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柴可夫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及《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教研工作,对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较深。现将其辨治脾胃病经验浅述如下。1病机浅释柴师认为,脾胃病总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滞及痰瘀痹阻胃络。"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发清气,胃主通降浊气。脾胃与肝同属中焦,其在生理病理上与肝存在密切联系,肝气无论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肝主疏泄,调节通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者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胃阴亏虚三型,并认为与脾、胃、肝三脏有关。但究竟哪个脏腑与本病关系最密切,各家看法尚不一致。既往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胃阴不足。钱氏将133例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及虚寒兼气滞三型。实际只脾虚、肝胃不和二类。张氏的122例慢性胃炎,多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可见胃阴不足的确不太多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经胃镜诊断的201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看出脾虚可能是慢  相似文献   

4.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痞""胃脘痛""泛酸""呕吐""嘈杂"等,李振华、徐景藩、张镜人等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脾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瘀热居多;常见病证有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滞证等。在治疗时注重气机升降,强调补中益气、益阴生津、疏肝理脾、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综合运用。当代中医名家的临证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权威,对如何总结与传承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中医验方验案指明了方向,并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常出现脘腹痞闷、恶心、上腹痛等脾胃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为气滞、寒凝、瘀血、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虚实夹杂者多见。本于脾胃功能失调,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乃脾胃失调不能上奉心阳,诸邪因虚上乘阳位而成"阴弦"。心与脾胃位置、经络间密切相连;五行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子生克;心藏神、脾藏意,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相互依存协同。现代医学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中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脂作用等均提示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宗气不足-健脾益气、气血两虚-益气补血、瘀血阻滞-活血通脉、痰湿内阻-醒脾化痰祛湿、阳虚寒凝-健脾温中通络、肝脾不调-疏肝理气、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7.
刘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佳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09,28(7):505-506
刘汶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错综复杂,病机多为肝脾失调、脾胃失健,进而生成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而终致"反流"诸症;治疗重在和胃降逆、疏理肝气,配合清热化湿之法,治疗中始终不离健脾和胃之原则;主张分期辨证、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兼顾、防治结合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鹏宏 《光明中医》2001,16(2):50-50
一、病机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属祖国医学“胃缓”范畴。系指由于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 ,或劳倦过度导致中气不足、胃中虚寒 ,从而出现以脾胃虚弱为特点的病症。单纯以补中益气法治疗 ,疗效并不遂人意。脾胃为人身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即表现在脾胃这一矛盾的功能紊乱 ,而致升降失调 ,或为脾气下陷、或为脾不运化 ,或为胃不受纳 ,既有清气不升之本虚证 ,又有浊气不降之标实证 ;故气虚可见 ,气滞亦有 ,虚滞并存更为多见 ,因此应本标兼故 ,重在补虚行滞 ,寓补寓沮 ,寓升寓降。笔者…  相似文献   

9.
张立平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位在脾、胃、肝、胆四脏。痰浊、湿热、气滞、血瘀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大法。  相似文献   

10.
许波  叶柏 《河南中医》2013,33(6):861-862
叶柏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为其治疗大法,并分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辨证分型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11.
王道坤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王道坤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中虚气滞、寒热错杂7型进行施治,并提出调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13.
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肝肾虚,标实为痰瘀气滞。治疗上重在滋补脾肾,兼顾痰瘀同治、调肝理气,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食居有节。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5.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17.
<正>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本病多因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脾胃气滞而导致心绞痛发作。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相互夹杂,本虚多为心气亏虚,标实以气滞血瘀较为多见。冠心病心绞痛病位虽然在心,但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所以冠心病心绞痛在治疗上应从肝脾入手。本文将从肝脾探讨冠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发病病机以虚为主为本,实为兼为标;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和脾胃阳虚。标实证为血瘀、湿热、气滞等,医家尤为重视胃络瘀血。溃疡辨证分型按由简执繁原则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采取上述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但也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并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天津中医药》2003,20(6):51-5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陈宝贵老师擅治脾胃疾病 ,笔者有幸拜师、侍诊学习 ,现将陈老师在胃脘痛治疗中对清热药的妙用经验整理如下。胃脘痛按其临床表现 ,一般均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本虚有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 ,有的呈气阴俱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 ,胃中气滞或兼肝气郁滞。气滞久则形成郁热 ,气滞津凝 ,而生湿浊 ,气滞久则导致血瘀 ,此外 ,寒邪或食积也是常见的诱发病理因素 ,因此 ,陈老师认为治疗胃脘痛必须重在辨证 ,据证用药 ,运用清热方药治疗本病 ,大致有以下…  相似文献   

20.
宋佳  刘汶 《北京中医》2009,(7):505-506
刘汶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错综复杂,病机多为肝脾失调、脾胃失健,进而生成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而终致"反流"诸症;治疗重在和胃降逆、疏理肝气,配合清热化湿之法,治疗中始终不离健脾和胃之原则;主张分期辨证、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兼顾、防治结合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