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茵栀黄保留灌肠联合口服妈咪爱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仅在出现黄疸时给予光疗,根据需要予其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出生24 h内即行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并口服妈咪爱。比较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胎粪排净时间、光疗时间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胆红素值明显降低,胎粪排净时间及所需光疗时间明显缩短,喂养耐受性更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茵栀黄保留灌肠联合口服妈咪爱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团营  黄可丹  董志巧 《河南中医》2012,32(9):1152-115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光疗,肝酶诱导剂等一般退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胆红素下降程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冯丹平  程申 《新中医》2016,48(10):130-13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12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再予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连续治疗7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时间。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75.0%,观察组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促进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ml,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并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5.1±1.8d,短子对照纽7.5±2.2d,胆红素下降值149.18±38.32umol/L,高于对照组95.35±36.42u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疽中,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缩短病程的作用。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医护方式;对照组(31例)采用光疗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干预;观察2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 77%)明显高于对照组(67.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儿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观察组患儿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 23%)明显低于对照组(38.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接受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对患儿临床总疗效提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以及安全指数的提升,效果明显,最终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栀黄联合三联活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应用单面的光疗间歇照射,予以足够的液体以及热卡对症等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在进行常规退黄治疗的基础之上,予以茵栀黄口服,并联合双歧三联活茵微生态调节剂。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第3、5天应用经皮测胆红素仪对胆红素值进行测定。结果:采用茵栀黄联合三联活茵组的胆红素值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O5)。结论:茵栀黄联合三联活茵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查阅病例资料,探讨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人病理性黄疸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足月分娩新生儿进行病例资料分析,根据其采取措施分为观察组(茵栀黄颗粒)和对照组(退黄合剂),比较两组患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量,退黄天数等,经皮胆红素水平并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6%,对照组有效率6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Ridit=10.251,P=0.000);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退黄天数缩短,每日排黄变次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退黄快,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潘锦艳 《新中医》2021,53(11):159-16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为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董明翠  侯莉  刘俊 《陕西中医》2013,(10):1353-135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加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疗效。方法:将27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治疗组1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给予腹部按摩,第2天给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组2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给予腹部按摩,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结果:治疗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天数、TCB值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部按摩使首次排胎便时间提前,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初步预防的目的;腹部按摩加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进一步预防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茵栀黄,对照组52例仅应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能缩短光疗时间和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89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疗法,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75%,对照组为8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为5.62%,对照组为13.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静脉点滴有助于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凉膈散保留灌肠治疗创伤性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RDS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凉膈散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7天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窘迫程度、大便秘结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凉膈散保留灌肠治疗创伤性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4.
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病理性黄疸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单面冷光源蓝光治疗,治疗组48例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结果:入院后次日总胆红素下降值两组无明显差异,而第3日开始总胆红素下降值有明显差异。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降低血总胆红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人工通便护理早产儿黄疸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人工通便,润肠通便方(茵陈、车前子各9g,双花、丹参各6g,大黄1.5g),水煎80~120mL,早晚灌肠;药汁灌入后再注入生理盐水,直至胎便排出干净。护理组30例非营养性吸吮:每次鼻饲喂养前15min,对奶嘴进行吸吮10min,同时对无孔橡皮奶头吸吮5min,7~8次/d;人工通便同对照组。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胎便排出干净时间、黄疸持续时间、经皮胆红素值、不良反应。护理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胎便排出干净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护理组少于对照组(P0.05)。经皮胆红素值两组均有改善(P0.05),护理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人工通便护理早产儿黄疸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对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2018年我科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四组,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1: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大黄口服或鼻胃管注入。观察组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大黄保留灌肠。观察组3: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甘油灌肠剂保留灌肠。观察组1和观察组2在上述基础上均给予芒硝腹部外敷。四组患者均治疗7天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腹痛和腹胀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禁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淀粉酶(Serum Amylase,AMS)数值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口服或灌肠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曲探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早产儿黄疸随机分为两组,经进一步诊断及排除后,治疗组5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为75.56%,两组患者胆红素值生后第3天、第5天及黄疸消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灌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滋阴补肾填精法治疗卵巢功能低下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填精法对卵巢功能低下的影响。方法:将99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服用滋阴补肾填精中药汤剂)52例与对照组(服用知柏地黄汤)47例。观测卵巢功能低下患者服药前后血基础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结果:治疗组服用滋阴补肾填精中药后FSH、LH降低,E2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滋阴补肾填精中药干预卵巢衰退疗效确切,对改善卵巢储备功能、预防及延缓卵巢早衰(POF)的发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胃清肠合剂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术与传统保留灌肠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MAP)麻痹性肠梗阻(P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轻症MAP麻痹性肠梗阻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在MAP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术,观察组32例在MAP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施"改良保留灌肠术",观察灌肠后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灌肠后PI症状缓解时间、药液保留时间、总灌肠次数、患者舒适度、实验室检查数据(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术"与传统保留灌肠术比较,"保留灌肠改良术"可延长药液保留时间并保持温度,减少总灌肠次数,缩短MAP性PI症状缓解及CK、CRP恢复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保留灌肠对外科脓毒症的疗效。[方法]外科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次,1周后观察血象、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WBC计数、CRP、D-二聚体,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数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保留灌肠可促进脓毒症的好转,改善凝血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