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较少发生于正常冠状动脉。所谓冠状动脉正常型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无明显疾病,或仅有非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在心肌梗死中所占比例约为3%~4%[1]。无论传统意义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或是冠状动脉正常型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程度取决于血栓溶解、血流再通的时间长短。如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坏死范围极小,心肌酶≤正常值2倍,称为"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评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3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心肌桥的发生率、发生位置、长度及心肌桥的厚度,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发生的位置及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MDCTA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生率为38.0%(252/663),以前降支最多见,占44.0%(111/252).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障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降支存在心肌桥的患者,同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肌桥的患者(P=0.003),深在型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浅表型心肌桥 (P<0.001).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结论 心脏收缩期壁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心肌桥不能仅视为解剖变异,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其会引起心肌灌注减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心肌桥近端动脉更易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表明心肌桥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飞鹏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7):822-82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出血有关。以往研究表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成份密切相关^[1]。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内膜损伤和功能失调,致斑快破裂,血栓形成,状动脉急性闭塞[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快速持久地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再灌注,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3]。外资料显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更迅速而持久地开通和恢复梗塞相关动脉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1]。我院自  相似文献   

5.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使心肌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所致.由此造成的心肌缺血性坏死由心内膜向心外膜进展,并往往造成全层透壁性坏死,故心电图上往往表现为ST段抬高.因此,STEMI患者可通过药物方法或外科手术方法,迅速并完全恢复梗死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里最严重的疾病。会引起心肌坏死、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和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我们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现将我院2002—09~2008-01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斑块破裂大多发生于非钙化的不稳定斑块,是发生急性心脏事件(ACE)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始动环节,因此,对于斑块性质进行判断,如何识别易破裂斑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飞行员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诊断、治疗及医学鉴定. 方法 分析1例直升机飞行员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及医学鉴定结论,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本例飞行员有大量饮酒、吸烟、高血脂、疲劳等多种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左肩及左臂发麻,出汗;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粥样硬化狭窄,造影过程中发生左冠状动脉全程僵硬,左前降支中段95%狭窄,右冠状动脉僵硬;左、右冠状动脉内推注硝酸甘油后僵硬及狭窄缓解,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痉挛血管与心肌梗死部位吻合,证实心肌梗死由CAS所致.该飞行员病后无明显并发症,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经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其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能正常参加体能训练,地面观察半年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心功能等指标良好,最后结论:飞行合格.安全飞行1年余无任何不适. 结论 CAS可发生于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北等;CAS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有关,其发作往往有饮酒、吸烟、疲劳等诱因,对高危人群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属于临床常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诊断方式,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而且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单纯CCTA技术在心肌缺血预测及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会加大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并表现出血管重构等表现,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斑块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状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血流灌注情况造成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可为临床对患者实际病情以及预后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2]。此次研究以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自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诊疗,探讨为患者实施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与CCTA联合检测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延辉  于瑞华 《人民军医》2008,51(5):278-279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使心肌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所致。由此造成的心肌缺血性坏死由心内膜向心外膜进展,并往往造成全层透壁性坏死,故心电图上往往表现为ST段抬高。因此,STEMI患者可通过药物方法或外科手术方法,迅速并完全恢复梗死动脉血流。尽管使用心脏保护液和低温等众多外科技术可在术中较好地保护心肌,但实际上,外科手术不可能达到适时再灌注,因而适合做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往往接受溶栓治疗或导管治疗。现将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分析其病史、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显像结果。结果患者多有受过心理打击等应激因素;可表现为突发胸闷、胸痛等症状;心电图部分表现为胸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较少出现病理性Q波;心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可有室壁瘤形成;核素心肌显像检查示相应区域灌注和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心电图改变及左室功能多较快恢复。结论应激性心肌病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核素心肌显像能够提示病变区存活心肌,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大多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脉已经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全层损伤,并伴有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本科近年来对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成分决定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认为,60%~70 %的ACS患者发病前冠状动脉病变并不严重,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裂隙形成,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1].因此,对斑块稳定性的显像研究成为目前倍受关注的热点,以求早期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综述各种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尤其是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检查方法及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主要指临床上得不到患者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等,而经相关器械数据可得出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左室功能、心电活动等异常的心肌缺血证据[1,2]。SMI是冠心病常见症状,随着病情不断加剧,可能引发可逆性或永久性心肌损伤,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利用影像手段检测斑块的成分,对斑块的危险性进行分层一直是临床的主要需求[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资料。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前降支近段的严重狭窄。早期可出现猝死。结论:对于伴有高龄、女性、左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应特别注意急性期的生命体征的监护。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本研究测定ACS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用于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