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可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脱位3种类型,其可导致C1/2水平脊髓压迫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不同,其直接固定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骨面上,是一种新型融合器,此融合器可配合广泛使用的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置入简便,增加植骨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骨面的接触应力,促进骨性融合。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 mm和(22.23±1.25)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 )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 mm和(4.98±1.26)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ORCID: 0000-0002-2101-1900(邹小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获得成人寰椎后弓部分解剖参数,为后弓内固定钉板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对60名成人(男30,女30)寰椎三维CT及40具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后结节中央及距中央5、10、15 mm处高度(矢状面垂直距离)及厚度(轴位垂直距离)、后弓水平面夹角、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比较CT测量数据与标本测量数据有无差异。 结果 CT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48±0.95)mm,厚度为(7.80±1.60)mm,后弓夹角为(130.70±12.31)°,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08±1.28)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13±1.53)mm;标本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97±2.18)mm,厚度为(7.44±1.32)mm,后弓夹角为(135.07±9.59)°,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33±0.52)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86±0.84)mm。CT测得内、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均小于标本测得数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CT资料可较好反映实体的解剖特征,解剖学测量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4.
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作用及价值。使用Vertex万向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寰椎进钉点在寰椎后弓上,寰椎中线外侧,距正中矢状线18~20mm,距寰椎后弓下缘2.0mm,进钉时向内倾斜10°,向头侧倾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应在直视下平行枢椎峡部内侧缘及上面的平面进入。寰枢螺钉之间使用钛棒连接固定。结果表明置钉顺利,无并发症,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9个月,寰枢椎复位固定良好。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5.9分。研究结果表明Vertex万向螺钉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并适用于年幼患者的固定。  相似文献   

5.
儿童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后路置入直径为3.5mm的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1)儿童脑死亡尸体标本10具,年龄6~8岁,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宽度,寰椎侧块中部高度、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宽度,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内侧1/3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外缘、内缘高度,枢椎椎弓根(横突孔)上缘、中缘、下缘宽度;(2)对20例6~8儿童寰枢椎进行CT平扫,利用CT工作站测量寰枢椎横断面上寰椎椎弓根长度、宽度,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标本组寰椎椎弓根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26&#177;0.44)mm和(6.26&#177;0.75)mm,寰椎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的外侧1/3高度为(4.07&#177;0.24)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和内缘高度分别为(6.86&#177;0.48)mm和(6.67&#177;0.49)mm,上缘宽度、中缘宽度和下缘宽度分别为(6.63&#177;0.61)mm、(5.41&#177;0.39)mm、(3.71&#177;0.30)mm。CT组寰椎高度为(5.47_+0.34)mm、宽度为(6.63+0.54)mm;枢椎高度为(6.59&#177;0.51)mm、宽度为(5.13&#177;0.42)mm;寰枢椎椎弓根纵轴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分别为(9.60&#177;1.32)&#176;、(27.80&#177;2.22)&#176;。结论:6~8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容纳直径为3.5mm的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寰椎的测量及临床应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国人寰椎骨,为寰椎螺钉设计和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5例干燥的成人寰椎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的长度、侧块中间宽度、侧块中间厚度、侧块外侧缘中点高度、侧块内侧缘中点高度、寰椎侧块的内倾角、寰椎侧块的上倾角、侧块后下缘的宽度和高度、寰椎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度和厚度;横突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椎动脉沟宽度和高度;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度和高度等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寰椎侧块长(23.29±1.47)mm,侧块中间宽(11.13±1.17)mm,侧块中间厚(13.33±1.40)mm,侧块外侧缘中点高(19.18±1.61)mm,侧块内侧缘中点高(10.45士1.46)mm;寰椎侧块的内倾角(19.95±3.32)。寰椎侧块的上倾角(24.53±2.31)。;侧块后下缘宽(9.64±0.94)mm,侧块后下缘高(4.275=0.63)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11.05±1.12)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厚(4.82±0.65)mm;横突孔的前后径(7.30±0.89)mm,横突孔的左右径(5.90±0.78)mm椎动脉沟宽(8.40±0.58)mm,椎动脉沟高(6.38±0.79)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7.25±1.27)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高(4.16±0.83)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得55例寰椎骨数据,寰椎侧块和寰椎椎弓根具备实行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人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侧壁、椎弓根内缘的距离分别为:(17.56±1.18)mm、(23.04±1.69)mm及(l4.18±1.07)mm;侧块中部的宽度为(11.59±1.39)mm,侧块中心点的厚度为(12.70±1.04)mm;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间距为(4.08±0.69)mm;椎动脉沟处后弓厚度为(4.70±1.00)mm。解剖学观察见颈2神经根出脊髓后沿颈1/2关节间隙的下方向外下行走,且颈2神经根有较大的移动度。结论:寰椎侧块较枢椎椎弓根明显宽大,颈2神经根的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故认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螺钉的进钉方向矢状面应向上20°,横断面上应向内斜15°,螺钉在侧块内的长度约22mm。  相似文献   

8.
经口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同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与内固定相关的骨性参数进行测量.结果:经口入路至颈髓的操作深度最大(103.8±6.2)mm,可显露范围长(52.1±3.5)mm,宽(39.4±2.2)mm,手术安全范围由双侧椎动脉构成,呈一不规则的倒置梯形,其边界在C2/3横突间距离中线仅(11.4±1.4)mm,故在此区域操作时应十分小心.寰椎理想进钉点距离中线(15.0±2.0)mm,理想钉道角度(12.5±2.5)°,理想钉道深度(20.8±1.5)mm.结论:经口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主要手术操作区域中双侧椎动脉内缘位于显露范围之外,钢板宽度应介于20~42 mm,寰椎螺钉长度不宜超过18 mm.  相似文献   

9.
背景: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按其入钉点的不同可分为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和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又称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这2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以往缺乏关于2种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骨性解剖可行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以测量国人寰椎相关骨性解剖数据为依据,比较2种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30例(60侧)成人颈椎病患者的寰椎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CT工作站对数据重建,分别测量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关键骨性解剖数据,适合行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标准为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和宽度≥ 4 mm;适合行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的标准为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 4 mm。 结果与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为(4.54±1.17) mm,椎动脉沟处后弓宽度为(8.69±1.12) mm,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为(4.98±1.07) mm。寰椎后弓椎动脉沟高度大于4 mm(适合经寰椎后弓螺钉固定组)有41侧,占68%;寰椎后弓下侧块高度大于4 mm(适合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有52侧,占87%,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经寰椎后弓下侧块螺钉固定较经寰椎椎弓根螺钉更具可行性。术前利用CT测量寰椎关键解剖结构数据对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随机选取80例正常成人颈椎CT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度(OPW)、椎弓根高度(OPH)、内侧皮质骨厚度(MCT)以及颈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置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节段左右两侧 OPH 和 MCT 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男性的 OPH 和 OPW 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对侧1.0~3.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0~3.5 mm;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同侧或对侧1.0~2.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3.0~4.0 mm;C6~C7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同侧2.0~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7.0 mm。C3~C7的皮质骨螺钉总体内倾角平均值分别是:39.13°、41.00°、40.91°、37.28°、31.84°,总体矢状角是:90.85°、97.23°、108.97°、111.60°、104.83°。螺钉的直径为3.5 mm,长度选择30 mm,32 mm较为适宜。 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并总结出置钉规律,为其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 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 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临床效果满意,但骨水泥渗漏仍然为其主要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因素较多,但由于缺少对于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的观察,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差异可能也是导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骨水泥渗漏入椎管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KP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并同时具有T6-L5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非骨折椎体后壁凹入椎体的深度及相应椎体中矢状径,计算各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将测量椎体分为胸椎组(T6-T12)和腰椎组(L1-L5)进行比较观察。选择同期内行PKP手术治疗无CT三维重建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57例(548个椎体),也分为胸椎组和腰椎组观察比较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程度。结果与结论:①测量98例患者椎体后壁参数发现,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在T6-T12逐渐加深,平均4.6 mm;L1-L5逐渐变浅,平均0.6mm,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T6-T12均为16%(1/6);L1-L5平均为3%,腰椎较胸椎明显小于16%(1/6);②观察同期行PKP手术治疗的357例患者发现:胸椎行PKP术骨水泥脉渗漏入椎管渗漏率为10.2%(31/304),腰椎渗漏率为3.7%(9/244)。胸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平均为(3.1±0.2)mm,侵占椎管面积平均为(30.8±0.3)mm2,椎管侵占率为(22.5±0.2)%;腰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为(1.4±0.1)mm,侵占椎管面积为(14.9±0.2)mm2,椎管侵占率为(11.4±0.3)%,胸椎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面积明显大于腰椎组(P<0.05)。③结果证实,中下胸椎行PKP术应尽量避免骨水泥分布达到椎体后16%(1/6),因中下胸椎、腰椎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差异会对PKP术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观察造成影响,可能是导致中下胸椎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腰椎的原因之一。该试验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2018008)。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 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 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 mm、右侧为20.36-28.98 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 mm、右侧为13.85-24.02 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 mm、74.95-96.27 mm、84.77-107.39 mm、87.65-111.45 mm、91.38-116.11 mm、76.21-92.77 mm和78.53-105.13 mm。寰椎长度为(19.8±2.3) mm,齿突高度为(15.9±1.9) mm,最大横径为(10.5±0.6) 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 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 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 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 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1.3) 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常各颈椎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时横突孔移位、寰枢外侧关节活动情况。方法选择16~20岁健康自愿者50例,分别在正位、最大左旋和右旋位行螺旋CT扫描,测量枕骨和各颈椎与水平线所成角度、各横突孔的坐标值、寰椎侧块下关节面总面积及其与枢椎侧块上关节面未重合的面积,计算各颈椎实际旋转角度及占枕骨与第1胸椎间角度的百分比、横突孔在旋转时的实际移位距离及寰枢外侧关节的脱位百分比。结果颈椎向左、右作最大限度旋转时,枕骨相对第1胸椎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9.9°±4.6°)、(69.6°±7.1°),第1颈椎分别占(60.57±7.64)%、(56.28±10.0)%;第1颈椎左、右侧横突孔分别后移(13.03±4.03)mm、(9.80±3.08)mm,内移(15.74±2.76)mm、(13.97±5.90)mm,对侧分别前移(18.57±3.72)mm、(16.27±2.79)mm,内移(17.72±6.49)mm、(18.47±4.09)mm;左、右侧寰枢外侧关节分别脱位(57.34±7.06)%、(60.28±8.51)%,对侧分别脱位(75.53±8.54)%、(77.49±8.13)%。结论 CT是对活体颈椎旋转功能进行研究的简便、准确的方法,从青年人正常颈椎所测得数值对颈椎退行性变等异常情况下旋转功能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并掌握一种用于C2前方重建的新型异形钛网设计相关的6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19具尸体的寰椎标本,男性11例,女性8例,直接测量:①寰椎前弓前后直径、②寰椎前弓高度、③寰椎前弓横径;取得37人颈椎正中矢状位层面CT影像,男性22例,女性15例,用软件测量:④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⑤C3椎体高度、⑥C3椎体前后直径,分析数据,包括男女性数据间的检验以及人口学参数和测量参数之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19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57.58±14.77岁,尸长1635.53±83.12mm,37例CT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32±10.89岁,身高1685.97±59.54mm,体重70.65±7.01kg;参数①~⑥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7.34±1.23、10.92±1.51、15.30±1.07、27.33±1.97、13.23±1.31、16.44±1.09mm。尸体标本测量中男女性的尸长和参数①结果具有统计差异,尸长与参数①~③均呈线性相关性;而在CT测量中男女性在身高和参数④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身高与参数④~⑥呈线性关联,体重仅与参数④具有相关性。结论男女性在寰椎前弓前后径和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参数上具有差异;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其测量和分析结果对C2前方重建钛网的设计、修剪、制造及专利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