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损伤病人预后预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0例颅脑损伤病人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脑干反射、运动姿势及生命体征等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并用这些指标组成了一种新记分法,并用此方法对病人的预后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年龄、GCS、脑干反射、运动姿势及生命体征都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用这些指标组成的新记分法预测预后,比用GCS和Glasgow—Liege分级(GLS)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因继发或原发脑干损伤,死亡率高,很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估计伤情和预后,以便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死亡率。本文通过脑干反射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CCS)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作一动态观察以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昏迷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32例患者在昏迷后第 1、3、7、1 0天进行诱发电位检测 ,格拉斯哥 (GCS)评分和脑干反射检查。根据 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  结果 在昏迷第 7天GCS和脑干反射无预测价值 ;在第 3、7、1 0天GCS和脑干反射的预测准确率均低于 90 % ,诱发电位的预测准确率为 92 %~ 1 0 0 %。  结论 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率高于GCS和脑干反射 ,两种诱发电位结合优于一种诱发电位 ,SSEP以SN2 0 和N2o潜伏期为指标适用于ICU监护 ,BAEP增加Ⅰ~ⅢIPL和Ⅲ~ⅤIPL指标可提高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脑干反射对严重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选用10种脑干反射对严重脑外伤昏迷病例进行预后预测的经验体会。作者将脑干人为地分成6个不同平面,包括:Ⅰ、皮质—皮质下,Ⅱ、间脑,Ⅲ、间脑—中脑交接处,Ⅳ、中脑,Ⅴ、桥脑,Ⅵ、延脑。选用的反射包括8种生理性反射:1.睫脊反射 2.额眼轮匝肌反射 3.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 4.瞳孔对光反射 5.角膜反射 6.嚼肌反射 7.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 8.眼心反射;2种病理性反射 9.掌颏反射 10.角膜下颌反射。本组50例检测结果提示脑干反射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及时正确作出脑干损害平面的定位诊断并随时了解其发展趋向。每一脑干功能平面有其特征性脑干反射作为代表。故从脑干反射的动态隐现中可以预卜脑干损害平面的扩展或缩小,从而达到预测预后的效用。本组经验提示Ⅲ平面是脑干损害的临界点,损害逾此平面以下预后极为恶劣。本组50例中损害达Ⅳ~Ⅵ平面者全部死亡。作者设计一种新的昏迷记录单,结合10种脑干反射和 GCS 评分的动态观测,有助于此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患者表现为觉醒能力障碍及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言语和行为反应,严重者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均受到影响.凡病变累计上部脑干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的大脑病变,影响丘脑一皮质投射系统,均可以引起昏迷.本文旨在探讨昏迷患者床旁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脑电图(AEEG)对168例昏迷患者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动态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呈负相关(r=-0.995,P=0.005),表明病情越重、昏迷程度越深、GCS评分越低、脑电图分级越高。其中,脑电图Ⅱ级者84例、预后良好74例(88.10%),Ⅲ级者53例、预后良好26例(49.06%),Ⅳ~Ⅴ级者31例、预后良好4例(12.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65,P=0.042)。动态脑电图监测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简便易行等优点,有利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昏迷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动态脑电图(A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表现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昏迷病人行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预后判断,与病人随访3个月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EEG+BAEP对预后的评估敏感性为92.3%,特异性95.5%,准确率93.8%,错误率为2.1%,Glasgow评分敏感性为76.9%,特异性77.7%,准确率77.3%,错误率为10.4%,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应用对昏迷病人临床顸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颅脑外伤昏迷病人的脑干损害,按其功能障碍表现可分为5个等级,其特征分别为: Ⅰ、皮质——皮质下平面:对疼痛刺激呈意向性运动反应,并伴有醒觉反应和面部表情,额眼轮匝肌反射(F.O.)(+),垂直性眼前庭反射(O.V.V.)(+),瞳孔对光反射(P.M.)(+),水平性眼前庭反射(O.V.H.)(+)。Ⅱ、间脑平面:对疼痛刺激呈无意向性(刻板型)肢体屈曲运动反应,面部表情贫乏,F.O.(+),O.V.V.(+),P.M.(+),O.V.H.(+)。Ⅲ、间脑——中脑平面:对疼痛刺激无面部表情,无醒觉反应,呈刻板型运动反应,大多为四肢伸直反应(26/42例)。P.M.(+),O.V.H.(+),F.O.(-),O.V.V.(-)。Ⅳ、中脑平面:无面部表情,刻板型运动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并记录133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30 d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是否死亡判断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30 d时预后不良31例(23.3%),其中死亡5例,严重残障26例。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和脑部多发梗死灶的比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部多发梗死灶(OR=6.819,95%CI:1.615~28.797,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1.242,95%CI:1.068~1.443,P0.01)是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脑部多发梗死灶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70例头部外伤后第一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计算机断层摄影(CT)结果和一年后病人预后关系进行分析,证明GCS不仅是一种能客观反应脑伤程度的方法,而且可以早期预测其后果。本组病例多为年轻患者,平均年龄26.2岁,男性144例,女性26例,昏迷时间均超  相似文献   

11.
长程脑电图监测对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监测和临床检测指标对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昏迷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7~90岁)急性期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以及半球复杂性的分析,随访患者至昏迷后2个月,并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将长程脑电图监测和临床检测指标结果和昏迷患者预后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昏迷患者半球复杂性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长程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度(77.8%)、准确度(92.3%)均较临床检测指标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高。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预后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81,P〈0.01;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和Glasgow预后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9,P〈0.01。患者病情变化时,脑电图改变出现在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改变之前。所观察的全部26例昏迷患者其左、右半球复杂性的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熵值随时间的变化呈6种图形,其中4种图形的昏迷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指标不良;2种图形的患者预后指标良好。结论对昏迷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在评价脑功能和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两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功能的监测是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因其方便、无创并能连续实时监测昏迷患者相关神经传导通路电生理的变化,间接反映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大脑皮层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越来越成为临床对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断定眨眼反射对诊断、定位及预后的价值,作者将昏迷病人眨眼反射的机能与尸检结果作了比较.眨眼反射检查获得与瞳孔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对温热刺激的迷路反射有同样价值,然而在估价下脑干损害和预后方面,眨眼反射的参数能提供较为客观的资料.刺激眶上神经引起眨眼反射,该反射由二部分组成,从眼轮匝肌可记录到早期同侧的R_1反应及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对危重神经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可靠性,以及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 对2005、2006年收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404例患者在0、24、48和72 h时间点进行连续APACHE Ⅱ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APACHE Ⅱ评分与预测预后最为相关的时间点,确定预测预后较为准确的界值.结果 APACHE Ⅱ分值变化与预后结局取向分明,即分值愈高病死率越高,分值愈低存活率愈高;APACHEⅡ预测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 0.824~0.907,P=0.000),预测最佳界值是17分,敏感性76.6%,特异性78.7%;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PACHE Ⅱ分值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的时间点是72 h(x2=137.345,P=0.000,总判断率85%);APACHE Ⅱ的14个参数中5个与预后相关,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Glasgow昏迷评分、心室率、血肌酐、体温和白细胞计数.结论 APACHE Ⅱ评分可很好地反映危重神经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能准确和可靠地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临床分度及头部CT检查并进行比较,对其中41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进行早期干预,随访至1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及预后。结果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为61.19%(41/67),分别与临床和CT分度相关(χ2=21.660,35.288;均P=0.000);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主要表现为Ⅴ波异常(χ2=20.659,27.171;均P=0.00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头部CT检查比较,其灵敏度为80.00%(40/50),特异度94.12%(16/17),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3.58%(56/67)。经早期干预治疗随访1年后仅23.68%(9/38)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呈现异常,主要以Ⅴ波异常为主;DQ值异常者31.58%(12/38),其中9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临床分度均为重度。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经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的检测方法,可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预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概率的方法,开发预测清醒概率的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263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患者清醒预后相关的多种因素,并建立预测清醒概率的模型. 结果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入院时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格拉斯哥评分(mGCS)、CT示脑干是否受压,治疗后的睁眼时间和脑缺血体积百分比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独立预测因子,Pearson残差评估显示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佳. 结论 本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所需预测因子的数据易于获得,普遍适用于基层医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的临床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促醒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促醒途径。方法 自1986年5月~1999年12月,对142例严重脑外伤病人集中后续治疗,并进行头颅CT、MRI、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随访研究。结果 102例(71.83%)在经过平均92天的昏迷期(30天~36个月)后恢复意识,其中25例(24.5%)恢复工作或学习,生活自理52例(51%)及25例仍需他人照料。结论 认为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后,其中部分病人可望恢复意识,头颅CT、MRI、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能从不同角度对脑外伤长期昏迷预后估价提供明确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分级标准对脑创伤后期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109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BSR表现,将BSR分为4级:Ⅰ级为未出现Ⅱ、Ⅲ、Ⅳ级情况;Ⅱ级为单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单侧睫状脊髓反射消失、单侧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Ⅲ级为双侧睫状脊髓反射消失、双侧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Ⅳ级为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心反射消失。脑创伤后1年后GOS评分5分、4分归为预后良好,评分3分、2分、1分评为预后不良。结果Ⅰ级预后良好20例,预后不良12例,预后不良率为37.50%;Ⅱ级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13例,预后不良率为48.14%;Ⅲ级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8例,预后不良率93.33%;Ⅳ级预后良好0例,预后不良20例,预后不良率为100%。分级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级越高的患者清醒越困难(Spearman相关分析:r=-0.591,P0.001)。结论 BSR分级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脑干功能状态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估计急性头部外伤对丘脑下部一脑垂体功能的影响,作者对30例急性头外伤病人在入院时经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500μg,注射前和注射后30分钟分别测定血浆泌乳素(PRL)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同时按Glasgow昏迷分级法(GCS)记录意识状况。结果发现,意识状况差者,血浆PRL的基础水平较高,PRL对TRH的反应低。也就是说,GCS计分与血浆PRL基础水平间成显著的反比关系(r=-0.58),而与血浆PRL对TRH的反应(峰值/基值)成正比关系。血浆PRL基础浓度高者预后不良。所有5例PRL基础浓度高于30ng/ml的患者,其GCS计分均在7分以下,其中3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而不管病人意识状况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spontaneous cerebellar hemorrhage,SCH)手术治疗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对2015年—2018年连续收治的49例SC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临床指标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4个月。预后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定,GOS评分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9±17.65)岁,男性占71.4%;预后良好者36例(73.5%),预后不良者13例(26.5%),其中死亡患者9例(18.4%)。单因素分析示:术前GCS评分、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血肿最大直径、影像学脑干受压(基底池受压)与长期预后有显著关系(P<0.05-0.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高(OR=1.566,95%CI 1.076~2.279,P=0.019)和影像学脑干受压征(OR=13.533,95%CI 1.058~173.024,P=0.045)为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高与影像学脑干受压征是影响SCH手术治疗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CH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