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定西地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价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使用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知晓率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结果合格调查问卷4485份。定西地区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80.69%.5条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为47.40%。调查对象对结核病主要症状、传播途径和国家免费政策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7.96%、86.89%和85.40%。城镇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全部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人群(P〈0.05);不同县、区之间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全部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西地区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不同县、区知晓水平不平衡;边远山区农村人群知晓率低,是今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晋城市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了解山西省晋城市各类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艾滋病 /性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山西省晋城市计划生育指导站、晋城市健康教育所于2 0 0 0年 11月自行设计问卷对晋城市部分人群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 14 3 5人进行了艾滋病 /性病相关知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 0 0 0年 11月 10~ 2 0日对前往展览馆观看“预防艾滋病知识展览”的群众14 3 5名 ,在参展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放问卷 170 0余份 ,收回 15 83份 ,有效问卷 14 3 5份 ,有效应答率 90 5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与现状,为制定农村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5岁~64岁的村民2400名;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入户询问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总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9.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5.8%;高血压防治等方面的特定知识和行为水平较低,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卫生知识依次为营养与饮食、传染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治;使用较多的传播媒介依次为电视、医生、报纸和广播。结论农村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安徽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分析2006年及2015年2次北京市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为更有效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和重点。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和2015年在全市分别抽取7 200和17 274名调查对象。使用专项调查组经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后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访问式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7 164和16 519份。主要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要渠道。随机选择与常住人口年龄构成一致的15~64岁的调查对象的问卷进行分析。最终纳入2006年调查的2 676份问卷、2015年调查的9 298份问卷,应用SAS 9.2统计学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公众对“结核病属于重大传染病”“传播途径”“可疑症状”“就诊机构”“能否治愈”“减免政策”“预防措施”和“不歧视患者”等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6.29%、79.25%、92.91%、97.82%、67.33%、38.63%、63.86%及53.80%,分别高于2006年的48.09%、72.80 %、19.73 %、68.09%、15.55 %、30.08 %、61.32%及14.8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众对“传播途径”“可疑症状”和“能否治愈”3条核心知识的全部知晓率由2006年的2.65%提高到2015年的5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知晓率由36.02%提高到7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公众主要通过电视(57.15%)、健康讲座(42.58%)、报纸/杂志/宣传单(41.72%)和上网查询(36.38%)等专业途径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结论 2015年北京市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较2006年有大幅提高,但尚未全部达到国家规划的要求,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公众喜爱的形式与材料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和中山市南头镇居民对肿瘤知识的认知以及相关的态度和行为 ,为进一步开展肿瘤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越秀区两条街道、南头镇三个居委会 3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采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 1 0 76份 ,其中越秀区 5 77份 ,南头镇 4 99份 ;32项肿瘤相关知识中 2 9项的正确回答率均是越秀区居民高于南头镇居民 (均P <0 0 1 ) ,对肿瘤病因、早期症状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知识两地居民的得分分别为34 82、32 91、6 5 81和 2 5 4 4、1 8 4 2、38 5 5 ,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1 ) ;70 %以上的两地居民都更关心肿瘤的早期预防而不是患肿瘤后的治疗 ,两地居民健康体检门诊的愿意就诊率均在 85 %以上 ;生活方式方面两地居民的吸烟率都为 2 0 %左右 ,但在饮酒、饮食习惯等方面越秀区居民均更为健康。结论 所调查的城区居民对肿瘤知识认知以及相关的态度和行为优于农村 ,今后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肿瘤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毒蕈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及效果,为今后的毒蕈中毒控制工作奠定基础。方法调查医务人员对毒蕈中毒防治知识、小学生对毒蕈识别知识掌握情况,研制预防毒蕈中毒健康教育媒体材料。针对医务人员发放毒蕈防治手册4000册,向小学生发放宣传折页200份。对265名医务人员及176名小学生实施面对面授课,并评价其短期干预效果。结果研制5类7种媒体材料,包括手册(全国版、云南版)、折页、幻灯片课件(专业版、科普版)、招贴画、仿真示教标本。医务人员问卷调查结果示毒蕈中毒临床分型知识知晓率为31.54%(82/260);毒蕈中毒防治知识问卷平均分为(68.02±18.00)分;医务人员最希望了解毒蕈中毒防治知识的方式为面对面授课(73.85%,192/260)。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毒蕈识别知识问卷平均分为(56.73±17.23)分;小学生最希望了解毒蕈中毒预防知识的方式为网络(74.42%,128/172)。医务人员、小学生干预(授课)前后知识问卷平均分分别由(68.02±18.00)分提高到(86.55±14.17)分、(56.73±17.23)分提高到(90.45±1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预防毒蕈中毒的健康教育内容应以纠正毒蕈识别误区、加强专业人员毒蕈中毒诊疗知识培训、加强公众不随意采食野生蕈菌意识为主要内容。面对面授课等健康教育方法对毒蕈中毒防治起到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沈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治知信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从沈阳市所辖范围内抽取3个社区为取样点,对入选居民1 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0份;分析脑卒中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各项得分及其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脑卒中防治知识项目总得分(18.30±5.62)分,其中发病后急救知识得分明显低于基础知识得分和诱发因素识别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信念项目总得分(27.54±5.23)分,其中相关慢性病管理得分明显低于危险性认识、预防重要性认识、预防途径的认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为项目总得分(36.90±5.35)分,其中接受健康教育得分明显高于饮食、运动、情绪控制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合并脑卒中家族史、接受相关健康教育、合并相关慢性病是脑卒中防治知识、信念、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是防治知识和信念的共同影响因素;职业类型是防治知识的影响因素,性别、是否享受医疗保险是防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沈阳市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治知的掌握程度较为理想,信念趋于积极,但健康行为不容乐观,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符合本市居民特点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公众对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调查点。采用统一问卷对调查点1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和结核病健康教育需求。使用SPSS15.0软件分析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回收调查问卷1 057份,结核病健康教育需求率为99.81%(1 055/1 057)。公众最希望获得结核病防治信息途径的前5位是"广播电视等"(63.70%)、"医生宣传"(59.80%)、"张贴画等"(34.80%)、"报刊杂志"(19.20%)和"传单折页等"(19.00%)。对于结核病健康教育信息的内容偏好,45.8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图画为主的材料"。不同特征的公众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偏好不同。结论河南省公众结核病健康教育需求很大,公众更愿意从传统媒体获取直观的信息。针对不同人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百色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结核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今后调整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统一设计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向调查人群发放2748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485份,有效率92.71%。调查人群对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54.21%,结核病症状知晓率为89.01%。5个经济欠发达县知晓率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教师、行业职工和学生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和社区居民。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以"听别人说"比例最高,为50.50%。结论百色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方向应从以"病症知识"为主转为"病症"与"治病知识"并重,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肺结核防控知识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地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为主,同时增加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和疑似肺结核症状相关问题。结果共收集居民调查问卷520份,其中合格问卷503份,有效率为96.73%。调查对象中,5条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40.87%,78.93%知道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48.51%知道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仅19.68%知道在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可以识别4种及以上肺结核疑似症状的居民占53.48%,能全部识别出8种症状的居民仅占7.36%。结论北京市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水平相对较低。患者在罹患肺结核的早期若不能够识别症状,不仅延误治疗,增加开放性肺结核传播概率,甚至诱导多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生,给肺结核防治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Pang J  Wei N  Du W  Yan L  Li F  Wei W  Huang X 《卫生研究》2012,41(2):228-231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9 542名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79 542人,有效问卷78 429份,问卷有效率为98.60%。对面对二手烟的正确做法、被动吸烟的危害、成年人牛奶日摄入量、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体重控制的正确回答率较低,均低于30%;对体重控制的正确行为率最低,标化后只有7.11%。被调查对象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为3.87%,标化后为3.09%。城市人口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高于农村人口;不同年龄组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不同,35~45岁人口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最高;文化程度越高,调查对象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越高,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调查对象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对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掌握不够。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35~45岁人口较其他年龄人群、文化程度高者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比例高。今后,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慢性病预防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控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唐山市辖区内分别抽取1个区、县级市和县,每个区(县)分别各抽取1个社区(村),抽中社区(村)的全体成年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居民脑卒中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居民脑卒中知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唐山市社区居民有效问卷1 342份,男性685人,女性657人,年龄18~84岁,平均(42.51±19.14)岁。脑卒中防控相关知识认知量表评分的总分为(27.69±5.13)分,总体得分率为38.89%。脑卒中基础知识得分为(18.25±4.25)分、脑卒中诱发因素(4.86±1.00)分、脑卒中危险因素识别(4.77±0.96)分、脑卒中发病后急救处置知识(1.98±0.65)分,得分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脑卒中诱发因素、脑卒中基础知识、脑卒中危险因素识别和脑卒中发病后急救处置知识,分别为45.45%、42.86%、38.46%、33.33%。年龄较大(β'=0.137)、受教育程度较高(β'=0.119)、职业为工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β'=0.201)、脑卒中病史/脑卒中家族史阳性(β'=0.261、0.143)、相关慢性病史阳性(β'=0.267)、接受过脑卒中相关知识健康教育(β'=0.328)的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控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较高。结论 唐山市社区居民的脑卒中防控相关知识认知有待提高,积极地提升社区健康教育是有效提升居民脑卒中防控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北省十堰市部分中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中学生乙型肝炎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66份,收回有效问卷2085份。结果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为78.01%,乙型肝炎预防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为50.82%。95.68%的人听说过乙型肝炎;67.87%的人没有检查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五项(HBV)指标,HBV检查率仅为32.13%,且农村学生低于城镇学生6.75个百分点(P〈0.01)。结论中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高于预防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应根据学生对乙型肝炎的了解情况选择有效方法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为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应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东莞市大朗镇社区居民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371人,有效问卷360份,男女比例为1:1.09,平均年龄为(25.55±10.55)岁。社区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在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措施方面。被调查者中只有75人(20.8%)能正确回答,文化程度越高,知晓情况越好;236人(65.6%)表示关心此次甲型H1N1流感;59人(16.4%)的行为并未有所改变。结论社区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普通群众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年龄≥13岁的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310人。结果北京市农村居民对常见慢性病各危险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均在50%以上,对常见传染病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知正确率在80%以上,认知水平与地形、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关。农村居民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合理饮食(77.1%)、预防慢性病(67.8%)和预防传染病(64.0%);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是电视(71.7%)、健康大课堂(44.2%)和广播(34.2%);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依次是电视(63.0%)、健康大课堂(55.4%)和医生咨询(40.0%);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结论农村居民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好于慢性病;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均与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应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友  王琳梅  毛鸿彦  冯伟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95-1997
目的了解大理市城乡结合部居民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大理市有代表的2个社区对602名年龄在2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602份,实际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为97.7%;居民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只有40.1%;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男性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年龄段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和危险因素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最高的均为40-岁年龄组,最低的为≥60岁年龄组;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各项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大专及以上的知晓率最高,小学及以下的知晓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理市城乡结合部居民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认知不足,不利于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海口市居民对COPD健康知识和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为COPD健康教育的实施以及科学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随机对海口市部分地区的1 0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所调查的海口市居民中,人均月收入不同、烟龄不同的居民对COPD危险因素及非危险因素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龄≤1年和≥5年组对COPD预防措施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COPD健康知识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7.44%的居民最想了解的内容是发病原因,其次为病情控制(19.11%)。复发预防和肺康复锻炼分别有14.43%、11.99%的居民最想了解。阅读健康宣传资料(47.88%)是居民首要选择的了解方式,其次为一对一讲解(23.79%)。结论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海口市居民COPD健康教育的力度,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烟龄、人均月收入的人群;可采用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印发健康宣传册、一对一讲解或其他更多形式的方式来加强居民对COPD相关知识的了解,以便提升海口市整体居民对COPD健康知识和危险因素的认知水平。居民自主意识上将减少与COPD危险因素的接触,有助于降低COPD的发病率,从而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安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情况,为当地该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2015年7至8月,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在西安市东、西、南、北4个区域,应用方便抽样,每个区域选择3~5个小区,对小区内居住的全部35岁以上中老年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知道骨质疏松症,但了解比较多的只占5.42%。只有54.17%的妇女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能够预防的疾病,且知道预防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的比例仅占11.15%。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的正确认识比例不高,对诊断和治疗的药物知道更少。对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年龄增长、妇女绝经、晒太阳少以及钙缺乏的认知比例较高,在70%以上;而对长期卧床、维生素D缺乏、缺乏运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认知比例都不高;对吸烟、饮酒及遗传、疾病等的认知度则更低。被调查妇女虽然肉、蛋、奶以及豆制品、海产品的摄入比例均在90%以上,但经常摄入的比例并不高。每天钙剂补充的比例只有35.21%,维生素D补充的只有17.71%。多数(82.92%)被调查妇女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来自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自亲戚朋友的比例也超过半数,而来自医务人员和社区宣传的比例并不高。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该人群的认知度,不同年龄组妇女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F=76.57,P<0.001);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F=71.51,P<0.001)。结论西安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整体正确率低,相关的健康行为比例不高,来自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的、正确全面的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对于该人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市15-24岁年龄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使用PPS(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法在16个区抽样,每区抽取3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抽样单位,每个居委会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0个家庭户,每个家庭户采用KISH表抽取1名调查对象,每个居委会完成50份调查问卷。结果 15-24岁年龄组人群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0.77%,健康知识和理念具备率为24.52%,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具备率为22.12%,健康技能具备率为13.78%。15-24岁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在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科学健康观素养具备率为41.84%,传染病预防素养具备率为25.01%,慢性病预防素养具备率为16.73%,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率为54.98%,基本医疗素养具备率为9.85%,健康信息素养具备率为32.65%。15-24岁年龄组城乡与农村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素养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24岁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健康信息素养具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24岁年龄组人群的健康是至关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各学校应加大教育力度,在中学、大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同时各企业应该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员工健康素养继而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