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顾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215-2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情况。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7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表现为病理性黄疸33例(占47.1%),不吃少吃46例(占65.7%),反应差20例(占28.6%),体温畀常18例(占25.7%)等,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3例(占7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例(占40%),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克林霉素敏感率较高。均予综合治疗,治愈36例,好转25例,9例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对于可疑败血症患儿应早期进行血培养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本地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24例CNS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分离出124株CNS(占68.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37.1%),溶血葡萄球菌27株(21.8%)和腐生葡萄球菌13株(10.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为75.0%。MRCNS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结论CNS已成为新生儿血液感染第一位的病原菌,MRCNS检出率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币口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目前隆昌县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现状,结合临床以制定相应对策,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经血培养证实阳性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败血症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以葡萄球菌居多(96.6%),晚期新生儿的败血症发生率高于早发性。全部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100%,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8.2%,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93.1%,而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钠/3代、头孢曲松钠对所有葡萄球菌均敏感,哌拉西林敏感率为96.5%。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是本县社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及感染途径,以指导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住我院儿科7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药敏试验、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反应差、少哭少吃少动(47.4%),体温异常(65.8%),皮肤黄症(76.3%);感染途径为皮肤、脐带、呼吸道感染;葡萄球茼为主要致病菌,且对氨苄青霉索、青霉素等耐药率迭75%-80%以上。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血培养仍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并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抗菌素,可降低病死率,注意预防皮肤、脐带及呼吸道感染可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杨望  张雨平  温恩懿  胡斌  吕奎林 《重庆医学》2015,(31):4386-4388
目的:通过对371例先天性心脏病(CHD)围术期感染患儿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的数据分析,为CHD感染患儿提供合理的临床抗菌药物依据。方法对该科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CHD的围术期感染患儿371例采血培养,并对阳性标本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CLSI 2010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血培养检出病原菌43例,阳性率11.6%,其中革兰阳性菌23例(53.5%),革兰阴性菌19例(44.2%),白色念珠球菌1例(2.3%)。革兰阳性球菌中培养率最高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青霉素及苯唑西林高度耐药,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林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照组血培养检出病原菌44例,阳性率8.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更高的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风险;且病原菌组成复杂,耐药形势严峻。应重视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患儿的血培养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及颅内感染者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36例败血症患者外周血标本,同时做PCT—Q检测、普通血培养和CFS。结果36例败血症患者中5例血培养阳性(13.9%),其中CFS检测颅内感染者27例(75.0%),PCT—Q检测结果和CSF检测结果对比经x^2检验具有明显差异(x^2=11.5,P〈0.01)。结论PCT—Q检验法较普通血培养法灵敏,对新生儿重症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及颅内感染者病因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宾阳县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宾阳县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08.10—2011.10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检出菌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败血症的血液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78.0%),革兰阴性菌9株(22.0%),排在前五位的菌种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4株(34.1%)、人葡萄球菌5株(12.2%)、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9.8%)、肺炎克雷伯菌4株(9.8%)、大肠埃希菌3株(7.3%);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100%。结论耐苯唑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该县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全面了解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对控制院内感染,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以及病原菌对抗生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方法:通过经血液培养证实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出的86株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幂: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主要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33株,人肠埃希菌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人葡萄球菌人亚种7株:万古霉素、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1%、16.2%。而青霉素及苯唑青霉素耐药率分别达97.7%和87.2%。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以葡萄球菌为主,氧哌嗪青霉素加酶抑制剂的耐药率较低,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用药。单纯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比例较高,已不宜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细菌药敏、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45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38例(84.4%),黄疸28例(62.2%),面色苍白或发灰14例(31.1%),腹胀7例(15.6%),硬肿症12例(26.7%),拒乳24例(53.3%),皮肤脓疱疮5例(11.1%),缺氧缺血性脑病14例(31.1%),消化道出血3例(6.67%),呼吸衰竭2例(4.4%),化脓性脑膜炎3例(6.67%),湿肺1例(2.2%);感染途径以脐部为主,病原菌以G+病原菌为主,葡萄球菌34例(77.5%),其中机会性表皮葡萄球菌16例(37.5%),G-病原菌8例(17.7%);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螺旋霉素耐药率高,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苯唑西啉、万古霉素敏感率高。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机会菌感染有增加趋势,治疗均需采取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血培养药敏试验可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病原菌对头孢类、万古霉素、新青霉素类敏感,且联合用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本科1992年3月至1993年2月收治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67例,占同期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之首位。感染途径为呼吸道(37.1%)、脐部(35.2%)及皮肤(8.3%)。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特点:(1)感染中毒症状可以不重;(2)约半数合并肺炎(大多为轻型),脓胸、脓气胸、肺脓肿等少见;(3)猩红热样皮疹、多形性皮疹少见;(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增高为主,I/T增高不多见,血小板减少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有效方法,以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住的107例血培养阳性。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围生期易感因素和抗菌药物进行分析,并与本院70-80年 代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共44例(41.1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24.30%),四联球菌23例(21.50%),鼠伤寒沙门氏菌16例(14.95%),大肠埃希氏菌9例(8.41%),机会菌共54例(50.46%)。与本院70-80年代资料相比,病原菌流行情况改变,耐药菌株增加,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增多,使原本有效抗生素达不到预期效果。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卫宣教,预防围产易感因素的发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严格执地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防止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拟诊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立即做血培养及药敏感,先根据可能病原选用疗效接近的抗生素,然后以经敏调整抗生素种类,以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学。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濉溪县医院儿科124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依据败血症发病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组和晚发型组,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住院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3.4%(124/3634)。其中早发型占54.8%(68/124),主要表现黄疸,呻吟、青紫、呼吸困难、反应低下,C反应蛋白增高;晚发型败血症占45.2%(56/124),主要表现发热、气促、黄疸,合并局部感染灶;早发型组羊水污染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P<0.05);早发型组黄疸、呻吟、青紫、呼吸困难、反应低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晚发型组(P<0.01);早发型组肺炎、合并局部感染灶的发生率低于晚发型组(P<0.01和P<0.05)。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88.7%,革兰阴性菌占11.3%;革兰阳性菌对夫西地酸、万古霉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结论: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早发型临床症状较重;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是我院儿科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常见致病菌选择抗生素,再据血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新生儿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48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对其病原菌、药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以早产儿为主,致病菌以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晚发型败血症以足月儿为主,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占优势。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的胎龄与检出的革兰氏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以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泰能最为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应根据其发病类型、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沈虹  叶晓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61-1362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变化,探讨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组)患儿以及 19例同期住院非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并同时测定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阳性率.结果: 败血症组CRP≥8 mg/L阳性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5.26%(P<0.01),且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败血症CRP检测阳性率88.46%高于白细胞的42.31%(P<0.01).结论: CRP可为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英  杨淑哲  陈科 《四川医学》2011,32(7):1130-1133
目的探讨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和敏感性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6.8%(159/2338),159例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55.3%(88/159),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4种;革兰阴性杆菌占25.2%(40/15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药物敏感性结果葡萄球菌敏感度较好的抗生素为奎宁始霉素/达福普汀、呋喃妥因、呋西地酸、替考拉宁、米诺环素、万古霉素,阴性杆菌敏感较好的抗生素为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环丙沙星,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和头孢西丁为中度敏感。结论熟悉本地区细菌分布特点以及细菌的敏感性特征,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以及防止细菌耐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并分析致病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76例血培养检出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败血症的血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1株(93.4%),前3位的是表皮葡萄球菌35株(46.0%),溶血性葡萄球菌20株(26.3%),肠球菌6株(7.9%);革兰阴性菌4株(5.3%);假丝酵母菌1株(1.3%).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性.结论:重视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所致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晚发型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3例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晚发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晚发型中革兰阳性菌53例,占63.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0例,占36.1%,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敏感率最低,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部分敏感,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检出的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噻吩、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对头孢他定、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部分敏感,美罗培南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感染多见于足月儿,革兰阴性菌感染多见于早产儿,对比两组围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脐部感染多引起革兰阳性菌败血症。血小板降低多见于革兰阴性菌败血症,而在白细胞、杆状核细胞/中性柱细胞、CRP 上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晚发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结合胎龄、感染部位、非特异性指标变化,抗生素应用应依据药敏结果。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seps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is p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 conducted on the neonates up to 7 days of life with a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psis. There were 100 cases of neonatal sepsis and 100 control cases. The neonates i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evaluated for various maternal and neonatal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factors which carried a significant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neonatal sepsis were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 (PROM), meconium stained amniotic fluid (MSAF), foul smelling liquor,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ity and low Apgar score at birth. The blood culture was positive in 22% of cases. The commonest organisms isolated were S. aureus and Klebsiella. The overall mortality was 11%.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was almost equal in culture positive and culture negative cases. Conclus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PROM, MSAF, foul smelling amniotic fluid, prematurity, low birth weight and low Apgar score at birth as strong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of neonatal sepsis. In the presence of above factors, the neonate should be screened and observed for sepsis and considered for early institution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Risk factors, early neonatal sep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