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联合枳实陷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电针联合枳实陷胸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给予枳实陷胸方联合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胸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及大便不爽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0.00%,对照组复发率为3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枳实陷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枳实陷胸方合电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枳实陷胸方合电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弦将符合纳人标准的153例患者按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治疗组予枳实陷胸方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合吗丁啉口服,两组均治疗3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80.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反酸烧心、胃脘灼热嘈杂症状积分下降明显(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胸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大便不爽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镜下黏膜状况积分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除上皮细胞层内炎细胞浸润外,其余各项病理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上皮细胞层内炎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形成积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鳞状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乳头延伸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陷胸方合电针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肝胃郁热型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加多潘立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用吗丁啉片联合耐信治疗,观察组用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治疗后RDQ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胸痛、反流、胃灼痛等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拟方清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胃镜下炎症疗效、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显著,该方剂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疾病治疗周期,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治疗组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痰热郁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减香附旋覆花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内服加减香附旋覆花汤,对照组96例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71%、对照组73.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香附旋覆花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效果。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雷贝拉唑纳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7.1%,观察组9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逆和胃方对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服中草药自拟方;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两组共观察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6.67%和73.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逆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可靠,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化裁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烧心、反酸、胃部灼热、腹胀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在改善烧心、反酸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化裁的中药汤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改善烧心、反酸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72例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观察组给予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8周时,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照组皆未出现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治疗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 70.0%(21/3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AMA-14 评分和 PSQ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HAMA-14评分和PSQ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未见异常波动,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徐光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84-1886
目的:观察以柴胡陷胸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反流性胸痛的疗效.方法:柴胡陷胸汤加味辛开苦降,理气宽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反流性胸痛42例(治疗组),与麝香保心丸治疗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为主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烧心、反酸、嗳气等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82%,对照组为38.10%;胃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总有效率治疗组57.00%,对照组为11.11%.以上3个方面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柴胡陷胸汤加味治疗GERD引起的反流性胸痛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胃降逆汤联合中医护理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清胃降逆汤,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灼热、反流及胸痛等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胃降逆汤配合中医护理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夹脊通督针刺疗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通督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及显效患者复发率为25.0%,对照组为68.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通督针刺疗法是一种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逍遥散加减应用于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1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沙比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5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0%,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沙比利联合逍遥散加减应用于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口苦咽干、反酸、胃灼热及情志抑郁等症状,还可有效修复患者食管黏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证候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8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片及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2组肝胃郁热证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 Q)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2组肝胃郁热证症状评分下降(P 0.01),且观察组肝胃郁热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8周后,2组Gerd Q评分降低(P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Gerd 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9%,高于对照组的83.53%(P 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升高(P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且能上调血清PGⅠ/PGⅡ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的效果。方法:7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7例,常规组用西药治疗,研究组用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复发率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和胃降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