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无糖尿病(DM)症状受检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定DM、糖耐量减低(IGT),同时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P2h-PG)浓度以探讨FPG、P2h-PG预测DM、IGT的价值。结果106例中检出DM12例,IGT24例,老年人患IGT达25%。FPG≥5.8mmol/L、P2h-PG≥7.8mmol/L时预测DM及IGT的敏感性分别为33.3%、9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BMI≥25者DM、IGT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结论:中老年及肥胖者,DM、IGF患病率高;预测DM和IGT,P2h-PG比FPG更理想,故P2h-PG可以取代FPG作为初筛DM、IGT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医中药防治糖耐量减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耐量减低(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系指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一种特殊的代谢状态。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7.8~11.0mmol/L。一般认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易转化为2型糖尿病,又易发生心、脑等大血管病变,且尚不能排除其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所以,积极防治IGT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现在通用的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FPG〈7.0mmol/L的108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NGR组,对照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观察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第4、12周对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NIHSS评分。结果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41.7%)IGT患者,19例(17.6%)DM患者,44例(40.7%)NGR患者。对照组NIHSS评分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IGT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IG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深圳市公明社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方法深圳市公明社区30岁以上4573人,空腹血糖≥6.1mmol/L者,则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结果4573人中按WHO诊断标准,糖尿病(DM)与糖耐量受损(IGT)患病率分别为3.15%和4.33%。从糖尿病与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中可见:在40岁以上者随年龄增长而升高;DM组和IGT组的体重指数、腰臀比值以及血压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年龄和体重等是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因素,与1994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深圳市公明社区DM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依世界卫生组织(WHO)IGT的诊断为空腹血糖〈7.0mmol/L,成人口服75g葡萄糖2h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238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到6000万。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故IGT者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七味白术散加甘草芍药汤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厚民 《中原医刊》2007,34(5):24-25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药疗法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口服七味白术散加甘草芍药汤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P2h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 全部观察病例治疗后FBG、HbA1c均恢复至正常水平,P2hBG未能降至7、8mmol/L以下,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医药治疗IGT能逆转其FBG、HbA1c异常,显著降低P2hBG水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又称糖调节受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一个前期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IGT的定义是:OGTI"实验2h血糖7I8~11.0mmol/L;对IFG的定义是空腹血糖6.1~7.0mmol/L(若行OGTr实验2h血糖〈7.8mmol/L)。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两者兼有,判断标准IFG为空腹血糖6.1—6.9mmol/L,IG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7.8—11.0mmoL/L。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IFG切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诊断糖耐量异常(IGT)、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正常对照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并探讨不同血糖水平时FMD的影响因素。方法:新诊断IGT和T2DM患者119人根据血糖高低分为3组:IGT组34人、DM1组(空腹血糖7~9mmol/L)52人、DM2组(空腹血糖9~10mmol/L)33人及正常对照组(NC)25人。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糖、血脂、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随后肱动脉超声检查评价FMD。结果:IGT组、DM1组、DM2组及NC组间FM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偏相关分析显示FMD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血糖差值(DPG)、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呈高度负相关(P〈0.01),与HbA1c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FMD有关的入选因子,在IGT组为WHR和HOMA—IRI;DM1组为HOMA—IRI,PPG和DPG;在DM2组为FIG和HOMA—β。结论:新诊断IGT和T2DM患者FMD与血糖尤其是血糖的波动相关;不同血糖水平时FMD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3.
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方法2001—2006年健康体检诊断IGT的肥胖人群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每年随访一次。结果对256例IGT患者5年的随访中,54例转变为糖尿病(占21.0%),13例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占5.0%),189例仍为IGT(占73.8%)。NGT组、IGT组和DM组在基线状态下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负荷后血糖(餐后2h血糖、OGTT1h和2h血糖)均逐组增高(P〈0.05或P〈0.01)。基线状态时代谢异常项目越多者转变为DM的比率越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负荷后糖对IGT的转归具有独立影响。结论负荷后血糖指标是决定肥胖IGT人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多项代谢异常也是增加肥胖IGT患者向DM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OGTT方法分析正常空腹血糖的老年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为尽早诊断和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把至少两次检验空腹血浆血糖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74例住院老年患者,分为FPG<6.1mmol/L(NFG组)和FPG≥6.1mmol/L(IFG组),两组分别进行OGTT,测量各组BMI,血压、血脂等指标,按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异常(IGT)和可疑糖尿病(可疑DM)3组,比较组间及组各向指标的差异及血糖的相关性。结果:NFG和IFG两组分别发现NGT11、9例、IGT33、10例,可疑DM6、5例。各组之间BMI有显著差异,并与餐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结论:OGTT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减少DM和IGT漏诊,特别对于BMI偏高的老年患者尤其重要,提示OGTT应作为所有老年患者健康查体和入院诊断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前期亦称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二者合并存在三种状态,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6.9mmol/L;IGT诊断标准为负荷后2h血糖7.8~11.0mmol/L;  相似文献   

16.
林红  来艳君  任碧云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412-1413
200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了将空腹血糖受损诊断切割点下调为5.6mmol/L。要求所有空腹血糖(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这大大提高了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GR)的检出率。为探讨2h血糖(2hPG)在DM及IGR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DM及IGR患者279例进行了空腹血糖(FPG)及2hPG升高的水平变化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院用人参合用二甲双胍剂对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按WH01998年DM诊断标准,OGTT试验糖负荷2h标准血糖〉7mmol/1、〈11.1mmol/l者,共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两组患者无肝肾疾病,排除所有服用影响IGT药物和应激状态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MBI、腰围、围、臀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成人糖尿病发生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模式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害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以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诊断的糖耐量减低(IGT)307例和糖耐量正常(NGT)126例(年龄25-74岁)进行6年随访,初访时测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0,60,120min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每2年重复做OGTT,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及/或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诊为糖尿病,以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6年随访中发展为糖尿病的IGT有约70%来自胰岛素抵抗人群,另有约30%糖尿病患者在其IGT阶段并无明显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T组基线胰岛 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与随访发生糖悄病者呈显著负相关I(OR值为0.41及0.39,P<0.01),在NGT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亚组6年后糖耐量恶化率远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34.5%比13.4%,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仅胰岛素抵抗与糖耐量恶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我国大部分成人糖尿病发病呈2个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从NGT发展为IGT,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从IGT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胰岛 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都起重要作用。β.  相似文献   

19.
杜瑞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91-19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WHO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糖尿病(DM)新标准:①健康人群空腹血糖参考值上限为〈6.1mmol/L(110mg/d1)。②空腹血糖≥6.1mmd/L,〈7.0mmol/L(110-126mg/d1)为糖耐量减低。③糖尿病诊断:a.有症状患者不考虑进食和采血时间的血糖≥11.1mmol/L(200mg/d1)。  相似文献   

20.
糖耐量低减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XL  Lu JM  Pan CY  Mu YM  Dou JT  Ba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4-677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了解糖耐量低减(IGT)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以便指导制定合理的干预治疗方案。方法对6例糖耐量正常(NGT)者、10例IGT者和20例新诊断T2DM者的CGM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CGMS平均血糖值、血糖值标准差、血糖≥7.8mmol/L时间百分比等逐渐升高(均P<0.05),CGMS血糖谱波动幅度逐渐增加。(2)IGT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餐后109min±32min,全天血糖≥7.8mmol/L时间为3.0h±0.8h;新诊断的T2DM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92min±22min,全天血糖≥11.1mmol/L时间为12.6h±1.3h。IGT组和新诊断T2DM组中,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较快、幅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1)CGMS检查能比较准确地显示IGT者和新诊断T2DM者动态血糖波动规律,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2)IGT者全天持续约3h血糖≥7.8mmol/L。(3)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峰值增高,血糖曲线波动幅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