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铭 《九江医学》2007,22(2):48-52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展,中药日渐被更多的国家所承认和应用,中药的研制开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在药学、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前,我国研究学者所进行的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动力学方面.近年来,有关中药代谢化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中药单体成分的代谢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化学研究,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药多糖类化合物肠内转运与代谢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多糖类化合物现状,提出: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在小肠难吸收,推进至大肠后在肠道微生态的作用下,代谢生成小分子寡糖类等,这些寡糖类代谢产物部分被吸收产生类似于多糖的药理作用,而剩余部分经大肠排泄,药材中的多糖是前药等观点,并就中药多糖类化合物肠内转运与代谢的研究方法提出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来有关中药中毒的文献报告,对中药中毒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毒中药中毒,常用中药使用不当中毒,伪劣中药中毒和中西药不合理配伍致毒,是当前出现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而复方的主要内容是药物间的配伍.本文收集并整理了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方法的文献,然后从实验设计方法、药理学研究、药物化学研究三个角度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药配伍前后的化学变化研究及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的脊梁与灵魂,其基本内容是“七情合和”与“君臣佐使”理论。中药配伍规律所研究的内容丰富,包括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乘、相恶等关系开展配伍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为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依据。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研究中药配伍,为阐明中药配伍机理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医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现就有关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将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与面向中药生产所需的知识、能力相接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药制药及检验人才.目前,很多教学理念及方法被应用到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总结近年来有关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今后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药诱导实体肿瘤细胞分化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至少已发现几十种中药提取物和少数中药复方对实体瘤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7年国内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方面,研究范围多为中药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以及抗肿瘤作用,注重应用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去探讨中药药效的作用机理,有关中药药性等基础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包括部分临床药学)较以往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但近年来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时有发生。因此,中药安全无毒性的旧观念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菌成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临床中遇到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中药抗菌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从中药抗菌活性成分、中药抗菌机制和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抗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王慧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402-404
目的分析、探讨TCD、CDFI和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1岁 ̄72岁,平均年龄53.89±9.2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18例(60.0%),TCD异常23例(76.7%),椎动脉B超异常17例(56.7%)。结论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3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2.
伍婷婷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02-104
目的观察连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47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小于24h的患者进行连续TCD检查,时间点分别为发病后24h、24~48h、4~8d,选取同期年龄相似的21例健康人对照。结果首次TCD检查中17例患者脑血流结果正常,10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减少,7例MCA流速增加,2例大脑后动脉无血流,11例MCA流速减慢,而通过连续不同时间的第2、3次TCD检查,进一步提供了这些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信息。结论连续TCD可以揭示脑梗死前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愈合判断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美  戴艳萍  冯涛 《黑龙江医学》2008,32(2):101-10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VBI的患者80例行TCD检查,测量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结果与正常人群组80例的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BI患者基底动脉(BA)高流速者占45%,低流速者占42.5%,正常流速者占12.5%,异常率为87.5%。基底动脉高流速和低流速者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普遍低于正常对照组,而PI普遍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CD可为VBI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可作出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均行TCD检查,将其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00例、CTA检查26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TCD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⑴790例患者中,TCD检出提示为血管狭窄异常人数为570例,阳性率为72.2%;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CD对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的检查阳性率为79%;⑶与CTA检查比较,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TCD对颅外段ICA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颈动脉超声和CTA是明确诊断合适的后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方法选取72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分别经颞窗、枕窗常规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72例患者中TCD正常5例(6.9%),异常67例(93.1%)。主要为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减慢、血管杂音、血管音频消失。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TCD检查发现脑血流有显著改变,对脑梗死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复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双门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微栓子信号 (ME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双门深TCD对 30例人工心瓣膜患者进行脑动脉微栓子检测 ,并与在线状态下有经验医师的人工判断 (作为黄金标准 )相比较。结果 :双门深TCD检测MES的敏感性为 6 0 2 % ,特异性为 6 7 8%。结论 :双门深TCD为识别、检测MES提供了新方法 ,但在线状态下的人工判断仍然是必要的。MES相对强度阈值对双门深TCD检测MES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梗死的TCD表现以及TCD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 :将 110例脑梗死患者的TCD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10例脑梗死患者中TCD异常率 93.6 3% ,大面积梗死组异常率 98.4 1% ,小面积梗死异常率 87.2 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主要异常表现有狭窄、闭塞、血流减慢、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TCD与影像学检查定位符合率为 80 .4 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0 3例异常TCD结果中 32例有侧枝循环形成。结论 :TCD检测脑梗死的异常率与梗死的面积有明显的关系 ,梗死面积越大异常率越高 ,且能结合临床对脑梗死作出病因和定位诊断 ,另外通过对侧支循环的判断为预测脑梗死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TCD不失为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94例偏头痛患及38例正常人的脑血流速度(MFV)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偏头痛(MWO与MWA)的发作期与间歇期,发作时头痛为单侧或双侧,其MFV的变化均不相同。且由于它具有无创伤性、重复性好,可用于动态观察偏头痛发作时动脉功能状态的变化及评估抗偏头痛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1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7例),治疗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h,对照组单用rt-PA,接受安慰剂检测。2组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能促进溶栓,而持续性TCD检测,它能增加rt-PA诱导动脉再通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对64例经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颅内外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根据血流速度及参数值的改变,发现大多数有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认为TCD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