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IL-6、IL-17和IL-18在肝硬化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参数。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BC、Hb和H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CV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Hb水平与血清IL-6、IL-17及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7及IL-1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晓燕  聂芳 《检验医学》2012,27(6):451-45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早期显性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bS-ELISA)检测53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25例、二期梅毒28例)和65名正常人血清IL-2、IL-10和TNF-α水平。结果早期显性梅毒患者血清IL-2、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二期梅毒患者(P<0.01),血清IL-10水平则低于二期梅毒患者(P<0.01);早期显性梅毒患者中IL-2与IL-10呈负相关(r=-0.760,P=0.000),与TNF-α呈正相关(r=0.633,P=0.000),而IL-10与INF-α无明显相关性(r=-0.063,P=0.575)。结论 IL-2、IL-10和TNF-α均参与了梅毒的发病,IL-10表达上调可能是二期梅毒发生辅助性T(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05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研究组,宫内感染13例,宫内未感染92例)和42例血清HBsAg阴性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和细胞因子IL-12、IL-18、IFN-γ、IL-4水平;测定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水平。结果宫内感染组孕妇的IL-12、IL-18、IFN-γ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IL-4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均P<0.01)。宫内未感染组的IL-12、IL-18、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外周血IL-12、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956、0.927、0.885及r=0.926、0.943、0.856,均P<0.01),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26、-0.921、-0.913及r=-0.935、-0.982、-0.939,均P<0.01)。结论IL-12、IL-18既可加强HBV感染的T细胞的反应和IFN-γ的生成,又能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HBV宫内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方法 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按酒精性脂肪肝(n=20)、酒精性肝炎(n=20)和酒精性肝硬化(n=20)分为3组。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对照组和60例各类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TGF-β、IL-6和IL-8水平。结果血清TGF-β、IL-6和IL-8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程度加重而递增,酒精性脂肪肝组、酒精性肝炎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3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组3项指标水平为最高。结论 TGF-β、IL-6和IL-8在酒精性肝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IL-6和IL-8水平的检测可作为酒精性肝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急诊内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1例房颤患者,按其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23例和永久性房颤组37例;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房内径。结果:永久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26,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31,P0.01;白细胞介素-18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成正相关,r=0.34,P0.01。结论:房颤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探讨其与乙肝患者病情发展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1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35例,慢性乙肝患者42例,重症乙肝患者33例)和36例正常对照血清IL-33及IL-18的水平,同时检测以上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分析IL-33、IL-18与ALT的关系。结果重症乙肝患者组与慢性乙肝患者组血清IL-33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无症状携带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且各组乙肝患者IL-33及IL-18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568;r=0.612,P0.01)。结论 IL-33及IL-18在HBV感染者中高水平表达,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有关,在HBV感染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4例健康体检者及45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及获完全缓解(CR)后的血清IL-11及IL-1β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AL患者血清IL-1β含量[(84.63±16.74)ng/L]较正常对照组[(28.46±3.08)ng/L]高(t=-1.467,P=0.024),经诱导化疗获CR后又明显降至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白细胞呈正相关(r=0.315,P<0.05),而IL-11[(23.64±2.04)μg/L]水平在初次诱导化疗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3.52±18.72)μg/L,t=-1.795,P=0.039),获CR后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3,P<0.05).结论 IL-11和IL-1β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降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β、IGF-1水平。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1β和IGF-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健康组(P<0.05);对照组与健康组之间血清IL-1β和IGF-1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检验显示,血清IL-1β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5,P<0.01),血清IGF-1与骨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788,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测定IGF-1及IL-1β水平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γ-干扰素(IFN-γ)在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浆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心力衰竭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2、IL-18及IFN-γ水平分别为(181.5±38.5)ng/L、(378.4±185.3)ng/L及(1.86±0.52)ng/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22.4±4.5)ng/L、(228.5±77.5)ng/L、(0.08±0.03)ng/L](P<0.01),而三者相互呈密切正相关(P<0.05或P<0.01),且3种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的心力衰竭患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并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或P<0.01)。结论IL-12、IL-18和IFN-γ可能共同构成一局部网络,并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监测三者的血浆水平可能对判断心力衰竭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CRC)血清中组织蛋白酶B(CB)和白细胞介素(IL)-17、IL-22水平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CRC患者82例作为CRC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CB和IL-17、IL-22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RC组患者血清中CB、IL-17、IL-22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发展,Ⅲ~Ⅳ期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中高分化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低于低分化的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CRC患者血清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5 1,P<0.001;r=0.955 1,P<0.001)。结论 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随疾病进展均明显升高,且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选择素(sP-selectin)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乙肝肝硬化及不同分期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7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P-selectinI、L-18水平及肝功能。【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sP-selectin、IL-18水平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增加;血清sP-selectin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呈明显相关性。【结论】测定二者的水平变化可用于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变化与Ⅱ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设立健康人对照(NGT)组、糖耐量减低( IGT )组、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IFG/IGT)组,每组各100例.测定各受试者血浆 IL-18、PAI-1、血清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结果 IGT组、IFG/IGT组血浆 IL-18、PAI-1 水平均高于NGT组(P<0.01).IFG/IGT组血浆 IL-18、PAI-1 水平均高于IGT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L-18、PAI-1 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OMA-IR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 IL-18、PAI-1 水平升高可能是加重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IL-18、PAI-1可能参与了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亚组(37例)、稳定斑块亚组(41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43例),抽取所有患者发病急性期(1 d)和恢复期(12 d)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4-91.21)ri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388.96±46.06)pg/ml]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4-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0例作为AECOPD组,根据治疗前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将其分为合并呼衰组和未合并呼衰组2个亚组;选取同期经常规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体检结果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s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3,P〈0.05),而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8,P〈0.05)。结论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的上升以及血清IL-10水平的下降可能与AECOPD的发生及其合并呼吸衰竭有相关性,血清sICAM-1水平的上升可反映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的加剧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炎性因子在冠心病 PCI 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根据再次冠脉造影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n=68)和非再狭窄(非 ISR)组(n=173),109例疑似但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 IL-18、IL-10和 MMP-9浓度。结果ISR 组和非 ISR 组血清 IL-18和 MMP-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 IL-10浓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与非 ISR 组相比,ISR 组血清 IL-18和 MMP-9水平明显增高,而 IL-10浓度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L-18、IL-10和 MMP-9与再狭窄有关,炎性反应可能是冠心病 PCI 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IL-18与IL-10水平,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5例ACS患者[包括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IL-18水平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UAP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高于对照组(P<0.01).IL-10水平AMI组和UAP组显著低于SAP组(P<0.05)和对照组(P<0.01).IL-18水平和IL-10水平为负相关关系(r=-0.595,P<0.001).[结论]IL-18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IL-18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炎性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 18(IL 18)水平与白血病发病、预后及治疗的相关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对 3 7例白血病患者在初诊时及化疗后 2周分别采集静脉血 ,测定其血浆IL 18水平 ,以18名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 ,白血病患者血浆IL 18水平治疗前略高于正常水平 ,但差异无显著性。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IL 18水平升高显著 (173 2 7± 3 4 2 4pg/ml)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IL 18水平 (111.82± 50 .56pg/ml)低于正常对照组 (13 5.82± 47.0 0pg/ml)。化疗后 ,白血病各组患者血浆IL 18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浆IL 18水平是不均一性的 ,而其化疗后血浆IL 18水平均明显减低。这一点预示着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免疫功能低下与其血浆IL 18水平下降 ,以致其相关联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相应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