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进行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取的98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49例.其中,A组患者通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方式置管,B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更高、置管留置时间明显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置管效果相较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明显更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108例肿瘤患者采用两种化疗路径,PICC组(A组)54例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54例,分别观察两组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留置时间长,对照组9例出现静脉炎,6例发生导管堵塞,留置时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组穿刺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首选静脉输入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静 《大家健康》2016,(5):220-220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 <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 PICC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90例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静脉留指针穿刺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护理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置管保留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具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到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状况,控制患者有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益于延长患者的置管保留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资料,其中44例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从渗血量、操作时间、保留时间等指标上来看,观察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静脉炎、导管堵塞、脱落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一般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来说,在肿瘤护理中实施PICC效果更好,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将80例肿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置管保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中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让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让置管保留时间延长,维护方便,而且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外周静脉导管与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中应用对照研究.方法 将20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50例前臂静脉留置针与头皮针患者为A组,150例PICC置管患者为B组,A 组年龄15至72岁,男32例,女18例.B组18至80岁.男60例女90例.记录比对穿刺一次成功率、化学性静脉炎、疼痛及、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等.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5% A组留置时间1至5天平均2.5天,B组留置时间30至315天平均136天;A组化学性静脉炎率55%,B组化学性静脉炎率为0;机械性静脉炎为3%.A组疼痛率42%,B组疼痛率2%;A组并发症率36%,B组并发症率3%;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结论 通过两组对照研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9.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10-113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 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 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经反复多次使用化疗后,会造成一部分患者的外周静脉损伤或者闭塞,化疗药物和营养支持药物的传统给药途径即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法,目前已无法解决一部分外周静脉缺损或者不允许使用外周静脉长期留置给药患者的问题.为了解决一部分不能或者不宜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法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近年来笔者采用了自锁骨下静脉加皮下隧道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从而为开辟一条新的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途径提供帮助,并研究了其最佳的留置时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静脉留置针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抢救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休克患者时的应用效果,找寻能迅速、有效的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途径,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42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1例。实验组采用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输液,对照组经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输液通路。从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时间、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导管脱落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气胸、血栓形成、穿刺局部血肿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堵塞、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所需时间短、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易行,易于掌握;费用低廉,可替代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普遍推广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休克患者的急救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周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Z1):163-164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的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我科34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34例,置管前后给予护理,插管成功率为94.1%,留置时间7 d~96 d,平均置管时间为72 d.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了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段浏华 《当代医学》2014,(33):102-103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发生感染的患者70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09%,局部感染占90%,全身感染占10%。心血管疾病、穿刺方法以及护理频率等因素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为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因素(P〈0.05)。结论对于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来说,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以及留置导管的时间等都与感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PICC)导管在化疗患儿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60例化疗患儿采用肘前外周静脉穿刺,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观察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成功率100%,无感染或因并发症拔管者,导管留置时间120~365 d。结论化疗患儿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进行化疗,可以减少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及恐惧心理,减少和(或)避免药物外渗,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降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赵宁  王伟  董岩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205-206
目的:分析和研究颈内静脉置管与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组:A组与B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颈外静脉留置针,将2组患者置管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较,其具有操作简单、完成穿刺时间短、1次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80名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6人),另一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34人),比较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和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操作时间、并发症及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舒适度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0.01,P<0.05,P<0.01).结论 在胃肠道手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建立静脉通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穿刺与经胸腹壁静脉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新生儿按常规采用外周静脉组(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等)置留置针,胸腹壁静脉组(胸腹壁静脉)置入留置针,比较2组的一次性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腹壁静脉穿刺成功率及保留时间显著优于外周静脉组(P<0.01),并发症少于外周静脉组(P<0.01)。结论经胸腹壁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血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保证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静脉通道的畅通,使各种药物及营养成分能及时输入。  相似文献   

20.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