴露于DHPG或BMI中的海马脑片CA3区域的锥体细胞均产生癫痫样放电,且两者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离体情况下,破坏神经兴奋性和抑制性系统的平衡可以诱导产生癫痫样放电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头穴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同时检测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B,TrkB),以及黑质中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变化,以探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理。[方法]用纹状体内多位点注射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分别进行头穴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中BDNF、TrkB、CREB水平。[结果]头穴电针治疗组大鼠治疗后较治疗前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黑质内BDNF、TrkB和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治疗组BDNF、TrkB和CREB阳性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电针可明显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增加黑质中BDNF、TrkB和CREB的阳性细胞数。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黑质中BDNF和TrkB的含量,激活神经元信号保护通路从而使CREB活化,促进了BDNF在黑质内的自分泌,保护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再灌注0 min、30 min、3h、6h、12h、1d和3d各时间点,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海马CA3区Akt1的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焦油紫染色分别检测LY294002(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后磷酸化Akt1(p-Akt1)的表达及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30 min,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海马CA3区p-Akt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再灌后3h至峰值,一直持续至3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与相应的再灌注组相比,给予LY294002后,p-Ak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R6 h组和LY294002+ R6 h组的阳性细胞数(个/mm^2)分别为(134.6±7.8)和(54.8±5.1)],海马CA3区的神经元大量死亡[R5 d组和LY294002 +R5 d组神经元数量(个/mm^2)分别为(152.0±17.4)和(62.7±5.1)](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蛋白激酶Akt的持续激活,是海马CA3区神经元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外源性NO供体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和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c-jun N末端激酶3(JNK3)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对再灌注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SNP(5 mg/kg)溶于生理盐水,间隔1.5 h分别腹腔注射3次,第1次注射时间在全脑缺血前30 min。GSNO(100μg/kg)溶于生理盐水,缺血前20 min于侧脑室注射给药。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给予SNP组和缺血/再灌注给予GSNO组,缺血15 min后分别灌注1天或5天。利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和焦油紫染色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磷酸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结果给予SNP组和GSNO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能够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JNK3的磷酸化,并且能显著提高再灌注过程中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存活。结论外源性NO供体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JNK3的磷酸化,进一步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发挥了保护作用。本研究为外源性NO对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KBP51·PHLPP·Akt信号模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Akt磷酸化及海马CAl区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Pulsinelli-Brierley法制作全脑缺血损伤模型,每亚组6只动物,缺血前连续3d侧脑室注射PH结构域且富含亮氨酸重复基序的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PHdo.mainand Leucinerich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s,PHLPP2)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后缺血15rain,再灌注6h,应用免疫共沉淀及免疫印记分别检测PHLPP2、FK506连接蛋白5(FK506bindingprotein5,FKBP51)和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三者两两结合、检测Akt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情况。再灌注5d,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图像分析测定单位面积内染色细胞面积总和。I/R+ASODN组分别与I/R组及I/R+错义寡核苷酸(missense0ligodeoxynucleotides,MSODN)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I/R+PHLPP2MSODN组(1.24+0.24)比较,I/R+PHLPP2ASODN组(1.06±0.01)PHLPP2与Akt间的两两结合水平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I/R+PHLPP2MSODN组(1.68±0.11)比较,I/R+PHLPP2ASODN组(1.04±0.13)FKBP51与Akt间的两两结合水平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I/R+PHLPP2MSODN组(0.58±0.01)比较,I/R+PHLPP2ASODN组(0.76±0.02),P-Akt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Akt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I/R5d+PHLPP2ASODN组[(88-3±2.7)个]与I/R+PHLPP2MSODN组[(20.1±2.5)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KBP51·PHLPP·Akt模块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海马CAl区神经元的迟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剂美金刚(memantine)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制备四动脉结扎(4-VO)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美金刚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后立刻腹腔注射美金刚或生理盐水.焦油紫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存活情况,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海马中p-ERK1/2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神经元死亡增加,p-ERK1/2表达下调;与I/R组相比,美金刚处理组显著降低了神经元的死亡率,同时也明显升高了p-ERK1/2的表达.结论 美金刚抑制了I/R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其机制可能与美金刚抑制突触外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进而激活ER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早期Genistein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溶剂对照组、Genistein处理组.缺血5 min时,溶剂对照组、Genistein处理组分别尾静脉注射二甲基亚砜(l ml/kg)和Genistein(1 mg/kg).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AX-1蛋白的表达,焦油紫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enistein处理组在再灌注3h时HA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与此一致.焦油紫染色结果显示,Genistein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细胞明显增加(P<0.05).结论 缺血早期Genistein对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HAX-1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长时间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血管性痴呆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免疫组化分析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7d组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增多,CA1区BDNF阳性神经元排列密集,着色深,染色清晰;模型组大鼠15d组、1m组、2m组和4m组各时点海马BDNF阳性细胞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显色较浅,有的BDNF阳性细胞呈萎缩状,胞体明显缩小。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7d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增多(P〈0.01),而模型15d组、1m组、2m组及4m组大鼠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模型大鼠各组间比较,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逐渐减少(P〈0.05,P〈0.01),但模型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DNF在VD大鼠脑缺血再灌后早期对海马缺血的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后期BDNF的保护作用减弱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ATP和羟自由基(OH·)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二者的变化与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关系。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10min。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低温组,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6h、48h、96h三个亚组。每组13只动物,其中5只用于海马组织形态学观察,另8只用于ATP、ADP、AMP和OH-含量测定。ATP、ADP、AMP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法,采用水杨酸捕捉法结合高效液相及电化学检测器法测定OH·含量。结果再灌注96h,常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仅为假手术组的5%(P〈0.01),而低温组为假手术组的45%,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常温组各再灌注时间点海马ATP含量和腺苷酸池(ATP+ADP+AMP)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除再灌注6h外,低温组海马ATP和腺苷酸池含量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常温组再灌注6h,海马2,3-DHB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低温组(P〈0.01或P〈0.05),但再灌注48h和96h,三组间海马2,3-DHBA含量已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主要与脑缺血后持续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而低温可通过减轻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起到减少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