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频段功率的影响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6只家兔,分6组(n=6):NS组(生理盐水1 ml.kg-1)、NA组(纳洛酮200μg·kg-1)、LD组(芬太尼10μg·kg-1)、MD组(芬太尼20μg·kg-1)、HD组(芬太尼40μg·kg-1)和NAF组(纳洛酮200μg·kg-1+芬太尼40μg·kg-1),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兔给药前后β2频段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NS组、LD组和NA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MD组和HD组中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大部分脑区增加(P<0.05,P<0.01),此改变与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除少数时点、个别脑区外,NAF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与给药前相似(P>0.05)。结论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此作用,表明阿片受体介导了这一过程,提示β2功率百分比可能作为反映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及该影响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兔按照体质量随机分组,每组6只,分别iv给予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10和15μg·kg-1,纳洛酮200μg·kg-1以及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间隔5 min)。应用数字脑电地形图仪分别记录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30 s,1,2,3,5,10,15,20和25 min兔左、右脑额、顶、枕和颞8个脑区QPEEG,并定量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与给药前相比,生理盐水1 ml·kg-1组、瑞芬太尼5μg·kg-1组和纳洛酮200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瑞芬太尼10和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P<0.05);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和10μg·kg-1及纳洛酮200μg·kg-1对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影响,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θ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小(P<0.05);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P<0.01);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1)。与瑞芬太尼15μg·kg-1组相比,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P<0.05),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高(P<0.05),与给瑞芬太尼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θ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脑电图效应,表明这一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提示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瑞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氟烷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均分为NS组、Iso25组、Iso50组及Iso100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25、50、100 μL· kg-1异氟烷,观察并比较各组给药前后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兔静脉注射25 μL· kg-异氟烷或生理盐水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静脉注射50、100 μL·kg-1异氟烷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1~15 min时均增加(P<0.05、P<0.01),且在2~5 min时达高峰;在给药后15 min内,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与异氟烷的剂量呈正相关(r为0.652 ~0.987,P<0.05、P<0.01).结论 异氟烷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异氟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随机均分为NS组、KET4组、KET8组及KET16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NS及4、8、16 mg.kg-1的氯胺酮,观察并比较各组家兔给药前后QPEEGδ频段的功率变化。结果兔静脉注射氯胺酮4、8、16 mg.kg-1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0.5~5 min内均较给药前明显增加,1~2 min达高峰。在给药后0.5~5 min内随氯胺酮剂量的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增加越明显。结论氯胺酮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氯胺酮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库溴铵对清醒、麻醉状态下兔的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的影响。方法:取家兔分为清醒组和麻醉组,每组8只,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3mg·kg-1,麻醉组给药前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清醒组给药前和给药后5~35min时、麻醉组给药前和给药后0.5~10min时8个脑区和δ、θ、α1、α2、β1、β2频段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清醒组中,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8个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5~35min时均明显增加(P<0.01),各脑区的θ(除左、右额(P<0.01或P<0.05)外)、α1、α2频段功率百分比基本无明显改变(P>0.05),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组:给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清醒状态下维库溴铵明显增加了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麻醉状态下维库溴铵对兔QPEEG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咪达唑仑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人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青年志愿者20人,每组10人,均为男性,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Ⅰ组)、0.1 mg.kg-1(Ⅱ组),观察比较2组给药前后QPEEG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注射咪达唑仑后,Ⅱ组各导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P<0.01),5 min左右达高峰,约10 min恢复。Ⅰ组各导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增加趋势,但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监测咪达唑仑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α_2频段的双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α2频段的影响。方法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异丙酚2.5mg/kg时,对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P>0.05);5mg/kg时,各脑区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升高(P<0.05);10mg/kg时使各脑区α2频段功率百分比较给药前及前两个剂量组均下降(除左右顶区与2.5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P<0.05)。以上变化以额、颞区最为明显。结论异丙酚对兔QPEEG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呈双向型,提示α2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异丙酚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3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增加(P<0.05或P<0.01),而其它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前相比,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有所增加,其中枕区和颞区增加最明显(P<0.05或P<0.01)。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能够增大兔QPEEG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及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9.
宗志军  王义桥 《安徽医药》2012,16(12):1849-1850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分两次外周静脉注射对其诱导期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100例25~55岁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在全身麻醉诱导时先静注0.2μg·kg-1舒芬太尼,1min后按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1、舒芬太尼0.3μg·kg-1、依托咪酯0.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观察组,n=50);50例在全麻诱导期一次性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诱导期给药总量的给药组(对照组,n=50),即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按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1、舒芬太尼0.5μg·kg-1、依托咪酯0.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两组患者舒芬太尼的静脉注射速度相同,总的诱导期舒芬太尼的静注时间均在5 s内。对比两组患者诱导期呛咳发生率和强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诱导期呛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发生同级别呛咳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全身麻醉诱导期分两次外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能显著降低舒芬太尼诱导期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家兔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各脑区在给药后30s、1、2、3、5、10min时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大,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降低(P<0.01或P<0.05);与基础值波幅相比,给药后波幅明显增高。结论戊巴比妥钠能够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福尔马林对兔疼痛反应和定量药物脑电图α1频段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n=6),建立肌松兔模型后分别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1%福尔马林(LD组)、8%福尔马林(HD组)或生理盐水(NS组)0.5ml。应用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pharmaco-EEG,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观察注射前后兔QPEEGα1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另取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n=6),清醒状态下采用上述注射方法建立炎症痛模型。观察兔伤害性行为反应并进行疼痛评分。结果HD组和LD组对福尔马林刺激伤害反应评分均大于NS组(P<0.01,P<0.01),HD组大于LD组(P<0.01)。与注射前相比,3组兔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HD组增加幅度最大(P<0.01),以左侧额、顶区变化最为明显。NS组引起的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幅度最小,且仅持续1~2min。结论福尔马林所致兔的疼痛反应及兔QPEEG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提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反映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许楠  李润林 《江苏医药》2022,(4):407-410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肱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120例全身麻醉下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均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A).PCA药物分别为舒芬太尼0.02μg·kg-1·h-1(S1组)、舒芬太尼0.03μg·kg-1·h-1(S2组)、艾司氯胺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国产舒芬太尼(阿片受体激动剂)单剂量给药在心脏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NYHAⅡ~Ⅲ级的成年心脏手术患者8例,麻醉后,经前臂静脉一次性静脉注射国产舒芬太尼5μg.kg-1;采集给药后1,3,5,10,20,30,60,120,240,360 min血标本,-40℃低温保存直至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血药浓度-时间衰减曲线的三指数函数方程表示为Cp(t)=14.77e-0.518t+3.78e-0.048t+0.32e-0.004t。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π=(0.03±0.02)h,t1/2α=(0.25±0.07)h,t1/2β=(3.68±2.44)h,Vc=(0.29±0.09)L.kg-1,Vd=(8.24±5.07)L.kg-1,CL=(0.03±0.00)L.(kg.h)-1。结论国产舒芬太尼在心脏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体外循环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纪英 《齐鲁药事》2013,(10):605-60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骨科术后静脉镇痛的应用方法 ASAI-Ⅱ择期骨科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3组:I,舒芬太尼150μg+生理盐水共100 mL(舒芬太尼1.5μg·mL-1);Ⅱ,舒芬太尼100μg+氟比洛芬酯100 mg+生理盐水共100 mL(舒芬太尼1μg·mL-1+氟比洛芬酯1 mg·mL-1);Ⅲ,舒芬太尼150μg+氟比洛芬酯100 mg+生理盐水共100 mL(舒芬太尼1.5μg·mL-1+氟比洛芬酯1 mg·mL-1)。观察并记录术后2、4、12、24 h的镇痛、镇静和不良反应。结果Ⅱ和Ⅲ组在术后4、12、24 h疼痛评分和24 h内的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I组(P<0.05)。Ⅰ和Ⅲ组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和Ⅲ组在2、4、12 h镇静评分明显高于II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1μg·mL-1+氟比洛芬酯1 mg·mL-1可为骨科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急性创伤后镇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SAⅠ或Ⅱ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大于8分的肢体创伤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和吗啡组术前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1或吗啡0.1mg·kg-1,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评估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记录镇痛、镇静效果,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两组各观察时点VAS评分均下降(P<0.05),T1时舒芬太尼组VAS评分低于吗啡组(P<0.05),T2、T3时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生过度镇静,患者均有短暂轻微眩晕发生。两组患者给药后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均降低(P<0.05),T2、T3时舒芬太尼组Sp O2高于吗啡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用于急性创伤后镇痛,起效快,效果与吗啡相当,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艾司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在宫腔镜术后镇痛中的相互作用,并对配伍方案进行优化。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16组,每组5例,术后予艾司氯胺酮单次给药,舒芬太尼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方式给药。记录患者出手术室时,术后4、8、12、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量表(RSS)评分,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PCIA按压次数。利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艾司氯胺酮和舒芬太尼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最佳剂量配伍范围。结果 响应曲面模型显示0.1~0.5 mg·kg-1艾司氯胺酮和0.1~0.5μg·kg-1舒芬太尼在宫腔镜术后镇痛中有协同作用。当舒芬太尼剂量为0.1μg·kg-1时,艾司氯胺酮最佳剂量范围为0.29~0.43 mg·kg-1;当舒芬太尼剂量为0.2μg·kg-1时,艾司氯胺酮最佳剂量范围为0.25~0.36 mg·kg-1;当舒芬太尼剂量为0.2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对血浆细胞因子和乳酸的影响.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5例.S组诱导麻醉为舒芬太尼1.0 μg·kg-1,继以1.5~3.0 μg·kg-1·h-1维持.F组诱导麻醉为芬太尼10μg·kg-1,继以15~30 μg·kg-1·h-1维持.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 min(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停CPB 1 h(T4)、术后4 h(T5)、术后24 h(T6)采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浆IL-1β,IL-6,IL-10及乳酸浓度,并记录术中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的用量.结果:与T1相比,两组IL-1β,IL-6,IL-10和乳酸在CPB后均升高(P<0.05,P<0.01);IL-1β于T2~T5时S组低于F组(P<0.05,P<0.01);IL-6于T2~T5时s组低于F组(P<0.05,P<0.01);IL-10于T3~T6时S组高于F组(P<0.01);乳酸于T3和T4时S组低于F组(P<0.01);术中芬太尼的用量约为舒芬术尼的8倍.结论:在同等效应下舒芬太尼调节机体炎性反应效能强于芬太尼,并可减少乳酸生成,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要比芬太尼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建立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探讨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 (QPEEG)δ频段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 应用QPEEG ,采用功率谱分析法 ,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异丙酚 2 5mg/kg对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5mg/kg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增大一倍以上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 0mg/kg使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 2 0s~ 5min内均显著增大 (P <0 0 1 ,P <0 0 5) ,且与行为变化平行。δ频段的改变与异丙酚剂量在 5min内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62~ 0 95 ,P <0 0 1 )。结论 异丙酚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大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 ,提示δ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催眠作用的深度及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国产舒芬太尼(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NYHAⅡ~Ⅲ级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20例。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CPBCABG和OPCABG 2组,每组10例。全麻后,前臂静脉一次性注射舒芬太尼5μg.kg-1。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1,3,5,10,20,30,60,120,240,360 min及转机前后各时间点,采集肝素抗凝血浆1 mL,置入密封真空试管中,-40℃低温保存待测。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在2组患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可用三指数函数方程表示。CPBCABG组,血浆舒芬太尼浓度转机后比转机前下降了60.4%(P<0.05),ρ,A和AUC分别是OP-CABG组的1.6,2.2,1.4倍(P<0.01);相反,OPCABG组的k13、k31、Vc和CL分别是CPBCABG组的1.4,4.2,1.5,1.4倍(P<0.05~0.01)。结论舒芬太尼在CABG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体外循环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大鼠中的麻醉效果和药动学特征。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B~F组分别尾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0、 40、 80、 160、 320μg·kg-1, A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测定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夹趾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以评价麻醉效果,测定翻正反射恢复后共济失调时间以观察麻醉恢复程度,同时监测麻醉期间大鼠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并检测麻醉结束后大鼠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定量检测给药后大鼠血浆中舒芬太尼的浓度,拟合药动学曲线。结果随着舒芬太尼的剂量增加,大鼠翻正反射和夹趾反射的消失时间缩短,恢复时间增长,共济失调期相应延长。D~F组B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到深度麻醉的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而深度麻醉、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注射后E、F组大鼠的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 D组大鼠生命活动正常,与A组相比ALT和AST无显著增高(P>0.05)。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相近,约为2.2h。结论舒芬太尼80μg·kg-1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体内安全性,是大鼠麻醉的合适浓度,且给药剂量不影响舒芬太尼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