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做MR检查。11例病例中病灶CT平扫及MRT1WI图像表现正常,T2WI图像上表现为斑片云雾状略高信号灶。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上,11例病例或出现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或出现肝脏大血管畸形,或两者同时存在;其中大血管畸形包括肝动脉畸形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门静脉瘘2例,肝门脉-肝静脉瘘1例。4例病例同时肺部CT检查发现肺内动静脉畸形(AVM),其中2例单发,2例多发。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影像上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及血管畸形,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并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海绵窦扩张,与眶上静脉沟通,并呈多条迂曲血管影或多结节样强化,以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MPR)显示最清楚.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空间结构好,5例仿真内镜(VE)显示海绵窦呈“镂空”状改变(38.5%),MPR和加厚MIP可以不同程度显示海绵窦引流静脉的扩张.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2例经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确诊的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APS,对肝动脉期CT血管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法均可较好地显示周围型APS和肝实质一过性强化.APS血管成像可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瘤周可见早显的门静脉分支,多有肝动脉支伴行,有时可见"双轨"征;类型Ⅱ:自瘤体发出数条纤细的早显小门静脉支,呈细线或虚线状,无肝动脉支伴行,早显的小门静脉支多位于短暂肝实质强化区中;类型Ⅲ:同时具备类型Ⅰ和类型Ⅱ的影像表现;类型Ⅳ:瘤周无早显的门静脉分支,仅显示楔形或片状浓染区.肝实质一过性强化表现为瘤周片状浓染区.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APS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肝脏疾病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GELightSpeedQX/i4层螺旋CT机,对152例患者行肝脏CT3时相增强扫描,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行三维薄建重建,分析其结果.结果:152例中,原发性肝细胞癌4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52例、肝脏囊肿15例、脂肪肝8例、肝脓肿5例、肝脏转移瘤8例、胆囊癌3例、胆管癌4例和正常16例.动脉期均成功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如腹腔干,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等.143例可清晰显示肝总动脉与脾动脉,胃左动脉显示清晰者123例(VR像显示108例,MPR像显示123例),发现异常的分支16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CT扫描中能直观地显示病变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定性和定量评估无症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肝脏和胰腺受累。材料与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9例患有HHT的病人(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6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方法102例受检者均经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凡有血管病变者均作病变的仿真内窥镜(VE)观察。全部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栓塞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对比评价不同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效果。结果102例受检者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52例动脉瘤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血管畸形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形态和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止常颅内动脉及血管性病变,不同种血管显示后处理技术中以VR及MIP最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评估壁冠动脉狭窄程度.方法 对1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VR、MIP、MPR、CPR对血管进行重建,短轴多平面重组,分析血管在收缩期或舒张期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CPR/MIP重建更有利于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的显示;共检出30例心肌桥,34段;19例发生在前降支,10例发生在回旋支,1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邻近冠状动脉粥样板块形成;1例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结论 128层螺旋CT结合多种图象后处理技术,尤其MPR/CPR/MIP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是一种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CTA)在支气管扩张引起咯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临床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致咯血者行CTA,其中10例同期进行数字减影(DSA)检查.对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曲面重组(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显示支气管动脉.结果 50例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5例发现非支气管源性动脉.行DSA检查者,与CTA结果一致.结论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可作为咯血患者观察支气管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