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10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建立短、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有效途径[1,2 ] 。 2 0 0 1年 3月~ 2 0 0 3年3月我院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 10 3例 ,对透析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静脉置管透析病例 10 3例 ,男79例 ,女 2 4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年龄 4 3岁。临床诊断急性肾衰 39例 ,慢性肾衰 6 4例 ,透析时间1~ 2 9个月。动静脉内瘘透析病例 30例 ,男 2 6例 ,女 4例 ,年龄 33~ 6 0岁 ,平均年龄 4 7岁 ,临床诊断均为慢性肾衰。1.2 静脉穿刺置管。采用美国ARROW中心静脉导管 (16~ 2 0cm )。股静脉…  相似文献   

2.
李元红 《护理研究》2009,23(31):2881-288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均为我中心长期血液透析且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者,男21例, 女9例,年龄33岁~76岁,年龄>50岁27例,透析时间均在2年以上,透析期间体重均增加3.0 kg~3.5 kg.其中糖尿病肾病9例,多囊肾6例,狼疮性肾炎4例,慢性肾炎11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透析72例次.  相似文献   

3.
1998年10月~2008年8月,我们对236例血液透析治疗中发生低血压的46例患者给予积极预防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36例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46例,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23—76岁。透析治疗时间为3个月~9年。所有患者进行规律性碳酸氢盐透析治疗,时间为3.5—4.5h,2~3次/周,间期体重增加为2.0—5.0kg,均为血液透析2h以后发生低血压。常见的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症状为哈欠、  相似文献   

4.
1.1一般资料选白2004年7月-2006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新使用内瘘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17~6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痛风性肾病5例,多囊肾4例,狼疮性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6例。透析时间2~3次/w,每次4h。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氢盐透析。透析结束后,止血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 (血透 )过程中患者血压变化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作者观察了血透过程中患者血压变化的规律 ,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并发症。1 临床资料与方法进行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30例 ,其1 44 0例次 ,其中男 1 9例 ,女 1 1例 ,透析史 6月~1 0年。年龄 2 6~ 75岁 ,按年龄分为 4组 :Ⅰ组 9例 ,2 6~ 45岁 ;Ⅱ组 7例 ,45~ 5 5岁 ;Ⅲ组 8例 ,5 5~ 65岁 ;Ⅳ组 6例 ,65~ 75岁。透析方式 :全部采用碳酸氢盐透析 ,费森尤斯机 40 0 8B ,聚砜膜F6透析器 ,其中 2 2例透析 2~ 3次 /周 ,4 5h/次 ,8例因治疗费用不足 2周…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10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建立短、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有效途径。2001年3月~2003年3月我院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103例,对透析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静脉置管透析病例103例,男79例,女24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岁。临床诊断急性肾衰39例,慢性肾衰64例,透析时间1~29个月。动静脉内瘘透析病例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7岁,临床诊断均为慢性肾衰。  相似文献   

7.
可调钠透析对老年患者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透析的危重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血管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因此 ,血液透析时低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使用可调钠透析 ,对预防低血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5例患者透析时发生低血压者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5 9~ 89岁。原发病 :糖尿病肾病 1例 ,慢性肾炎 3例 ,高血压肾病 1例 ;均合并心血管并发症。透析时间 8个月~ 5年 ,日尿量均 <10 0 m l/d,使用可调钠透析前共透析了82例次 ,使用后透析 98例次。1.2 透析方法 :透析机使用 GrambroAK 95机器。透析器 Nipro双醋酸膜 ,面积为 1.3m2…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1991年12月~1996年6月收治的31例老年血液透析(血透)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31例病人年龄均>60岁(60~73岁)。根据病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分为二组:(1)甲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2.7士2.1岁(60~71岁),其中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4例、痛风肾病1例;(2)乙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0.3士2.4岁(60~73岁)。其中慢性肾炎10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多囊肾2例、慢性梗阻性肾病1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构成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吴群伟 《临床荟萃》1997,12(9):411-412
为提高中老年人血液透析治疗(简称血透)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文对我院1986年3月~1995年10月期间42例中老年人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血透后的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2例终末期肾衰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6.5岁.长期存活5年以上4例,年龄58~64岁.存活不足5年34例,年龄62~78岁.4例刚开始维持性血透(约3~8月).原发病慢性肾炎29例(69%),高血压病3例(7.1%),肾动脉狭窄1例(2.4%),糖尿病3例(7.1%),梗阻性肾病6例(14.3%).血透前平均内生肌酐清除率6.8±3.6ml/min.胸片示心胸比率0.52~0.67.1.2 透析方法 均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200~250ml/min,10~15h/周,透析用水为反渗水,透析液缓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高发病 ,也是较难控制的病症之一 ,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 :80 %~ 85 %的透析患者透析前有高血压 ,经透析及药物治疗仍有 10 %的患者持续性高血压[1 ] 。我们在透析过程中设计一种透析液钠离子变化曲线 ,观察其与一般透析液相比对血透患者血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透析中心维持透析病情稳定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2 2例 ,其中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30~ 74岁 ,平均5 1岁± 6 .2岁。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 ,每周 2~ 3次 ,每次 4h…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不同透析方式对透析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悦霞  郭晶 《护理与康复》2003,2(6):364-365
透析高血压(hypertension in dialysis)是透析病人长期存活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人们对透析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许多学者分别从水钠平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细胞内游离钙、交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防治透析高血压的对策。本文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 HDF)、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 HF)3种不同透析方法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1997年6月~1998年9月本院  相似文献   

15.
Renal dialysis     
R S Rodger 《The Practitioner》1991,235(1499):145-6, 148, 150-2
  相似文献   

16.
17.
Peritoneal di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m GM 《Critical care medicine》1999,27(11):2595-2596
  相似文献   

18.
G Newton 《Nursing mirror》1984,158(12):35-37
  相似文献   

19.
K Burrows 《Nursing times》1970,66(7):206-208
  相似文献   

20.
Heparin-free dialysis (HFD) with and without saline flushes, although not a new concept, is a strategy that can be easily employed for managing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blee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concept of HFD as described in reference literature and to report on the protocol and success of using this techniqu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Hos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