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脑疏宁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MMPs蛋白的表达,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思蓝(EB)含量,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创伤组大鼠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及伤灶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血脑屏障结构破坏。脑疏宁组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创伤组(P<0.05,P<0.01);血脑屏障结构较为完整。结论:脑疏宁可通过改善血脑屏障损伤减轻创伤性脑水肿,其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和MMP-9蛋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阎平 《中医药研究》2009,(8):923-925
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脑梗死后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都可以刺激炎性细胞、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激活了MMPs系统,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上调的MMP-9通过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破坏脑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血脑屏障,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疾病中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参与了血脑屏障的破坏、脑水肿及出血性转化等过程,因此抑制MMP-2、MMP-9成为治疗的关键。针刺早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MMP-2、MMP-9,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经济等优点,是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一种新途径。故本研究将MMP-2、MMP-9与脑缺血的关系以及针刺的治疗作用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6)
目的观察罗布麻提取物的急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罗布麻提取物小、中、大[125、250、500 mg/(kg·d)]剂量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 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采用TTC染色于缺血再灌注24 h计算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参照Zea Longa评分标准于缺血再灌注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透射电镜检测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2的表达。结果罗布麻提取物能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抑制脑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2的表达和活性。结论罗布麻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2的表达和活性而减轻血脑屏障损伤,进而减少脑梗死,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白细胞浸润、神经元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血脑屏障通透性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表达变化的情况。结果:对应时间点,模型组及姜黄素组大鼠在脑损伤评分、白细胞数量、MMP-9表达、TNF-α表达及伊文思蓝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姜黄素各剂量组脑损伤评分、白细胞数量、MMP-9表达、TNF-α表达及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低于相应模型组(P0.05),以中剂量作用最佳。结论:姜黄素可减轻脑缺血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的浸润、MMP-9、TNF-α表达及改善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风康是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实践研制的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药,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该药对脑梗塞各期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近年来有学者报道,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了进一步阐明中风康是否通过调节MMP-9,从而发挥维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的作用,笔者动态观察了该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MMP-9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血脂、脑梗死面积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0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MMP-9及其TIMP1的浓度变化,并检测血脂的变化,通过头颅CT评估脑梗死的面积。结果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数值在检测不同的天数有不同改变,脑梗死面积增大,则MMP-1、MMP-9、TIMP1数值变大(P〈0.05);血脂指标的改变在脑梗死入院后第7天内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在不同的时间窗存在一定规律的改变,三项血浆浓度与脑梗死面积表现为正相关系,但与患者的血脂无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芪棱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棱汤去养阴药组(对照组)及芪棱汤组(治疗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CAO/Reperfusion)模型。通过测定渗出血管外的伊蓝(EB)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在再灌注不同时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3的表达。结果在再灌注各时间点,治疗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对照组EB渗出量、MMP-3表达少于模型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EB渗出量、MMP-3表达少于对照组。结论芪棱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MMP-3表达保护血脑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补土法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健脾补土小剂量组、健脾补土大剂量组、依达拉奉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小鼠均运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I/R模型.在造模前3d用相应药物对各组小鼠进行灌胃或腹腔注射.造模完成后对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补土法各组治疗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MMP-2的表达减少(P<0.05,P<0.01).结论:健脾补土法保护血脑屏障可能与其抑制MM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MMP-9基因表达及补阳还五汤对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颖  蔡定芳 《中成药》2003,25(7):560-563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补阳还五汤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 补阳还五汤组,于再灌1h、3h、24h、48h、5d测定。结果:模型 补阳还五汤组BBB通透性及MMP-9mRNA较模型组表达降低。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保护BBB,其作用可能和抑制MMP-9在缺血脑组织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合用电针时大鼠脑内β-内啡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褪黑素合用电针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中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及其前体--前阿黑皮原(POMC)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褪黑素加强电针镇的机理。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原痊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腹腔注射褪黑素60mg/kg,30min时合用电针30min后,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物质积分IOD值明显降低;10h后脑内POMCm RNA阳性物质积分IOD值明显增高。结论:褪黑素加强电针镇痛效应的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β-内啡肽的释放和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自 2 0 0 1年以来我们在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基础上 ,加用硫酸镁以保护脑细胞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经头部 CT或 MRI检查证实 ,符合 1 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3例 ,男 2 7例 ,女 1 6例 ;年龄 39~ 78岁 ,平均 5 0 .85± 1 0 .64岁。右侧基底节梗塞者 1 8例 ,左侧基底节梗塞者 1 4例 ,右侧顶叶梗塞者 5例 ,桥脑梗塞者 1例 ,小脑梗塞者 5例。对照组 43例 ,男 2 6例 ,女 1 7例 ;年龄 40~ 81岁 ,平均 61 .5 0± 8.32岁。右侧基底节…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玲  石现  杜元灏 《针刺研究》2002,27(1):29-3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 ,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MCAo后 3、6、2 4hr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 ,组织渗出荧光多 ,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针刺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③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血流速度降低 ,而针刺组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 :针刺能及时有效地改善MCAo后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虎杖苷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虎杖苷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虎杖苷注射液对大鼠脑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和丙二醛、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虎杖苷注射液(7.5mg/kg,15mg/kg和30mg/kg)可显著改善脑水肿、减少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减少乳酸的聚积,并对单胺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剂量有一定关系。结论:虎杖苷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檗碱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逸  李萍  季勇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084-1085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压低灌方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应用MCIP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开放式颅窗观察小檗碱对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结果:小檗碱能扩张软脑膜微循环微动脉,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结论:小檗碱具有改善软脑膜微循环,抗脑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瘫患者康复中脑功能代偿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评定两组临床康复疗效以及头颅CT、SPECT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5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发育商、头颅CT恢复率和头颅SPECT恢复正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具有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是治疗脑瘫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葛根素对兔脑循环及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观察了葛根素对兔脑循环及脑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葛根素可以明显增加兔脑血流量,并显著提高兔脑耗氧量和葡萄糖摄取量,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葛根素具有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和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形成的影响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取"后三里"和"曲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免疫组化观察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在24 h EPCs数量达高峰,48 h开始降低;电针组EPCs数量24 h开始增加,48 h达高峰,72 h开始降低。模型组和电针组在24 h VEGFR-2和PE-CAM-1开始表达,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电针组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多。结论:电针能够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缺血脑皮层VEGFR-2、PECAM-1的表达,有利于促进缺血局部脑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的非外伤性脑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病情得到控制后常有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其中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几乎所有的病人出现抑郁、急躁、自卑等。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与家人的关系,而且会加重病情,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增加复发的机会。因此,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心理调节,可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促其身心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电针负荷时11例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和脑细胞功能的变化,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穴位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及针刺这些穴位对脑功能区影响的位置。方法:选穴为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三阴交,选肢体瘫痪侧取穴。另加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对应于肢体取穴的一侧),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针刺穴位后,提示脑梗塞患者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和丘脑,及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放射性增高为主,病变脑区和正常脑区都有反应,病变脑区相对于其正常脑区反应敏感。结论:PET影像技术非常适合研究针刺对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