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中暑,属于高体温,是指体温由于失控或调节障碍,被动地升高到40℃以上,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程。中暑是在高温下工作生活,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的内科急症,临床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前两者可经过脱离高热的环境、口服液体而恢复;后者常伴多器官功能障碍,若抢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或残疾。我科2004年7月1日抢救了1例重度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度中暑表现多为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或3种情况同时出现,但中暑后随之伴有急性肝功能损害的病例较为少见。武警江西总队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3例重度中暑合并急性肝损害病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暑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治疗中暑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8例中暑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先兆中暑16例,轻度中暑27例,重度中暑5例。结果48例中暑患者中,痊愈46例(占95.8%),2例(占4.2%)遗留有后遗症。结论对中暑病人及时正确地,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大量补液、器官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熟悉重度中暑患者的抢救配合。方法对7例重度中暑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2例死亡,5例好转。结论对重度中暑患者及时正确的采取有效的呼吸、循环功能支持,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度中暑昏迷病人救治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3例重度中暑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结果]23例病人中21例治愈出院,2例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从实践中体会到,对重度中暑病人,应及早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积极给予支持疗法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同时加强体温、循环、呼吸等各系统功能监护,为抢救及时捕捉信息,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产褥中暑是指在产褥期于高温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重度产褥中暑若处理不及时往往并发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2003年8月我们成功地抢救了1例重度产褥中暑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患,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暑俗称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疾病。中暑常发生在气温超过32℃和湿度大于60%、无风的夏季。特别是对高温环境未能适应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发热、脱水、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严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栓或脑出血后遗症),以及长时间应用某些产热药物(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等)、利尿药和普萘洛尔等均可促发中暑。  相似文献   

8.
中暑是由于人员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环境下产生的一组急性疾病,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1)热射病;(2)热痉挛;(3)热衰竭。近几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每年暑热期延长,高热高湿天气增多,老年人增多,中暑病人每年均有大量发生,重症中暑病死率在20%~70%,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5% CO2作为血管扩张介质,通过CT灌注成像(CTP)分析基础态和激发态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储备(CVR)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对34例患者行基础态CTP和CTA联合检查,对其中10例CTA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5%CO2混合气体吸入激发态CTP检查.结果 10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CO2激发后,患侧和健侧CVR受损,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增幅百分比为-20.25%~26.19%和-13.00%~38.00%,激发前、后脑血容量(CBV)无明显差异(P>0.05),而达峰时间(TTP)明显延迟(P<0.05).结论 5% CO2可作为良好的血管扩张介质用于临床CVR功能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激发后CVR功能受损,反应性减低.  相似文献   

10.
陆萍静  寇玲 《护理研究》2013,(18):1917-1918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其中热射病是重度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往往发生在年老体弱及产妇耐热力比较弱的人群[1],此类病人除具有水电解质紊乱外同时合并神经系统及重要脏器的受损。猪圈草中医认为其具有散热消肿等药用作用。我科年月收治例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度中暑昏迷病人救治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3例重度中暑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结果]23例病人中21例治愈出院, 2 例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从实践中体会到,对重度中暑病人,应及早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积极给予支持疗法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同时加强体温、循环、呼吸等各系统功能监护,为抢救及时捕捉信息,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中暑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群中,人群的健康水平、年龄及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措施不当对中暑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重症中暑的病死率可达10%~50%[1].如果中暑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说明疾病的严重状态已影响到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处理,病情将进一步恶化,发生不可逆的病理生理改变,增加病死率.本研究中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小剂量肝素治疗中暑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暑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以高热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特征,表现为谵妄、惊厥及昏迷,同时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继而导致包括以脑功能障碍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即便是存活者也有近30%的患者遭受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2].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暑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中暑后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的研究,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对中暑后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引起的症状,本文就重症中暑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病变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暑主要发生在热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群中。在特殊职业(高温、高湿环境工种)的人群中尤为多见。除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素外,人群的健康水平、年龄及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措施不当对中暑的发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中暑的病死率很高。即便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亦高达10%~50%。现收集2003年嘉兴市各大医院21例重症中暑病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提出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南京市重症中暑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南京市1995年热浪袭击中49例重症中暑的发病规律及治疗进展。南京地区从1995年7月中旬开始,35℃以上高温天气累计22天,共发生中暑1016例,重症中暑发生率4.8%(49/1016)。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0~94岁,老年组21例,非老年组28例。合并慢性疾病中前四位为高血压病6例(12.2%)、冠心病5例(10.2%)、慢性支气管炎4例(8.2%)、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例(4.1%)。以疲劳为主要诱因者中有6名合资企业职工。死亡3例,病死率6.1%。接受氯丙嗪治疗者8例(16.3%),纳洛酮治疗者16例(32.7%)。提高人群热耐受性可明显减少中暑发生,纳洛酮可望作为重症中暑抢救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Graves病(GD)亦称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最常见的原因。药物治疗儿童甲亢的长期缓解率只有20%~30%,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20%~30%。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甲亢的成功率80%~90%,但由于手术存在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的风险,对儿童GD患者手术治疗多限于甲状腺重度肿大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龄重度中暑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2日至2015年7月30日我科收治的高龄重度中暑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高龄重度中暑患者经过及时得当的抢救措施及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34例(97%),仅死亡1例(3%)。结论:及时得当的救治措施能提高高龄重度中暑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为严重的一种,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心血管功能障碍常见于重症中暑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目前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足,是临床预防和治疗重症中暑心功能障碍缺乏有效手段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围绕中暑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心脏损伤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地了解重症中暑所致心功能障碍,进一步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热射病(heatStroke,HS)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重症中暑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了75例重症中暑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其中男性33例,女性42例;年龄20~93(X=60.97±18.12)岁。重症中暑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易发因素是老龄、慢性基础疾患及产妇。本组患者病死率为60%,病死率基本上随受损系统器官数目的增多及体温的增高而上升。各系统器官衰竭的顺序依次为循环、中枢神经、代谢、呼吸及肾、胃肠、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