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2.
nm23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表明:NDPK/nm23在人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54.5%(48/88),其中鳞癌43.5%(20/46),腺癌的66.7%(28/42),在腺癌中的表达较鳞癌高(P<0.05)。在鳞癌中,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为59.3%(16/27),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21.1%(4/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DPK/nm23表达与肺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与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本组结果表明:nm23基因可能在肺鳞癌和腺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其表达程度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肺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肺腺癌和鳞癌FDG-PET/CT显像,研究肺腺、鳞癌的原发灶FDG摄取与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2007年4月治疗前行FDG-PET/CT检查的拟诊肺癌患者中,并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腺癌患者94例和鳞癌患者65例,比较二者原发灶大小(最大径表示)和FDG摄取(SUVmax)的差异,再进一步按照不同分期分组,分析腺、鳞癌原发灶FDG摄取与肿瘤大小以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原发灶的最大径大于腺癌(3.87±1.83cm Vs 3.08±1.56cm,P=0.004);鳞癌原发灶的SUVmax也大于腺癌(11.32±5.59 Vs 9.22±4.73,P=0.012),鳞癌和腺癌的大小都与SUVmax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587,0.652;P均=0.000),腺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SUVmax有显著性差异(P=0.000),而鳞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SUVmax无显著性差异(P=0.66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腺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420,P=0.000),鳞癌SUVmax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r=0.083,P=0.509).结论肺癌FDG摄取受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的影响,肺腺癌的FDG摄取与临床分期正相关而肺鳞癌的FDG摄取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原发肿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为PET/CT常用的半定量指标,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评估.本研究探讨肺癌1SF-FDG PET/CT的SUVmax值与临床各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为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9--2015-03-17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82例肺癌患者(腺癌32例,鳞癌19例,小细胞癌12例,混合型肺癌5例,类癌4例,大细胞癌4例,未分类癌6例)治疗前PET/CT影像资料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18F-FDG PET/CT的SUVmax值与病理分型、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腺癌SUVmax均值为9.65±6.02,显著低于小细胞肺癌的14.20±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fragmet antigen21-1,CYFRA21-1)升高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升高组SUVmax均值分别为13.16±5.99和14.09±6.05,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的9.17±5.09和9.7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胚抗原(care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否升高之间,SUVmax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UVmax与年龄、病灶大小均无相关性;与NSE呈低度相关,r=0.361,P=0.003.结论 肺癌18F-FDG PET/CT的原发肿块SUVmax值与病理类型、CYFRA21-1和NSE有关.肺腺癌患者SUVmax均值低于小细胞肺癌,CYFRA21-1和NSE升高组SUVmax均值升高,SUVmax与NSE水平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肺癌原发灶FDG摄取预测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分析肺癌患者原发灶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与诊断时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共收集到确诊为肺癌并治疗前行FDG-PET/CT检查患者208例,确定其原发灶大小(CT测量的最大径)、FDG;摄取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即SU-Vmax)和转移状态.并分为无转移组、仅淋巴结转移组和远处转移组,分析原发灶FDG摄取与原发灶大小和转移情况等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结果: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性,r=0.613,P:0.000.3组的原发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而SUVtn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无转移组SUVmax小于仅淋巴结转移组(P=0.041)和远处转移组(P=0.002),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UVmax是唯一影响转移的因素.SUV-max每增加1单位,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1.112倍,P=0.032.结论:肺癌原发灶SUVmax增高则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提示FDG摄取值可能作为一个预测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肺癌居于全球男性及女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首位,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8%。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和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SCLC),其中NSCLC占肺癌的80%-85%,NSCLC根据组织学可主要分为腺癌(约占40%),鳞状细胞癌(20%-30%)和大细胞癌(10%),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在肺腺癌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肺鳞癌的治疗中收效甚微,肺鳞癌的诊治更需得到关注,18F-脱氧葡萄糖(lfuorodeoxyglucose, 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癌的诊断与分期中,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在肺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意义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2例初治、接受PET/CT检查、行根治术的原发肺鳞癌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并分析原发灶SUVmax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82例肺鳞癌患者原发灶SUVmax以13.0为界分为两组,SUVmax>13.0组与≤13.0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6个月和8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原发灶SUVmax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 TNM)分期、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存在正相关性,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 (HR=1.714,95%CI:1.021-2.876, P=0.042)、TNM分期(HR=1.677,95%CI:1.231-2.284, P=0.001)均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提示SUVmax有独立于病理TNM分期之外的预后价值。而且,SUVmax在I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中有意义(P=0.045)。结论 PET/CT SUVmax对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有重要的价值,是独立于TNM分期之外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并且原发灶SUVmax与多个临床病理因素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 F -脱氧葡萄糖(18 F -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最大标准值(SUVmax )与肺癌 TNM分期、病理类型、原发肿瘤体积(primary gross tumor volume,GTV)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16例肺癌患者治疗前行 PET/CT 检查获得 SUVmax ,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及病理参数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组间 SUVmax的差异,SUVmax与 GTV 大小、血红蛋白水平及年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与 T 分期、N 分期、TNM分期等级资料的关系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癌组 SUVmax 分别为19.37±7.88、16.75±9.29和13.71±7.14,小细胞癌组SUVmax较鳞癌组低(P =0.008),两者 SUVmax差异显著,而在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大小、TNM分期与 SUVmax之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P 值分别为0.873、0.046,r 分别为0.015、0.186,总体上,肿瘤 SUVmax与病灶大小无关,但当病灶<45.3cm3时,肿瘤 SUVmax与病灶大小中度相关(r =0.456,P =0.013), SUVmax与 TNM分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8 F -FDG PET/CT SUVmax在提示肺癌病理学类型方面有一定帮助,SUVmax随肿瘤大小和病期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可以作为预测肺癌 TNM分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分子影像学角度,探讨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灶PET-CT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方法 6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FDG PET-CT检查,测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68例食管癌患者肿瘤原发灶的SUVmax为10.7±5.3.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食管癌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正相关(r=0.512,P=0.01;r=0.860,P=0.000;r=0.781,P=0.000;r=0.852,P=0.000).结论 食管癌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的SUVmax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Glutl是介导葡萄糖转运的主要载体,同病灶对FDG的摄取程度呈正相关,但同肺癌CT征象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FDG PET/CT显像,筛选可以反映非小细胞肺癌葡萄糖代谢水平的CT征象和临床病理指标.方法 对33例肺癌(鳞癌11,腺癌22例)术前行PET/CT检查,收集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评价CT征象(包括直径、深分叶征、细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视觉分析和SUVmax分析病灶对FDG的摄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Glutl的表达.结果 Glutl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鳞癌Glutl的阳性表达率和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双边=0.037,P单边=0.045);≥2cm组对FDG的摄取程度(视觉分析和SUVmax)和Glutl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2cm组(P双边=0.002,P双边=0.001,P单边=0.049);视觉分析示有细短毛刺征组肺癌对FDG的摄取程度显著高于无细短毛刺征组(p双边=0.006).结论 肺癌的大小和细短毛刺征可反映肿瘤葡萄糖代谢水平,肺鳞癌的葡萄糖的代谢水平高于肺腺癌.  相似文献   

11.
nm23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nm23基因产物与肺癌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肺癌中nm23基因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3在肺癌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79.7%,其中鳞癌100%,腺癌71.4%,小细胞癌40%,在鳞癌中的表达较腺癌及小细胞癌高,但nm23的表达与肺鳞癌的分化程度无关,与肺鳞癌、肺腺癌及其它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提示肺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肺鳞癌、腺癌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大小原发肿瘤中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肿瘤最大径(d)≤2cm、2cm〈d≤3cm、3cm〈d≤6cm、6cm〈d≤10cm、d〉10cm组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0.0%、35.1%、52.8%、52.1%、71.4%,肿瘤大小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无相关性(r=0.10,P〉0.05)。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58.8%)显著高于鳞癌(42.9%)(P〈0.05)。43例d≤3cm的肺癌患者中7例(16.3%)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均为中低分化。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并非胸内淋巴结转移的决定因素;肺腺癌较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d≤3cm的肺癌患者也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可能在小病灶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 对于N2 NSCLC肿瘤为Tl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术前纤支镜取材检测nm23蛋白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蛋白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SP法对36例肺癌和3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在术前以纤支镜取材并作nm2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纤支镜刷检涂片和活检组织标本中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肺良性疾病组(P<0.05),肺癌组中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1~N3),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0.05)。结果表明术前纤支镜取材检测nm23蛋白,对肺癌诊断及术前判断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性别、年龄、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状况等因素对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治疗前行FDG-PET/CT检查的食管鳞癌患者68例,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等因素对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SUVmax)的影响,并分析转移状态(无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FDG摄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食管癌患者的原发灶FDG摄取无明显差异。而病变长度影响FDG摄取:病变长度与其FDG摄取呈正相关(P=0.01)。不同TNM分期、不同转移状态间原发灶的FDG摄取也有显著性差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均与SUVmax呈正相关(P=0.000)。结论: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与病变长度、TNM分期等因素有关,而不受性别和年龄影响关,键而词且FD食G管摄肿取瘤值较原高发还灶提示发已射经型有计淋算巴机结转脱移氧或葡分萄期糖较晚。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了106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2.8%,其中鳞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8%,腺癌为47.1%,未分化癌为63.2%,其与组织学分型、分级及临床PTNM分期无关。P53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在肺鳞癌和未分化癌中则未见.P53蛋白表达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间有相关性(P>0.05)。提示P53抑癌基因突变在不同类型肺癌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maximum,SUVmax)与肺癌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为肺癌的综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分析SUVmax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共有99例患者,其中腺癌61例,鳞癌29例,小细胞肺癌9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P=0.182)及肿瘤位置(P=0.536)SUVmax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及肿瘤最大径SUVmax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患者的SUVmax高于女性(P=0.000),肿瘤最大径>3 cm者SUVmax高于≤3 cm者(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类型(P=0.000)及临床分期(P=0.000)SUVmax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SUVmax与性别(P=0.000)、肿瘤最大径(P=0.000)、临床分期(P=0.000)及病理类型(P=0.000)存在相关性;SUVmax与年龄(P=0.182)及肿瘤位置(P=0.431)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P=0.000)、病理类型(P=0.002)及临床分期(P=0.000)是影响SUVmax的独立因素,而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对SUVmax无独立影响作用。结论:性别、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可影响肺癌的SUVmax,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是影响SUVmax的独立因素,SUVmax可能有助于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及预测其远处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可给予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分类、分级、TNM分期中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C-1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TC-1蛋白在9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在病理分类、分级及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C-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中和部分胞核。肺鳞癌和腺癌总阳性率分别为63.46%、72.09%,差异性不显著(P=0.154)。鳞癌高、中、低分级阳性率分别为20.00%、65.51%、72.22%,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75)。腺癌的高、中、低分级的阳性率分别是33.33%、65.21%、88.23%,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5)。NSCLC(鳞癌、腺癌)的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的表达强度经检验差异性显著(P=0.029)。有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90.57%(48/53)、无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38.09%(16/4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0)。5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相关性用Spearman检验,有相关性(r=0.39,P=0.000)。结论:T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高表达,TC-1表达与病理分型、鳞癌分级无关,与腺癌分级、NSCL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提示TC-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