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鉴别诊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MP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或间质瘤56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1例;食管静脉瘤52例;食管外压性隆起38例;食管囊肿34例;食管息肉9例。结论MP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层次,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及射频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囊肿的价值。方法34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行MPS诊断为十二指肠囊肿,其中31例行射频治疗。结果十二指肠囊肿超声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下层。患者经射频治疗后十二指肠囊肿囊壁均完全破坏,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MPS能准确诊断十二指肠囊肿,射频是治疗较小十二指肠囊肿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消化道肿瘤,可来自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分为内生型、外生型和混合型[1-2].随着内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的普及应用,目前食管平滑肌瘤的早期诊断率非常高,诊断时病变常常小于2cm,因此为病变的内镜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患者一般采用外科治疗或内镜外科联合治疗,而对于黏膜肌层起源的食管平滑肌瘤一般认为可随访观察或内镜治疗,现总结2007年以来我中心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5.
沈建伟  曾丽芬 《山东医药》2005,45(36):38-39
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结果MPS诊断为间质细胞瘤40例、恶性间质细胞瘤5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食管囊肿6例、息肉15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腔外压迫12例。其中38例在MPS检查后于内镜下切除病变。48例有手术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诊断与MPS诊断完全相符。MPS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探头内镜超声(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优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PS检查102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依据病灶状况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圈套切除术及内镜穿刺治疗。[结果]102例患者经MPS检查发现病灶位于大肠7例,胃57例,食管38例。依据病变类型分类:食管部位发现平滑肌瘤(15例)和息肉(9例),胃窦发现间质瘤(21例)和异位胰腺(12例),结肠发现脂肪瘤(4例)。69例行内镜治疗,33例行手术切除。7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及8例平滑肌瘤行ESD,4例异位胰腺、13例平滑肌瘤及2例间质瘤行EMR,3例脂肪瘤、4例息肉及1例囊肿行内镜高频电切术,9例息肉行内镜圈套切除术,2例食管外压及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淋巴瘤和各种癌症多行手术切除。MPS检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MPS检查能有效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圈套结扎在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来治疗上消化道的小平滑肌瘤,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通过内镜、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下穿刺细胞学检查确定了59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共发现64处平滑肌瘤。在这64处平滑肌瘤中,50处为食管平滑肌瘤,12处为胃平滑肌瘤,2处为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对所有平滑肌瘤进行皮圈套扎治疗,术后2周开始,每周做胃镜检查观察结扎处的变化,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结果 64处病变中50处食管平滑肌瘤被完全去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1周。12处胃平滑肌瘤中9处被完全去除,其余3例由于结扎不彻底,仍有残余瘤组织,平均愈合时间为4.5周。2例十二指病变被完全去除,平均愈合时间4.5周。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结论 内镜下圈套结扎术是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精准评估是否可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食管平滑肌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消化科接受EUS检查并行ESD的3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统计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免疫组化学结果,并对患者进行一年的内镜随访,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37例患者术前EUS显示,30例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起源于黏膜层,瘤体平均直径17.80±10.00mm。3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7.30%(36/37)、整块切除率为100%(37/37),平均手术时间29.46±6.61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1±1.24天。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esmin、SMA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2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8.11%(3/37),均经治疗后好转。术后对37例患者随访1年,创面基本愈合,且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US能够对食管平滑肌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术...  相似文献   

9.
常规内镜及活检可使许多消化道黏膜的表浅病变得到明确的诊断,但对黏膜深层及黏膜下的病变,多难达到满意结果。小探头超声可直接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行超声扫描,无需更换内镜,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为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我院内镜确诊的223例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检查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微型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型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型探头内镜超声观察2003-02~2004-06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诊治的91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明确其来源的层次、病变位置,并分析结果。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多见,共57例,病变部位以食管最多;其它依次是囊肿14例、血管病变9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4例和恶性间质瘤2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微型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是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分析研究经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常规胃镜、EUS等检查结果.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或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后随访2~36个月,平均14.3个月,以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9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常规胃镜和螺旋CT对食管平滑肌瘤无特异性诊断作用.116例分别接受内镜(111例)或外科手术(5例)摘除治疗,101例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EUS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7%.随访75例未治疗者和116例治疗者,发现前者病灶无明显变化,后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EUS对该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的136例住院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食管平滑肌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学表现、超声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学、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食管平滑肌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年龄(51.7±11.4)岁,在食管上、中、下段均好发,胃镜下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食管平滑肌瘤超声内镜多显示为低回声病变,超声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为93.4%。病理直接诊断平滑肌瘤最多为121例。134例行免疫组化分析,神经源性标记物(SMA)和D33结蛋白(Desmin)在平滑肌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确定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层的肿物12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0例行手术治疗。136例中有78例完成术后1~24个月随访,均未见穿孔、出血、疼痛等并发症,也无复发迹象。结论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需依靠超声内镜结合病理证实。ESD术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并为某些具有早期恶性潜能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避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02~2017-02该院收住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264例,采用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统计各种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结果 264例患者中,病变部位食管黏膜下肿瘤占65. 9%,胃黏膜下肿瘤占33. 0%,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占1. 1%。病变性质平滑肌瘤占72. 3%,间质瘤占12. 1%,脂肪瘤占5. 3%,异位胰腺占4. 6%,神经鞘瘤占1. 5%,囊肿占1. 1%,神经内分泌瘤占1. 1%,静脉瘤占1. 1%,颗粒细胞瘤占0. 8%。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胃镜,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其中分布于食管最多见,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最少。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胃以平滑肌瘤、间质瘤最多见。对于直径≤4 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神经鞘瘤、囊肿、神经内分泌瘤、静脉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均可采取内镜下手术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突破了传统介入性超声内镜的局限。除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外,前视型超声内镜在胃肠道及邻近器官病变的诊断、胰胆管引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扩大。本文就目前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59例患者在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引导下对病变行细针穿刺共发现64处平滑肌瘤,并在内镜下行圈套结扎治疗。结果:50处食管平滑肌瘤被完全去除,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1周。12处胃平滑肌瘤中9处完全去除,3处因结扎不彻底仍残留瘤组织,平均愈合时间4.5周。2处十二指肠平滑肌瘤被完全去除,平均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超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该院经ESD切除的172例SMTs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EUS和术后病理比较,了解消化道SMTs在不同部位发病率及EUS对SMTs的诊断准确度,分析消化道不同部位SMTs的病理构成,以及EUS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平滑肌瘤以及其他良性SMTs的鉴别要点。结果 超声内镜(EUS)诊断SMTs的整体符合率为69.2%,其中食管,胃,直肠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8%,59.8%,85.7%。ESD切除的SMTs在胃内以GIST为主(54.3%),食管以平滑肌瘤为主(84.8%),直肠以神经内分泌瘤为主(85.6%)。GIST与平滑肌瘤等良性病变可通过常见发生部位,来源层次及EUS下回声特点进行鉴别。结论 消化道各部位有其好发的SMTs, EUS对消化道SMT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消化道SMTs以GIST及平滑肌瘤为主,两者的鉴别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