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华阴市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的行为和态度,为在广大农村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调查问卷(VII)-流动人群健康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华阴市的流动人口进行随机调查.结果 有37.6 %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有无艾滋病疫苗;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通过公用剃须刀、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州省城镇居民和农村青壮年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态度,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与规模大小成比例(PPS)的两阶段分层抽样法选择了583名城镇居民和429名农村居民,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一般知识、艾滋病传播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对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态度和其他关于艾滋病的信念等,随后对两类人群的部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城镇居民的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15.48分,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9.75分(总分22分)。城镇居民的艾滋病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对艾滋病和感染者更具歧视性。两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存在很多误区。与艾滋病知识水平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居住在示范区、文化程度、性别及职业。结论应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减少歧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的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多分类变量的logisti.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结果: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7.09%,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艾滋病传播途径5个具体指标全部答对率为32.60%a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型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影响不明显(P>0.05),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随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业余爱好广泛者比爱好单一者艾滋病知识得分高(P<0.05).结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年龄和业余爱好是影响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2007年青州市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青州市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比例容积概率抽样方法(PPS),在青州市随机抽取15~49岁的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青州市农村居民平均年龄为(32.26±9.15)岁,主要为初中文化的农民,其艾滋病知识掌握还不够全面,艾滋病三条主要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为64.44%,血液传播正确回答率较高,在90%左右,但对其他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低,对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仅为20.66%、27.21%。[结论]该地区农民对艾滋病有一定认知,但今后需要探求有效的模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农民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农村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 ,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 2 0 0 3年 7~ 8月 ,选择菏泽市牡丹区农村部分中学生、农民、有有偿献血史者、就诊性病病人 ,进行现场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 80 2人 ,不同人群对艾滋病有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对艾滋病病毒 (HIV)经性、母婴和共用注射器吸毒 3个传播途径的正确应答率均在5 0 %以上 ,对目前艾滋病可以预防的正确应答率在 46%以上 ,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与HIV感染者来往。 [结论 ]菏泽市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不尽如人意 ,应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比较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效果,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抽样,抽取四川省4县的农村留守居民,统一对各县(市、区)的调查骨干(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后,调查人员分别于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前后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前后农村留守居民和在外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晓比例分别为86.9%、99.9%和91.9%、99.9%,艾滋病危害知晓率为77.4%、97.4%和87.1%、99.2%,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0.5%、77.6%和69.1%、85.4%,艾滋病检测信息知晓率为32.6%、86.7%和46.3%、88.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宣传后在外务工人员艾滋病危害知晓率及艾滋病防护知识总知晓率均高于留守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次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效果较显著,今后开展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要针对不同人群应该选择不同的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对农村留守居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效果,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抽样,抽取四川省4县的农村留守居民,统一对各县(市、区)的调查骨干(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后,调查人员深入农村居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在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1~2月后,再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基线调查2 096人,宣传后共调查1 974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前后农村留守居民的艾滋病知晓比例分别为86.88%和99.85%,艾滋病危害知晓率分别为77.4%和97.4%,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0.5%和77.6%,艾滋病防治知识分题知晓率和艾滋病检测信息知晓率分别32.6%和86.7%),向在外亲人宣传艾滋病比例分别为24.1%和79.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农村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较显著,今后开展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要进一步增加农村留守居民对艾滋病危害及各种防治知识的全面了解,并能主动向在外务工家人宣传艾滋病,形成稳定、高效的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某农村中学1~3年级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总知晓率为57.83%,各知识点掌握不平衡(19.76%~100%),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和报刊(91.62%和80.24%)。结论农村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应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建立预防艾滋病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昌市农村地区常住居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方法 对西昌市农村地区常住居民进行定量的健康问卷调查以及HIV和梅毒检测,资料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结果 西昌市农村地区常住居民的HIV感染率为0.43%,梅毒感染率为2.01%.各地HIV与梅毒感染率存在生态学相关,相关系数r=0.844,P=0.02.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彝族(P =0.003,OR =6.599)、吸毒(P<0.01,OR =43.533),以及外出打工(P=0.001,OR=5.583)与该地艾滋病的感染成正相关.结论 西昌市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疫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凉山州的中等水平,同时存在疫情快速上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推广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方法 以布拖县人民医院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性.结果 2011年全县已建立31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93.01%(1105/1188)的患者在乡(镇)接受治疗,2009-2011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从162人增长至1 188人,服药人员坚持治疗1年的比例从75.00%提高至92.70%.结论 布拖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建在乡(镇),有效扩大了艾滋病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阳市周边农村地区艾滋病流行情况,以期对控制艾滋病疫情传播、为艾滋病防治提供帮助,为政府进一步完善防治艾滋病相关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对南阳市宛城区溧合乡卫生院2005~2013年建立档案的137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者全部来自于农村,均为汉族;男性(54.7%)稍多于女性(45.3%);40岁以上的患者占86.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4.2%;94.9%为农民,其余为工人和学生;81.0%已婚;90.6%患者有明确的有偿献血史,性行为传播途径占5.8%,3.6%经母婴传播。所有患者感染艾滋病潜伏期最短为4 a,最长20 a,平均潜伏期8.1~13.5 a。结论南阳市周边农村地区艾滋病患者主要是既往有偿献血感染所致,疫情呈现零星散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的相关行为和态度,为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的流动人口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有37.6%的被调查人员不清楚有无艾滋病疫苗;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通过公用剃须刀、牙刷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而学历的高低是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多、人群素质偏低的特点,应当采用相应方法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综合防治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为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深入持久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和资料.方法调查分析临湘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实施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前后,社会人群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知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行为率、安全套消耗量、性病发病率的变化,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实施综合防治措施16个月后,社会人群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积极参与、对艾防工作人员的理解支持、对艾滋病病人的接纳等认知程度显著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上升,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率明显下降,市场安全套消耗量明显增加,性病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临湘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比较适宜,效果较为显著,并由此提出了构建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议和深入持久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本地结核病与艾滋病发病状况及结核病与艾滋病的相关性问题,于2001--2009年间,在历年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本地所有结核病人及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进行了双向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苏州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效果。方法收集苏州市2012年前纳入治疗的57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评价其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情况。结果 576例接受ART者中,治疗后HIV完全抑制率为84.2%,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完全抑制率上升(χ2趋势=10.331,P=0.001)。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中位数为220/μL(QR:213/μL),免疫学失败率为10.2%,治疗时间越长,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加数越大(F=48.475,P0.01)。治疗6个月后,79.3%的HIV/AIDS病毒学和免疫学均应答,5.4%的均失败。结论苏州市接受ART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重视失访和死亡者的分析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茂名市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探索在农村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茂名市所辖的高州市其中的2个镇的3个行政村的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开展集中观看VCD加现场交流方式、张贴健康海报和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自学的健康干预等方式,采取自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匿名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之间的效果,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回归分析,探索农村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提高(P<0.05);性别分布上,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知晓率(P<0.05)。年龄分布上,55岁以上人口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知晓率也较高。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态度变化不明显。在三种健康教育模式中,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获得的成本-效益最高。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提高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良好效果,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影响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17.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开展反歧视艾滋病活动,转变农村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态度。方法对某市22个行政村的401名社区骨干进行形式多样(讲座、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然后由社区骨干回到社区中对当地的村民进行宣传。结果开展宣传教育后,农村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一个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如果马上对他/她做HIV抗体检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真正感染了HIV,分别由宣传教育活动前的70.32%和42.39%上升到活动后的89.53%和57.36%。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所持友善态度上升,歧视态度下降,对艾滋病的恐惧下降,自愿到当地CDC咨询室来接受VCT服务明显上升。结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使农村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到明显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现象有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梧州市夏郢镇某乡村200名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07对梧州市夏郢镇某乡村200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艾滋病感染以及梅毒的检测。结果检测调查200名留守妇女,艾滋病感染率0.5%,梅毒感染率为1.5%。艾滋病知晓率为33.5%(67/200)。结论农村留守妇女中存在性病、艾滋病感染现象,但该人群相关知识缺乏,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阜阳市农村地区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情况,探讨农村小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阜阳市3所农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小学生300名,小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23.22%。69.3%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应该救助。小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64.79%)、老师(49.44%)、学校宣传栏(38.95%)等。61.80%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艾滋病知识很有必要、58.80%愿意进一步获得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结论应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综合性系统性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