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诊治过的72例单眼弱视患儿进行平均213a的远期疗效观察,结果:34例(4722%)维持已获得的视力,38例(5278%)视力下降,重度弱视组的平均视力变化值高于中度弱视组,P<005;屈光参差斜视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相比,视力变化分数有显著差异,P<005;各类型组在治疗前后,随访期的平均视力分数无明显不同,P>005,但随访中屈光参差斜视组的平均视力变化值显著高于斜视性弱视组,P<001结果提示,原始视力和屈光参差斜视性弱视是影响弱视治疗远期效果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危险病例,要严密监测视力,出现下降趋势时应再次重复遮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62名弱视,46名斜视儿童治疗效果,分析屈光状态、年龄、弱视类型、斜视类型与治愈率的关系。方法:弱视治疗使用综合疗法,斜视采用戴镜与手术治疗。结果:弱视治愈率80.2%,斜视76.1%达到完全功能治愈,23.9%达不完全功能治愈。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方法可靠,斜视治愈后应加强立体视训练,巩固疗效。弱视类型、年龄、斜视类型与治愈率密切相关,对斜视性弱视及内斜视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特别是土家族、苗族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对受检儿童逐项检查。结果:3159个儿童,检出弱视210人,患病率为6.65%,斜视66人,患病率2.09%,男、女性患经比较,弱视有显著性差异。斜角高度显著性差异。土家族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25%、1.19%;苗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35%、2.2  相似文献   

4.
韦关荣 《柳州医学》2005,18(1):46-5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视力保健。而影响儿童视力的眼病很多较最常见的是儿童弱视、斜视。据国外统计发病率为3.8%,我国弱视患病率为2%~4%,平均为2.8%由于弱视儿童貌似正常,外观上看不出,往往被家长忽视,待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是非常遗憾的。而斜视又往往引起弱视。无论斜视还是弱视,都会严重影响儿童双眼视(即立体视)功能发育。因此,有关专家强调,弱视斜视必须在视觉发育关键时期(学龄前期甚至更早即3岁前)开始治疗,如错过了这一时期,会严重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及生活。因此,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早期筛查出弱视斜视儿童并进行早期干预,对提高我国儿童身体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儿科医师、儿保医生及眼科工作者肩负着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影响小儿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70)眼弱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矫正视力提高至0.9或以上者为基本治愈眼。结果:本组70眼中,基本治愈43眼,基本治愈率61.4%。弱视的类型、程度及注视性质均影响弱视的治疗效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斜视性弱视疗效最差;弱视程度越重疗效越差,中心凹注视患者治疗效果优于旁中心注视患者。结论:弱视的治疗效果因弱视的类型、程度及注视性质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褚惠洪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114-114,118
目的探讨影响弱视患儿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弱视患儿进行矫正、遮盖疗法及增视训练等综合治疗,将有效作为对照组,无效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单眼及双眼弱视、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家庭管理、学校是否参与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60例弱视患儿治疗平均(1.34±0.45)年,有效120例,无效40例。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大、弱视程度重、斜视性弱视、家庭管理差等(P〈0.05),与性别构成、单眼及双眼弱视无关(P〉0.05)。结论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多因有关,应建立儿童弱视斜视筛查和随访系统;进行正规的检影验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加强家庭管理及医院、幼儿园联合治疗,以提高弱视患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湘西地区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了解湘西地区,特别是土家族苗族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而进行了这一调查。方法:按照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对受检儿童逐项检查。结果:湘西学龄前儿童受检3159人,检出弱视210人,患病率为6.65%,检出斜视66人,患病率2.09%,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弱视有显著性差异(P<0.05),斜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土家族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25%,1.19%,苗族弱视,斜视患者病率分别为6.35%,2.74%,汉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96%,2.78%,从屈光状态分析来看,97%的弱视儿童应配戴眼镜治疗,结论:本文为湘西地区及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斜视,弱视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潘晓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30):4013-4013
我院眼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弱视斜视的综合治疗,经过近2年的治疗实践,资料完整的208例弱视、斜视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充分体会到弱视、斜视患儿在专业医学诊断治疗的同时离不开护士的心理护理,耐心呵护,细心地讲解每台治疗仪的性能,精心把握治疗的每一步骤,诚心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弱视、斜视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护士的精心护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弱视斜视在视觉临床研究中也有了新的突破。视觉研究涉及到物理光学、神经生理学、眼科学、感觉生理学、知觉心理学及信息技术领域,在视觉研究中,弱视斜视的早期发现、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是眼科临床研究的重点,其治疗目的力求功能痊愈。中华眼科学会于1984年成立了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并制定《弱视斜视普查诊断标准》、《弱视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等文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3 965名(7 930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受检儿童视力1.0以上者,占93.11%,患弱视者占2.04%,弱视患病率3岁为3.28%,4岁为3.12%,5岁为2.52%,6岁为2.03%。患斜视89眼,占受检眼数的1.12%;斜视患病率3岁为1.85%,4岁为1.11%,5岁为0.83%,6岁为0.51%。结论:学龄前儿童易患弱视、斜视,在这一阶段防治弱视、斜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弱视儿童远视度的逐年变化分析钟兆贝在儿童弱视中,远视的发病率最高,而且也是弱视斜视的主要病因之一,了解远视屈光状态的变化对弱视斜视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对113例弱视儿童远视屈光状态的变化进行了连续3年以上的观察,以探索弱视儿童远视度逐年变化的规律,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弱视斜视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方法.方法: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强骨生血口服液治疗斜视弱视效果显著.结论:药物治疗斜视弱视是一条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一衡  肖谊  潘娟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85-87
目的探讨影响农村儿童弱视治疗的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4年12月该院门诊采用综合法治疗的121例(175眼)农村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斜视性弱视治愈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率最低(P〈0.05)。弱视程度愈轻,治愈率愈高(P〈0.01),家长及患儿的依从性愈好,疗效愈好。结论影响儿童弱视疗效的因素主要是弱视类型、弱视程度以及家长与患儿的依从性,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改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弱视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 1.3%~ 3.0 % [1] 。儿童视力不良若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可以减少斜视、弱视的发生。为了探索幼儿及儿童的屈光状态的特点 ,抓住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进行及早治疗。本文对 92例弱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弱视特点、疗效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2例中 ,3~ 6岁 6 5例 ,6~ 12岁 2 7例。男5 7例 ,女 35例。其中先天性弱视 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 6 0例 ,屈光参数差性弱视 8例 ,斜视性弱视 2 0例 ,形觉剥夺性弱视 2例。1.2 方法 专职医师利用标准的国际对数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加快,18岁以下屈光不正的人群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某中学在校生有近70%的儿童患不同程度的近视、远视、斜视等.而这些疾病的早期,往往没有引起家长、幼儿园、学校的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未能及早发现而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健康等带来不便,导致有些患儿终身视力障碍。我院从2003年6月--2004年1月间门诊共收治、斜视、弱视、训练患者183例,其中弱视163例,斜视47例,年龄在5岁~19岁,训练后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视力达0.8以上达50人,占3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弱视复发影响及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42例(436跟)基本治愈的弱视患者进行3年以上的随访。经散瞳验光后证明视力下降至0.9时为弱视复发眼。结果本组弱视复发率为29.82%,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复发率明显高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复发率。弱视程度越重,复发率越高。旁中心注视弱视复发率明显高于中心凹注视弱视。结论 弱视复发与弱视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注视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颅面裂(CFC)患者的特征性眼部表现。方法:分别对1例患有3级CFC的16岁女孩及1例患有5级CFC的3岁男孩进行眼科检查。结果:3岁5级CFC男孩存在外斜视并涉及外侧眼眶,而16岁3级CFC女孩出现外斜视并涉及内侧眼眶。两例患者都存在下斜视、下眼睑缺损、弱视及立体视觉缺失的体征。对3岁男孩使用遮盖疗法治疗弱视后,其视力从手动达到20/30,斜视手术矫正了男孩8个棱镜屈光度(PD)的外隐斜视和女孩8PD的左眼内斜视。结论:研究证实3级和5级CFC患者具有弱视、下斜视、内斜视(3级患者)以及外斜视(5级患者)的体征,对涉及眼眶部位的CFC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 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 系统对20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 例斜视性弱视和18 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 和CS 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 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 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对侧眼的CS 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 与CS 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本质是双眼视觉发生紊乱,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且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有的甚至是立体盲视。如不及时治疗,患眼的视力将会永久低下,成为单眼视觉,加重健眼的负担,健眼可发生斜视和视力减退…。多数认为弱视的单一疗法效果不佳,我们对198例(202只眼)弱视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测量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资料研究,对1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轻度28例、中度53例、重度26例)、110例斜视性弱视患儿(轻度41例、中度46例、重度23例)、30例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其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中、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中,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非弱视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未进行过遮盖治疗和已行遮盖治疗的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无差异.结论 弱视患儿通过双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斜视性弱视患儿的非弱视眼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双眼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遮盖治疗不会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也不是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