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仲景之方配伍精当、结构严谨,麻黄、石膏是常用的配伍药对,后世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挥。选取麻黄石膏配伍的6张经方和2张后世发展方为研究对象,应用几何图形展现方药的性味合化、归经、功效、君臣佐使等组方规律。麻黄石膏配伍诸方以辛温之麻黄宣畅气机和辛凉之石膏清热为主,二者通过调整配伍比例,与苦温之杏仁相配形成宣、清、降三法具备的三角形结构以恢复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的功能。临床上可根据宣畅气机和清热的偏重来决定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根据兼夹证在已有的几何结构上添加点、线、面,灵活运用经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探讨“麻黄—石膏”配伍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麻黄—石膏”经方药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麻黄—石膏”配伍经方中甘草、麻黄、石膏是核心药味配伍组合;药味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五味以辛、甘味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症状涉及两大症状群,一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喘为核心的症状群;二为身肿、身黄、脉沉、小便不利为核心的症状群;麻黄与石膏配伍剂量比例变化随病机变化而改变。[结论] “麻黄—石膏”经方病邪分无形与有形,且两者多混杂出现;“麻黄—石膏”经方病机围绕肺之宣肃功能的改变;“麻黄—石膏”配伍用药以麻黄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通过频次法和分层聚类法探求《伤寒论》中甘草的量效规律。《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主要有4个层次:1两,主要与麻黄、杏仁、桂枝配伍,用于佐制麻黄发汗太过;2两,主要与桂枝、芍药,石膏、知母,附子、干姜等配伍,具有温阳益气和养阴之效,还可解附子之毒,防治热邪耗气;3两,主要与半夏、人参配伍组成小柴胡汤、泻心汤等,适用于中焦之呕吐病证;4两,主要与干姜配伍,补益兼以缓急,其证多有急、悸、利等症状。甘草在《伤寒论》中多用于虚、缓、寒证,以邪实为主者常用1、2两,以正虚为主者用3、4两。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毓玲  汤菊荣 《医学综述》2002,8(10):616-61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简称“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 ,其中第 6 3条指出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 16 3条则指出“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者一因误汗 ,一因误下 ,但均为误治后病邪由表入里化热。酿为热邪壅肺证 ,因此治疗当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二者相伍 ,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 ,而石膏用量为麻黄 2倍 ,故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 ,并使其转为辛凉清热之用 ;杏…  相似文献   

5.
外感寒邪不解,常有人里化热的倾向,使人出现烦燥不安,发热之象,古人称为“火龙”扰心,医圣张仲景把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成为大青龙汤。取石膏清热除烦,麻黄配石膏得以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生姜发汗并散在表之风寒,配合大枣调和中气,调营卫以达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降伏“火龙”改作青龙,专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汗不出而烦  相似文献   

6.
麻黄在当今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外感病,取其发汗解表的功效,而麻黄作为多功效的中药,临床用途其实更加广泛,该文通过分析相关方剂方义,主要分析麻黄与诸药的制衡关系,并结合现代临床,探讨麻黄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如何发挥不同的功效,希冀进一步阐明麻黄的功效,为临床准确使用麻黄提供参考,并可开拓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38条“伤寒,脉浮缓”,实际为寒湿伤于太阳肌表,与《金匮》溢饮水气在肌表病理一致,故均用大青龙汤发散肌表水湿邪气。方中麻黄用量较大,配石膏一是清热,二是制约麻黄辛热之性。此方为发汗峻剂,发汗太过时,用温粉粉之。温粉方应是:白术、川芎、藁本、白芷。临床应用时,加黄芪、牡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临床上,我们取其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鼻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麻黄,是辛温解表药.具有发汗、平喘与利尿之功能.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三十多方应用麻黄,其作用,因配伍不同,而有祛风湿,散水邪,宣肺气与开腠发汗等区别. 1 开腠发汗麻黄与桂枝相配.主要用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肌腠闭塞,太阳经输不利,临床以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  相似文献   

10.
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配伍规律三方面,考据《伤寒杂病论》18首含石膏经方相关原文,提出:①经方中石膏入汤剂,用量4 g至240 g不等,不拘于其质重而取大量。量大至“一斤”,取石膏清透热邪之用,需配伍粳米,煎煮以“米熟汤成”;②原文多提示有“热”“咳”“喘”“汗”“渴”“烦”等,然此并非皆为症状,且原文亦提示有“无大热”“不渴”“无汗”,提示相关经方主治证候的复杂性,不可简单地对症用药;③石膏与麻黄配伍见于11首经方。重用麻黄,意在发越水湿;更伍桂枝,有发汗散邪之功;更伍杏仁,可宣降肺气以止“咳”“喘”;更伍生姜,用于“风水”“风气”“微风”等邪郁在表之证。  相似文献   

11.
退热合剂工艺筛选的正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退热合剂(由麻黄、石膏、知母、板蓝根、白茅根、葛根等中药组成)的最佳制剂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用干酵母造成大鼠发热模型。以大鼠体温下降为筛选指标。对退热合剂工艺进行优化筛选。[结果]退热合剂的最佳工艺流程是:药物洗净(石膏粉碎)-浸渍1h-石膏加10倍水先煎1h-余下各味药加10倍水与石膏合并共煎1h1次-提油-过滤-浓缩煎液-重蒸挥发油-合并两液,制成浓度1kg/L的煎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探《金匮》运用麻黄的规律,①发汗除邪,②宣肺平喘,③温经止痛,④宣肺利水,⑤温阳化饮,广泛用于外感、内伤杂病之中;麻黄亦表亦里,亦宣亦散,亦温亦通,配伍精当,曲尽其妙,灵活运用于临床,实为“方书之祖”。在仲景的影响启迪下历代医家对麻黄均有湛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笔者就麻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亦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石膏炮制前后的生肌药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考察生、煅石膏的生肌作用。方法于大鼠背部两侧脱毛区用手术刀切割直径约为1.5cm圆形创口2个,间距约为2cm,深达肌层,肌层伤口厚度约为0.15cm,建立大鼠肌层创口模型。将40只形成创口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贝复济治疗组、生石膏治疗组、煅石膏治疗组。然后于创口处分别撒敷生、煅石膏细粉,喷洒药物贝复济,分别于第8和第14天观察创口肉芽组织的修复状态。结果煅石膏治疗组与模型组和生石膏治疗组比较,大鼠创口成纤维细胞数、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和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面积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贝复济治疗组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石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煅石膏能促进大鼠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加快肉芽组织增生,从而促进皮肤创口的愈合。石膏煅制后药效发生改变,具有生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在临床治疗131例咳嗽病人中观察到喉痒咳嗽在嗽咳病例中占60%以上,其分型以风热型最多,约占70%左右,次为伤风型和风寒型。提出风邪(外感风热之邪)是引起风热喉痒咳嗽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除以清肺化痰止咳外,宜着重祛风、利咽。本组经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占90.8%。本组结果还提示咳嗽病人,喉痒的发生率很高,故医生在治疗咳嗽病人时,喉痒应作为问诊必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处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国家及各省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疫情确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以及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整理其中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药,运用关联规则、药物复杂网络关系和基于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和K-Means算法进行药物聚类,分析组方核心药物和配伍规律。结果 纳入治疗方剂共639首,共涉及单味中药237味。频繁项集结果显示支持度较高的药物有甘草、杏仁、麻黄、石膏、黄芩、半夏、藿香、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连翘等,主要为宣降肺气药、清肺解毒药、芳香化湿药等,并形成支持度较高的药对、药组如麻黄、杏仁、石膏、黄芩配伍,茯苓、半夏、藿香、陈皮配伍等;频繁且相关结果显示,有些药对支持度不高但关联紧密,如附子、山茱萸、人参,草果、槟榔等组成的药对;复杂网络结果显示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为核心,与厚朴、苍术、草果、槟榔、茯苓、连翘、半夏、藿香、陈皮等形成紧密关系;聚类分析获得6类药物社团,具有清肺解毒、芳香化湿、辟秽化浊、通腑解毒祛瘀、回阳救逆、补气养阴等配伍特征。结论 结合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从不同层面反映COVID-19用药与配伍特点,为中医药治疗疫病提供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生石膏和煅石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模型水通道蛋白AQP1、AQP3表达的影响,对石膏消肿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砝码自由落体运动制备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双氯芬酸0.75 g/kg),煅石膏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g/kg)、生石膏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g/kg),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除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相应药物,每天换药1次,连续7 d。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组织中AQP1/AQP3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伤骨骼肌中AQP1/AQP3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煅石膏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损伤骨骼肌中AQP1/AQP3表达明显增加(P<0.01),生石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石膏煅制后可能通过调节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骨骼肌中AQP1/AQP3的表达从而发挥消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麻黄及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比较麻黄及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CO2法)从麻黄及蜜麻黄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比较两者化学组成的不同。【结果】生麻黄中的硫酸二乙酯等20种成分在蜜麻黄中没有检出,而在蜜麻黄中检测到羟甲基糠醛等12种不同成分。挥发油得率:麻黄2.1%,蜜麻黄1.0%。【结论】麻黄与蜜麻黄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麻黄对高脂食大鼠胆固醇的影响及影响成分。方法 采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 麻黄能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结论 中药麻黄有拮抗高胆固醇血症的功效,其拮抗作用的药理成分不能排除有麻黄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