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左心室重构逆转参数是否可以成为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方法 对26例心衰伴有室壁运动不协调患者进行CRT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左房内径(LADD)、左室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起搏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LADD、LVDD、LVEDV、LVESV均较术前显著减小,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这些参数的改善与患者活动度成正比,与夜间心率成反比,其中左房、左室内径及容积变化较LVEF提高与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结论 左室重构逆转参数可以成为评价CRT术后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其中部分患者左房、左室大小和容积指标较LVEF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8月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98例,其中扩张性心肌病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23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者50例。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面积与左房面积之比(MJA/LAA),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和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结果各组患者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整体心功能明显减低;术后半年各组患者整体心功能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的LVEDD改善最为明显;术后一年扩张性心肌病较其他两组整体心功能参数有明显改善,但与术后半年无明显差异;术后一年半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的MJA/LAA较其他两组改善明显;术后两年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的LVEDD和MJA/LAA较其他两组改善明显,各组患者术后12Ts-SD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CRT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同步性。在CRT疗效中,高血压性心脏病优于扩张性心肌病和冠心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夏林虎  惠杰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27-1229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 对本院18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并于术后24h、3个月、6个月行AV、VV优化,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A)、心脏同步化指标-主肺动脉射血期前时间差(IVMD)、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达峰时间延迟(SPWMD)及Hs-CRP变化.结果 18例患者植入后心衰症状明显改善,LVEF、LVEDD、MRA等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Hs-CRP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行再同步化治疗后,通过心超优化AV、VV间期后,心功能明显改善、Hs-CRP水平较术前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室同步性及舒张功能变化,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 CHF组患者44例,均于CRT术前1~3d、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测量参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TDI测量参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左室12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左室12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dif);计算CRT术前后二尖瓣环平均E/e变化率(ΔE/e%)和Ts-SD变化率(ΔTs-SD%)。结果最终纳入研究41例,根据CRT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降低≥10%的标准将其分为CRT有反应组24例和CRT无反应组17例。与CRT术后比较,CRT有反应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Dd、LVEDV、LVESV显著减小,LVEF、E/A显著增加,E/e显著降低,Ts-SD、Ts-dif显著缩短;而CRT无反应组患者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RT有反应组患者CRT术前后ΔE/e%与ΔTs-SD%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CRT术后有反应患者的左室同步性及舒张功能均得到改善,其左室舒张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同步性改善后降低的左室充盈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参数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对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采用实时三维超声以左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期末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及最大差值(Tmsv 16-SD%和Tmsv 16-Dif%)作为同步性参数,观察患者CRT术前2d及术后7d起搏间期(VV间期)优化后左心室的收缩同步性情况及左室射血功能情况。结果起搏间期优化后与优化前比较,患者的Tmsv 16-SD%、Tmsv 16-Dif%均显著降低(P<0.05),且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显著减小(P<0.05),但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6min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个体化起搏间期参数优化可以增强左心室的舒缩同步性,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成功植入CRT,或带除颤功能的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CRT组),另选同期相匹配的健康者16例(正常对照组),应用RT-3DE计算两组治疗前及CRT组治疗3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时间-容积参数、标化的时间-容积指标及左室时间-位移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RT组治疗前LVEDV、LVESV、SV、LVEF以及左室时间-位移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CRT组EDV、ESV、SV、LVEF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12、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均降低,位移标准差、位移最大值、位移最小值均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3DE能够有效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及评估CRT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短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组织多普勒提示有左心室非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8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前和起搏后1个月行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心室的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分析软件,得到左室整体与17阶段时间-容积曲线(VTCs),记录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16、12、6节段达最小容积点时间(Tmsv)的标准差(即Tmsv16-SD,Tmsv12-SD和Tmsv6-SD)和最大时间差(即Tmsv16-Dif,Tmsv12-Dif和Tmsv6-Dif)。 结果利用三维全容积法测量,与起搏前相比,起搏后所有患者的心率无明显变化,但左室舒张末容积和收缩末容积均有明显的减少(P〈0.001),而LVEF值明显升高(P〈0.001),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Tmsv16-SD、Tmsv12-SD和Tmsv6-SD均显著减少(P均〈0.001)。 结论CRT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形态及参数能为CRT治疗的短期疗效评估提供较完整的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室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CHF患者31例,以CRT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降低≥10%为标准分为CRT有反应组(16例)和CRT无反应组(13例).所有患者均于CRT术前1~3 d、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检查.彩色M型超声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播散速度(Vp),计算E/Vp;TDI测量二尖瓣环四个位点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计算E/e;测量左室12节段心肌收缩期达峰时间(Ts-SD)、12节段Ts最大差值(Ts-Dif).结果 与CRT术前比较,CRT有反应组12节段Ts-SD、Ts-Dif均显著缩短,Vp显著增高,二尖瓣环各位点及4个位点平均E/e、E/Vp显著降低,而CRT无反应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差异;CRT有反应组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E/e、E/Vp与左室12节段Ts-S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RT治疗有反应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也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左室充盈压降低及左室松弛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A-V、V-V间期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49例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观察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达到CRT最佳治疗目的。结果临床症状:45例CRT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提高为Ⅱ~Ⅲ级,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超声指标: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P0.01)、血流速度积分(VTI)增加,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评价心腔大小指标改善,术后3、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小于术前(P0.01,P0.05);二尖瓣反流量减少;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不同步性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扩张型心肌病并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治疗前后QRS起始点到左心室16节段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即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SD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末容积(EDV),根据治疗6个月后NYHA分级随访分为A、B二组,对二组所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22例患者中有15例NYHA分级提高达2级或以上(A组),7例NYHA分级提高未达2级(B组)。A组术前SDI较高,CRT后SDI减小、LVEF增加、EDV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B组术前SDI较低,CRT后SDI和EDV较术前增加(P=0.002和〈0.0001),LVEF没有明显变化(P=0.457)。两组患者术前SDI和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而年龄、心率、QRS间期、左室舒张末内径、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仅可用于评价左心室不同步性,还可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7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大小、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房室间、心室间及左心室内同步性。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小于术前(P〈0.05或P〈0.01),房室间、心室间、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改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通过多项参数综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同步显像(TSI)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4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12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22例。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SI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性参数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心脏失同步;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脏失同步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表现为延迟节段数及左室收缩后收缩发生率(PSS%)减少,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左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 max-min)、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基底段达峰时间差(TS-L delay)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NICM组同步性改善更佳,Ts max-min、PSS%及重度延迟节段数与I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房容积(LA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NICM组LVEF、LVESV改善情况优于I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SI技术可以快捷有效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机械不同步,CRT术后ICM和NICM患者的左室同步性及心脏功能均得到改善,NICM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LVEF);心肌组织速度成像采集3个标准心尖切面图像,应用Q-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室基底部和中部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12)及各节段心肌射血期峰值速度(Sm)、左室收缩后收缩(PSS)的峰值速度.结果 心脏同步化治疗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Ts-SD-12减低,从(48.4±17.87) ms下降到(35.16±19.4) ms(P<0.05),左心室内径、容积缩小,收缩功能也有明显改善(P<0.05),各节段Sm明显提高(P<0.01)、PSS的峰值速度减低(P<0.05).结论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目前评价心肌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短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于CRT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应用Aloka α10分别测量左室内径及容积,计算左室收缩末容积变化率(△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WI技术测量W1及R-W1间期、W1-W2间期等指标.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左室发生逆重构,其中术后1月及术后3月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小于术前(P<0.01,P<0.05);左室收缩力增加,LVEF明显提高(P<0.01).W1显著增加,W1-W2间期延长(P<0.01).结论 WI为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9例,73例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应答组,36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无应答组,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参数、同步化参数及左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应答率为66.9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大为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P<0.01);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为CRT无应答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提高CRT应答率,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较大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无应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同步化治疗对重度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18例左室非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同步化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A峰值,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结果 起搏后第1周LVEF明显高于起搏前(P<0.001).二尖瓣环间隔部Am术后6个月[(11.3±2.9)cm/s]、1年[(12.5±3.6)cm/s]明显高于起搏前[(9.2±1.7) cm/s](P<0.05).二尖瓣环侧壁Am术后6个月[(12.1±3.2)cm/s]和术后1年[(13.5±3.2)cm/s]高于起搏前[(11.8±2.9)cm/s](P<0.05).二尖瓣环间隔部Em起搏前后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评价心脏同步化治疗左室运动不同步的心衰患者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化是治疗左室收缩不同步的有效手段,因此精确和可重复评价左室收缩不同步显得十分重要.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可通过测量左室局部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而得到左室收缩不同步的综合信息,但目前尚缺乏左室不同步指数(SDI)的正常值范围及心力衰竭(心衰)患者SDI具体测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T-3DE测量SDI正常值范围、心衰患者SDI的定量数值及RT-3DE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前心功能.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58例,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1例、陈旧前壁心梗27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者30例,分别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GSPECT MPI)),两种检查间隔1~2 d,测定左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应用RT-3DE测定心衰患者的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局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rESV)、局部射血分数(rEF);应用GSPECT MPI评价心衰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结果 RT-3DE与GSPECT MPI测定各组患者CRT术前整体心功能相关性良好;RT-3DE可以准确评价心衰患者的局部心功能;GSPECT MPI能够有效地反映心衰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结论 RT-3DE与GSPECT MPI在评价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灌注情况各有优势,将两者结合对于综合评价心衰患者CRT术前的心功能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左室重构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治疗组(常规药物加TMZ治疗),每组各20例.全部入选患者于观察起点及用药3个月时行6分钟步行试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 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肽(PⅢNP)含量测定,比较各组患者心功能、左室结构和心肌胶原纤维含量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增加,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心肌P Ⅰ CP和PⅢNP含量均下降,而TMZ组6MWD(420.32±53.78)m、LVEF(44.74±7.82)%、LVESV(144.73±45.33)ml、LVEDV(200.83±38.78)ml、PI CP(107.3±18.4)μg/L和PⅢNP(3.5±1.3)μg/L改善更明显(P<0.01),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MZ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E/A比值)(1.11±0.16)显著升高(P<0.05),而常规治疗组(0.75±0.17)反而下降(P<0.05).结论 TMZ能够抑制并逆转缺血心脏心室重构作用,减少心肌纤维化,并提高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舒缩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心脏同步化治疗标准的CHF并成功植入CRT的3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3 d、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纽约心功能分级评价,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宽度和6 min步行距离,同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上述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NT-pro BNP(N末端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hs-Tn T)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LVEF、LVEDD、QRS宽度和6 min步行距离及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患者NT-pro BNP、hs-CRP、hs-Tn T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检测患者NT-pro BNP、hs-CRP、hs-Tn T水平变化可以对心脏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